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看了2003年《新闻调查》在北京广院的一次对话,当时有专家提出说,没有事实,所有的事实都只是各个利益集团的事实,没有真相,真相都是相对的,真相都是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它的解释。我自己是搞哲学的,认为真相还是有的,但是对真相如何解释,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其实对新闻调查类节目还有一种深层次的定义,就是说不但要把掩盖的真相给揭示出来,而且要把真相后边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给我们展现出来。那摄像机在这个时候不管用了,摄像机告诉我们的只是第一层面的东西,第二层面是摄像机把这些东西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如何把这个东西渗…  相似文献   

2.
1989年《光明日报》主办了全国短新闻有奖征文比赛,我采写的《八旬老汉修桥记》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获得二等奖,一些同志、朋友纷纷向我表示祝贺,还让我谈谈采写经过。我的写作底子不厚,谈不出什么东西来,只是把采写的前后情况向同志们介绍一下。那还是1986年的事。当时我在邻居刘耀民家闲聊(他是造纸厂锅炉工),听说有一位80岁的老头去他们厂买钢筋,要修一座石桥。当时社会风气正盛行往“钱”看,有些人劝老头,少扯这个事。我感  相似文献   

3.
“文革”开始后的几年,我们全家还生活在东北。那时我只有四五岁。由于父亲的缘故,我家被抄了,母亲和我们兄弟三个被责令迁回山东农村老家。我不记得母亲当时挎的包袱里带了什么东西,但有一样东西却是使我永远不能忘怀的,那就是父亲为我  相似文献   

4.
去年底,我和王超群共同采写的《“两伊”杜康大(?)记略》,被评为我省和全国的好新闻,《新闻爱好者》约我谈点体会,这使我作了大难。老实说,这篇报道真有点“得来全不费功夫”,似没什么东西可说。当时,我们只是想到,新闻记者的眼睛,应该瞄着“新”这个目标,尽可能给读者拿点新的货色——立意要新,写法要新。这,不过是老生常谈。我和超群都生长在“杜康”的故乡,再加职业上关系,对它的历史和现状略知一二。  相似文献   

5.
也许是传统的档案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已根深蒂固,只要一提起档案,便以为那只是整理立卷、借阅文件而已,工作简单的很.从来没有管理过档案的人,是永远也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繁杂和琐碎的,那真是"酸、甜、苦、辣"样样尝尽.回忆什么事情,总是喜欢先想想甜蜜的,就象吃东西的时候.总喜欢先把自己最喜欢吃的先吃了,这是我的习惯.所以我就先说说"甜"吧.……  相似文献   

6.
也许是传统的档案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已根深蒂固,只要一提起档案,便以为那只是整理立卷、借阅文件而已,工作简单的很.从来没有管理过档案的人,是永远也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繁杂和琐碎的,那真是“酸、甜、苦、辣“样样尝尽.回忆什么事情,总是喜欢先想想甜蜜的,就象吃东西的时候.总喜欢先把自己最喜欢吃的先吃了,这是我的习惯.所以我就先说说“甜“吧.……  相似文献   

7.
我爱香港 我爱香港,是因为这个地方让我成为一个电视记者。 其实如果当时我还在内地的话,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要去做这份我从小就  相似文献   

8.
雷锋、焦裕禄、蒋筑英、张海迪……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但人们可知,是谁报道了这些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从而使他们享誉全国的?从我了解的情况看,十有八九并不知道。不说别人,我夫人和儿子读报,就从来只看“热闹”而不管作者是谁。夫人一次兴致勃勃地对我说到报上刊登的一件事。我一听,那不是我写的吗?遂问作者何人,她道没注意。本人是一个从事新闻工作时间不长且小到不能再小的小记者,压根儿就没名,只偶然写一两篇东西,故连自己妻儿都不关心我的什么名不名。这也罢了,但我心中挺有名的那些记者,竟也多不为人所知,不禁使我心  相似文献   

9.
王佳 《军事记者》2005,(8):70-70
初学写稿,那是我刚刚进入部队时。凭借着对写作的热爱和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我经常加班加点的写稿,往往是图快图多,对稿件的质量要求不是很严格,虽然开花很多,半年了却从来没有结果,而一个单位的战友却经常有稿件上报,而且他也经常性地和报社的编辑进行联系,当时我就想,是不是因为我不认识报社的人?有了这样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言论文章,不论篇幅大小,它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提出问题,讲好道理,解决问题。小言论虽小,同样需要在讲好道理上下点功夫。我认为如果能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难”可以转化为“易”,小言论也是可以把道理讲好的。一、抓住事物的根本说理.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认识现实,剖析生活,衡人论世,要求说理者能够居高临下,以高度的敏锐感和洞幽烛微的观察力,从要说的事理中,选取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那一点。如果抓不住事物的根本,议不到关键的那一点,即使你也讲了某种道理,但这个道  相似文献   

11.
喻乐 《传媒》2004,(7):29-31
第一次见到金碚竟然是在电视里.那还是2003年5月25日的晚上,当时他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的身份在央视<对话>中作为嘉宾出镜,与之对话的企业家是联想集团的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总裁杨元庆.当时金碚留给记者印像最深的一句话是:"刚刚柳总说,首先我要有钱,有钱是什么意思?我缺什么的时候我可以买什么.但是有些东西是靠钱买不来的.比如说什么东西?比如说我的管理理念,我的最骨干的优秀的团队,以及团队之间的默契关系."时隔一年,金碚以<中国经营报>社长的身份向记者再次谈起"默契"这个词.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喜欢难为自己,不仅仅表现在贵重家具的制作上,其他方面也比比皆是。比如写字,中国人用软笔写字,就是难为自己。可以想象,如果是一个天生不会写字的人,一定拿硬笔写比拿软笔写容易。那为什么要使用软笔呢?我觉得这是为了使中国人能够练就一身道家功夫。中国人讲究以柔克刚,要求自己从内心把火气先消了。  相似文献   

13.
我自幼生长在农村.从学生时代便爱上了写作。几十年来,作品发表了不少,在笔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文字材料。把我一个不够宽敞的家搞得乱七八糟。搞文字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什么都是好的,都舍不得扔。这些东西摆放随意.而且越积越多.有时要找一样东西俨如大海捞针.把我整得焦头烂额.脑子里整天乱糟糟的。总是让老伴埋怨。心里时常琢磨.怎样才能把这些东西弄整齐、方便查找一些呢?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位女性,所以相对来说也许要浪漫一些。我从小到大都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有关于自己小时候的东西,哪怕是几张照片也好,因为这个原因,自己有了孩子后,我为他建立了一个小档案。说是小档案,其实并不小。它包含着很多方面,不但为孩子日后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起了不小的作用,在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也起着增进感情的作用,随着孩子的成长,我越来越确认自己为孩子建立一份档案是多么的明智。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位女性,所以相对来说也许要浪漫一些。我从小到大都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有关于自己小时候的东西,哪怕是几张照片也好,因为这个原因,自己有了孩子后,我为他建立了一个小档案。说是小档案,其实并不小,它包含着很多方面,不但为孩子日后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起了不小的作用,在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也起着增进感情的作用,随着孩子的成长,我越来越认为自己为孩子建立一份档案是多么的正确。  相似文献   

16.
“修养”这个词,“文革”中被批判过。其实修养就是锻炼的意思,是一个人健康成长所不可缺少的一种功夫,不但不应该批,而且忽视了它是要出大差子的。“文革”期间,粗野、丑恶、低劣的东西到处泛滥,不正是深刻的教训吗? 我们要做好编辑工作,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一定要讲求修养功夫。这里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7.
钱自然是没有借给他。其实他要的数虽然不小,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努努力还是可以的。但是我这人天生没有向别人借钱,也没有借给别人钱的习惯。如果一旦欠了人帐,心里必定像装了个什么东西,整天忐忑不安。偶尔借点小钱给别人,也从来没有期望人家能还。当然了,到今天为止,我不欠别人,别人也不欠我。  相似文献   

18.
“我在做的时候,尽量把自己的想法完成到100%——这是我做所有事情的原则,尽可能少的在任何一个地方打折扣。因为如果你这妥协一下,那妥协一下,最终出来的东西就都不象,甚至很有可能朝相反的方向去了。所以你必须在任何一个小细节上都要坚持。”  相似文献   

19.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写文章的人,差不多都背得出这两句诗。那意思,也极其明显。我有一个朋友,他有时几个月不写一个字,有时却一夜之间,洋洋洒洒,文不加点,万言成就。问其诀窍,他笑一笑说:“得来全不费功夫”。我有时看画家作画、书法家写字,也常有这种感觉,他们的精采力作、那动人心弦的涂抹、那力挽狂澜的勾勒、那情不自禁的点染、那联想万千的烘托、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远不像干体力劳动的那样,为了干  相似文献   

20.
谁比谁傻     
《2046》看完有一段日子了,我才慢慢 从郁闷中苏醒过来。 通常对某种东西怀着幻想的时候,目 睹的结局往往会让人沮丧。当初,海报上 告诉我们:"你已经等了5年,难道要继续 等下去么?"实事求是地说,我从来没有 等过,也不打算继续等,看完《花样年华》 之后,我对旗袍和红酒一度厌倦。想象中 的《2046》不会好到哪里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