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高等教育家,他提出的大学教育本质观极富人学意义。在教育本质内涵上,他从真正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交往活动,生存交往构成了师生存在的基本方式,生存交往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灵魂觉醒的活动,教育本质是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等方面,论述了“教育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的著名观点。他还论述了教育本质中交往的模式:主体—客体—主体,彰显了教育本质中交往的特征:人的平等性、自由性、开放性和生成性。从人学角度研究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本质观,对于我国大学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海德格尔的人学理论及其对学生观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海德格尔人学理论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生成性、变化性和创造性 ,而正确的学生观也包含着对学生的生成性的认同。教育的希望应在于从哲学、人学的高度去把握“学生是人”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因此 ,正确理解海德格尔的人学理论对树立正确学生观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对教育本质的探究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从教育人学世界观的高度揭示教育本质有三个维度:从人的存在维度看,教育以人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从人的生成维度看,教育是引导"做人"的事业;从主体实践的维度看,教育是人的双重建构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人致力于自身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是什么”这一教育学研究的最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还原为“人是什么”的人学问题。从教育思想历史演进的脉络可以看出,人学视域中“人是什么”的历史性理解是“教育是什么”内涵确认的思想根基,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学思想决定了教育思想的分别。本文试从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家的人性观出发来进一步审视教育本质认识的人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类独处、居住以及社会交往空间的改变,要求教育重新思考人类存在样态、生命质量以及“诗意栖居”的理想。博尔诺夫试图调和存在主义和生命哲学对“人类图像”的描绘,在“人类空间”概念基础上论证人的空间存在性,揭示空间之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回到人类“原初”空间意象,人类空间突显人作为主体与世界交互的积极作为,肯定生命与空间融合过程的体验性,暗示人类生活的全部空间都具有教育性。空间建构过程,即人寻求自我定位、自我确证和自我发展的创造过程。人类空间观为重思教育本质,通过教育追求“栖居”意义,建构充盈灵动性和生命性的教育空间观,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研究教育本质已有比较多的成果,但主要着眼于教育结果的角度阐述本质,即使强调了人的发展是教育本质的观点,主要也是讨论人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的途径。事实上,教育是人的教育,需要从人的存在角度阐释教育本质,世界观不仅仅是“如何观”与“观什么”的问题,而且阐明人的生存是一种建构性的活动,人是在与世界互动中,领悟人的生存意义。因此,使人成为意义的存在者是教育本质的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是当代西方哲学在对个人主体性弊端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范畴,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人的生存方式和人学理念的世界观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深远影响。从主体间性的视角解读新课程,主体间性的生成和彰显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这一理念体现在新课程的目标观、内容观和过程观之中。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体间交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交往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应从“主体-客体”生产实践观走向“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观,从根本上使以“物的世界”中的主客体关系转变为“主-客-主”交往实践关系的“人对人的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的发生和主体间关系的处理,形成一个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场域,指向教育者“价值引领”与受教育者“主动建构”的有机结合,促进主体间心灵对话、道德体验、理解共识的不断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是人的自我建构性的实践活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本体论出发探讨教育活动的本源意义,可以看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自我建构性的实践活动。教育活动存在和贯穿于人的个体的实践生成过程之中,而这个过程是由受教育者自身精神建构来完成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人学的研究路向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荣英 《天中学刊》2004,19(1):47-52
中国古代人性论是古代哲人所阐发的关于人的“存生之理”的理论表征,其旨趣在于敝亮和凸现人通过自我涵养而证成道体的生成性指向。中国古代人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两次重大转向。中国古代人学在封建主义的天道观、唯心主义的人性论中,蕴藏了大量的可资借鉴的现代性理念和当代人文元素。在建构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的中国现代人学体系的过程中,这些具有现代性价值的人学资源必须加以开掘和整合,决不能使之一而再地逸出现代研究者的视野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