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种梨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 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 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 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 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 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 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肆中佣 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 付道士。道上拜谢,谓众曰:"出 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  相似文献   

2.
种梨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坡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币一枚,付道士。道士  相似文献   

3.
种梨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  相似文献   

4.
王天怡 《辅导员》2014,(13):90-91
时间:明朝前后 地点:大街 人物:老乡(卖梨人)、道士、群众、酒店伙计 [一天,有一位老乡在集市上卖梨,他的梨个儿大汁甜,价钱很贵。这时有个头戴破帽子,身上穿着旧道服的道士走了过来。]道士:(用乞求的目光望着老乡)给我一个梨吧!我渴得厉害。  相似文献   

5.
王天怡 《辅导员》2014,(Z1):90-91
正时间:明朝前后地点:大街人物:老乡(卖梨人)、道士、群众、酒店伙计【一天,有一位老乡在集市上卖梨,他的梨个儿大汁甜,价钱很贵。这时有个头戴破帽子,身上穿着旧道服的道士走了过来。】道士:(用乞求的目光望着老乡)给我一个梨吧!我渴得厉害。老乡:(瞪了道士一眼,生气地冲道士大喊)不给!穷光蛋!滚远一点!道士:(再次哀求)求你了!我真的很渴!帮帮我吧!老乡:(冷笑)来到这里连水都喝不起!还不如死了呢!道士:(缠着老乡)可怜可怜我吧!就给我一个!  相似文献   

6.
想象的层级     
钟世华 《初中生》2014,(35):4-5
《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里有一个这样的故事:魏三是个卖梨的,靠着家里一片好梨树,卖了很多钱。可魏三也是最小气的人,家里那么多梨,邻居家的孩子想跟他要个梨吃都舍不得。有一天魏三又推着一车梨去街上卖,来了一个老道士,向魏三讨个梨解解渴。魏三不但不给梨,还对着老道又叫又骂。路人都围上来看热闹。有个年轻人实在看不过去,就给了魏三一文钱,从车上挑了一个最大的  相似文献   

7.
种梨     
《红领巾》2012,(6)
有个乡下人推着一车梨到街上卖。梨又大又甜,所以,他生意还不错。这时,有一个头戴破头巾,身穿旧道袍的道士,在车前请乡下人施舍一个梨给他。乡下人大声让他走开一点,他不走。乡下人火了,大声骂了起来。道士说:“你这一车梨有好几百个.我只是请你施舍一个给我,这对你也没什么损失啊。你不给也就算了,何必发这么大脾气呢?”  相似文献   

8.
种梨     
《中文自修》2014,(32):14-15
有个果农在集市上卖梨,梨很甜,价格也很贵。这时,走过来一个道士,穿得破破烂烂的,在他车前乞讨。果农驱赶他,他也不离开;果农很生气,就斥骂他。道士说:“一车有几百个梨,我只要一个,对你也不是什么大损失,为什么这么生气呢?”围观的人都说,你就给他一个生的烂的,让他走吧,果农就是不肯。店铺里的一个雇工,被他们吵得不耐烦,就掏钱  相似文献   

9.
点点和滴滴是一对孪生兄弟,长得一模一样,往那一站,连父母也要仔细辨别才能分清谁是谁。别看他们长得一模一样,性情却大不相同。点点心细,滴滴粗心,平时上课回答问题,滴滴总是能先回答出来,可是考试成绩却总是不如点点。周末到了,妈妈为了锻炼兄弟俩,让他们每人推着两筐雪梨到市场去卖,每筐雪梨都是30千克。一筐是一级梨,每千克卖6元,另一筐是残梨,每2千克卖6元,点点按规定的价格卖,滴滴图省事,耍了个小聪明,将两筐雪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之"种梨"篇,看似玄妙荒诞,实则可以从魔术角度加以解密。道士的"顷刻种梨法"可以用古代的"高彩戏法"解释,"梨子搬运术"类似于魔术师与助手间的"双簧"表演。道士表演"种梨",目的在于藉此扬名而获取利益,实为江湖骗术。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 《阅读与鉴赏》2009,(11):27-27,53
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种。  相似文献   

12.
从前有个道士专给人算命,据说算得十分灵验,前往找他算命的人很多。一天有三个要进京赴考的考生,在进京之前想问问三人当中谁能考中,于是他们就到道士那里,说明来意,点了香,叩了头。只见道士闭着眼朝他们伸出一个指头,却不说话。考生们不知其意,请求道士说明。道士拿起拂尘一挥,说道:“去罢,到时自然明白,此乃天机不可明言。”三个考生只好怏怏地走了。  相似文献   

13.
卖梨     
我家屋前屋后栽满了梨树。夏天,梨子成熟了,那黄灿灿的梨子羞然于亮绿的梨叶之间,叫人垂涎,赶鲜挑到县城去卖,一定“抢手”。往年卖梨,是爸爸包揽的。今年我自告奋勇地承担了。赶早来到县城,水果市场已是熙熙攘攘。卖梨的多,买梨的也不少。上市的都是各色好梨,但我觉得都不及我挑子里的色泽鲜嫩。脱手不成问题,我心里有了底,看准一个地方,搁下挑子。一、“这梨真不错,”一位中年妇女站到了我面前,“多少钱一斤?”她推了推眼镜。“七毛。”我按爸爸的叮咛答道。“这是蜜梨,像蜜一样甜的梨。”我补充说。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的<道士塔>写莫高窟敦煌文书所遭受的历史厄运以及作者对此的感悟沉思.但文章涉及的一些问题却引起了我的疑问和思考. 作品首先写王道士,说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尽管作者也意识到"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并且也提到了一些官员的无知和腐败,但还是把相当多的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了.什么"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什么"小丑""肮脏"等等,作品详细描述了王道士发现敦煌文书并将其卖给斯坦因等人的过程.文章名为<道士塔>就很说明问题,而且应该说,全文是紧扣"道士塔"这个题目的.这就给人一个印象,似乎真如作者所说:"不幸由王道士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而如果换另一个有文化的人来当家,似乎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相似文献   

15.
名落孙山”这一成语说的是吴人孙山,与同乡人的儿子一同前去赶考,结果乡人的儿子赶考失意落第,孙山却幸中榜末,回到乡里,当乡人问及自己的儿子是否考中时,孙山答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孙山的巧妙回答既不使乡人感到难堪,同时又把乡人子落第的消息说得一清二楚。可谓妙哉。假如孙山不掌握对方心理,不讲究一些语言艺术,而是直截了当回答乡人儿子落榜的消息,那一定会给对方带来很大的精神打击。因此,孙山的讲话艺术很值得今天做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的借鉴。  现在有一些领导,不大注重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道士塔》是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的卷首名篇,于2003年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中语文课本。这是一篇戏剧式地记叙敦煌文化惨遭出卖,民族尊严丧失殆尽的随笔性散文。全文用语凝练,却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使凝练的散文有了厚重的力量。《道士塔》的语言具有凝练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一次我到北方某城市旅游,某景点的梨是论个卖的,大梨一元钱一个,小梨五角钱一个。我当时不知道买大梨合算还是买小梨合算,就各买了二个,吃掉了二个,剩下一大一小带回了家。回到家以后,我拿出这两个梨,用直尺量得大梨的  相似文献   

18.
路边小贩     
反入正出——行文否定标题中"边",赞扬"卖梨小贩"生活在社会大家庭当中。"粗糙的外表下有,着甜美的果肉"——用梨喻人,十分贴切。此文还需要升格:补充"卖梨小贩"为他人着想的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三轮车,跑得快,上面坐个老太太。要五毛,给一块,你说奇怪不奇怪。”这是都都经常哼唱的儿歌的一部分。读到一篇日志,祝福民工,我抑制不住,不停地悄悄拿纸巾擦鼻子擦眼睛。想到前两天随班级学生远行去春游,车在快进山区前的一个加油站停住时,窗外一位卖梨大爷向我举着梨:“5斤,7元。”我犹豫了一下,我原先没有买梨的打算,他见我不啃声,又说:“6元。”  相似文献   

20.
明代刘元卿算不上名人,只是万历年间的一个礼部主事;他所撰写的《贤奕篇》也不是什么名著,但其中有一个《王婆酿酒》的寓言颇为有趣。王婆以酿酒为生,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喝了几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却没计较。一天,道士说,我喝你那么多酒也没钱给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