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所谓明代徽州经济类档案,特指《明代徽州土地产权变动和管理文书》,是安徽省档案馆1962年从安徽南部的徽州地区发现并收藏的一组土地经济文书。2002年3月,这组文书首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申报名录。这组文书的发现、收藏,有一段曲折的历史过程,其价值也已引起大家的重视。在历史上,徽州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和教育发达,向有“文献之邦”、“文物之海”的美誉。从清末民初开始,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书商就纷纷到徽州收购古籍。解放初期,屯溪作为古籍集散地,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古籍市场。1…  相似文献   

2.
徽州文书档案被公认为是上个世纪中国文献史上第五大发现,徽州文书的文献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以及其连续性、真实性、典型性等特点决定了其重大学术价值;徽州文书的文献收集、保护、开发、利用方面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徽州文书信息数据库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出路,而建立这样的信息数据库应从五个方面的工作人手。  相似文献   

3.
徽州文书是历史上的徽州人在其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与交往过程中为各自切身利益形成的原始凭据、字据、记录,曾被誉为是20世纪继甲骨文、汉晋简帛、敦煌文书、明清档案发现之后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第五大发现。徽州文书遗存至今的数量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徽州文书的数量当至少不下于35万份;还散落在民间、可资研究利用的徽州文书又该有10万~15万份,两者相加就是45万~50万份。这也许不是徽州文书在今天遗存的全部,但如此多的徽州文书的发现,为徽学研究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如果能够及时地整理、出版,供更多的学者研究、使…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徽州文书的大量面世,被称作继有字甲骨、汉晋木简、敦煌文书、清朝大内档案之后,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五大重大发现。几十万件徽州契约文书的发现,进一步引起中外学界对安徽徽州地域特色文化的特别关注,徽商研究、徽州经济社会史研究、徽州历史人物研究等等渐成热潮,至九十年代,徽州文化研究终于在国内外蔚成和中国敦煌学、中国藏学齐名的徽州学。徽州文书作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民间实态的不可多得的宝贵原始文献,也更为中外学界所关注。徽州文书不仅跨时长、数量大,而且涉面广、种类多。除大量买卖田地房屋的民间经济交易文书、诉讼文书、红白喜事文书、各类民事合约合议合墨等等之外,还有不少深刻反映徽州社会历史实态特色的宗族文书、商业文书等等,给人们全面深入地认识当时的社会实态提供了极为真实生动具体的原始文献材料,丰富了中国历史的内容。本文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40、5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和收藏的"徽州历史档案"(又称徽州文书、徽州文书档案、徽州契约文书等),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第五大史料发现.徽州历史档案是徽州社会的民间记忆,是进行中国传统社会多维实态研究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它使人们的目光再次凝聚徽州、解读徽州、重构徽州.今天,徽学的兴盛和徽州旅游业的发展,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说明了当今对徽州社会记忆建构的成功之处,这种成功蕴含着徽州历史档案的"记忆基因".  相似文献   

6.
徽州文书的遗存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伯山 《历史档案》2004,1(1):122-126,136
徽州文书是历史上的徽州人在其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与交往过程中为各自切身利益形成的原始凭据和记录,它是徽州历史、文化、社会发展最真实、具体的反映。其大规模的发现并获得确认最初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事,当时就发现有近10万余件,其数量之多,研究价值之大,  相似文献   

7.
董家魁  刘猛 《兰台世界》2012,(11):30-31
安徽师范大学馆藏古籍文献宏富,善本多.数量可观的徽州文书成为馆藏一大特色,涵盖土地关系文书、赋役文书、商业文书、宗族文书及其他文书等种类,具有时间跨度长、地城分布广、归户性强、种类多样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对徽州文化的深入研究,对徽州文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文介绍了徽州文书的分布情况,谈出个人的见解徽州文书是如何展示出徽州文化风采的,提出重视、保护、开发利用好徽州文书,将会使徽州文化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认为如果把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与大文化建设联系起来,路会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徽州独特的宗族文化入手,探究宗族文化与在宗族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丰富的历史文书档案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个人对于发扬民族文化和保护文书档案的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0.
姚丽雅 《兰台世界》2006,(20):58-59
徽学的兴起主要缘于20世纪50年代徽州文书档案的大量流传和发现。本文用事实证明徽学兴起是建国以后由徽州文书档案的厚积而薄发,从而阐述徽州文书档案自身价值和社会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徽州文书为例,对文献资源进行采集处理,利用Protégé开源工具建立徽州文书本体模型;抽取徽州文书资源实体概念,对异源、共指问题进行知识融合处理;再将文书数据存入Neo4j图数据库,呈现徽州文书知识图谱可视化检索效果。结果表明:徽州文书知识图谱应用有助于深入分析资源的知识关联情况,依托可视化查询界面可清晰展示文书资源的知识信息,拓展了民间历史文献多维知识发现的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2.
正民间文书是在民间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资料。地契、租约、借约、诉状等都是民间文书涵盖的范围。目前所见最早的契约文书是在出土汉简中发现的西汉契约及东汉的买墓券。隋唐至宋元时期的民间文书也相继有所发现,如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200余件契约原件,敦煌唐、北宋契约有127件。宋元时期的文书,数量不多,以泉州和徽州为主。存留至今数量最多的当属明清文书。  相似文献   

13.
鲁朝阳 《出版广角》2018,(11):85-87
徽州文书整理成果的持续出版,以刘伯山教授为代表的徽州文书整理工作与后续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历史真实,对于研究和辨清中国传统农村社会自宋代以来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变化的多维真实情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徽州档案研究概述随着20世纪四五十年代徽州文书文献等资料的发现,徽州档案逐渐被一些专家列入研究范围:徽州档案的研究使徽学地位在学术界确立,推动了徽学成为与藏学、敦煌学并列的中国三大显学之一。  相似文献   

15.
徽州历史档案,多产生于安徽徽州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歙县、休宁、黟县、绩溪、屯溪、祁门和婺源县及黄山市屯溪区、徽州区),时间从1121年到1949年间,重点从南宋到清末间(1190年至1911年),内容涉及政务、土地、赋税、工商、宗法、文化和邮政,几乎涉及整个徽州文化领域,其独特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文化凭证功能。徽州历史档案作为徽州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客观地反映了徽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是研究徽州历史,总结徽州发展的历史经验,促进徽州各方面发展的凭证。徽州历史档案的文化凭证功能,还表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古来新学问,大多由于新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徽学勃然兴起.其兴起原因显然是和大量新资料的发现有直接关系.而这些新资料就是有关历史上徽州地区的多达30万件的原始契约文书.由于这些契约文书绝大多数形成和被发现于历史上的徽州,所以被称为徽州文书档案.徽州文书档案中留存大批徽商原始资料.使得众多学者掀起了徽商文化研究的热潮.……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古来新学问,大多由于新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徽学勃然兴起.其兴起原因显然是和大量新资料的发现有直接关系.而这些新资料就是有关历史上徽州地区的多达30万件的原始契约文书.由于这些契约文书绝大多数形成和被发现于历史上的徽州,所以被称为徽州文书档案.徽州文书档案中留存大批徽商原始资料.使得众多学者掀起了徽商文化研究的热潮.……  相似文献   

18.
在徽州社会生活中,丧葬活动占据重要地位.在以往研究中,往往以方志、族谱、时人文集等史料为基本材料,存在资料不够完整、清晰、具体等问题.卷帙浩繁的徽州文书档案遗存为徽州世俗生活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实例资料,弥补了传世史籍文献的不足.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徽州文书中的纸质冥契是一种特殊丧葬文书档案,对其进行著录分析,为考察清末民国时期徽州地区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史料依据.作为买地券的一种重要形式,徽州地区纸质冥契的发现,说明从清代开始这一地区买地券的使用方式发生了变化,在文本和内涵上都反映出强烈的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影响力的增强,人们的文化需求正日益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潮亦再度涌起。但要探究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独特功能,就要做到体用合一,即从中国社会实践出发,找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徽州,无疑为这种研究提供了极富典型意义的范本。同时,徽州地区各种类型的文书档案、典籍文献和物质文化遗存蕴  相似文献   

20.
清水江文书是我国继徽州文书之后的第二大民间契约文书,对它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由于清水江文书包括了林业契约及其相关的诸多领域的文献,其研究可从文献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维度进行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