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古今智者无数,读书经验颇丰。今集以"四"类之说者,与朋友们共赏共勉。四当宋代诗人尤袤对书味的揣摩最丰,他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  相似文献   

2.
<正>读书的时光是美妙的。在闲暇的午后,寻一处僻静所在,展开书卷,放松情怀,让心灵游走于文字之间,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忽然之间,在书中遇见一个新的自己。在我看来,明月清风,良辰佳景,莫过于此。宋人尤袤有云,书"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我虽然达不到饥时当肉、  相似文献   

3.
古今智者无数,读书经验颇丰。今集以“四”类之说者,与朋友们共赏共勉。 四当 宋代诗人尤袤对书味的揣摩最丰,他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  相似文献   

4.
正南宋著名诗人、藏书家尤袤曾对好友杨万里说:"吾所抄书若干卷,将汇而目之。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可见书对每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特别是对一个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的孩子来说更显其重要!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说明环境的重要。为了培养学生们读书兴趣,我让班级内  相似文献   

5.
记得以前我见过一句话,是宋代诗人尤裘谈书的名言:“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这句话讲的就是读书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6.
夜读     
对于识字的人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读书,宋人尤袤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可谓得读书之真意。对于读书人来说,最好的时光莫过于夜读。“青灯有味是儿时”是南宋大诗人陆放翁先生追念儿时对灯读书的滋味,千载之后读之仍觉亲切温馨。  相似文献   

7.
夜读     
对于识字的人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读书。宋人尤袤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可谓得读书之真意。对于读书人来说,最好的时光莫过于夜读。“青灯有味是儿时”,南宋大诗人陆放翁先生追念儿时对灯读  相似文献   

8.
名家私房书     
人读等身书,如将兵十万。为学者,读书如胡应麟,"饥以当食,渴以当饮";为官者,读书如宋真宗赵恒,"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然,读书所得之浅深,在阅历之浅深,便有隙中窥月、庭中望月、台上玩月之别。书与人神遇,血脉相连如故交。  相似文献   

9.
夜读的况味     
对于识字的人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读书。宋人尤袤有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可谓得读书之真意。可惜后来人的读书观念渐渐起了变化。读书被当作一项功利性的手段而存在。  相似文献   

10.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心灵需要抚慰的时候,置身书的天地无疑是一种放松与休息。读书是快乐的,让心灵在书中憩息吧,因为——阅读,是一种享受——享受阳光,明媚;享受空气,清新;享受  相似文献   

11.
李耀宗 《大学生》2014,(19):61-61
正数月前,一年一度"世界读书日",竟有百余国家蜂举多种活动,竞增"读"热,撼人心脾。倚此背景,我国大学课余阅读也正展新页!本文以"汉语文专业"为例,结合本人学、教体验,为课余阅读建言些须,以助推读书热浪。其一,先读基础。所谓"基础",特指两义:一是底线。"万丈高楼从地起,百般事情由心立。"高校学厦需查验中学之基,反思中学所读,凡"学焉不详"者,重读;当读而未及读者,如《中学语文选析》之类教辅读物,回首补读之。二是心志。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读书,先读"专心致志"四  相似文献   

12.
敦煌遗书《序听迷诗所经》为今见中国景教经典中最古老的一部,其文法怪异、多佛教名词,其文字多晦涩难解。本文对《序听迷诗所经》中"加■"、"薄合"、"趐睹"、"沭(沐)"、"(扌方)(扌方)"、"讫句"等字词进行考辨。"加■"之"■"为"禖"俗写,校读为"谋"。"加谋"乃为同义连文,义同"诬谋",谓诬陷谋害。"薄合"当校读为"布谷"。"趐覩"当读为"忮妒",谓忮恶妒忌之义。"沭"是"沐"的加点俗字,为"木"的音借字;"(扌方)"字当读为"纺","纺"为"绑"的古字,即绑缚之义;"讫句"即"各各他(Golgotha)",为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地。  相似文献   

13.
殷商卜辞中有"■周",周公庙遗址龟甲刻辞上有"■繁"。"■"旧释"璞"。"■"、"■"有读"翦"之说,或以为"■周"之"周"为姬姓之周。考察金文以及楚简文献中相关字形,"■"、"■"当释"璞",读为"薄"。"■周"之"周"非为姬姓之周。  相似文献   

14.
这里的"读"是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现在涉及这一话题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因为当大家都在大谈特谈"对话"、"预设与生成"等的时候,读似乎成了一盘冷门菜,大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然而,我认为,读  相似文献   

15.
"有感情朗读",语文教师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有感情朗读"已经日益成为语文园地里最具春意的一枝.于是,语文课堂上"读"占鳌头,"读"霸天下,"读"当一面.可谓语文教师之情有"读"钟.然而,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斥着"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带着感受读"这些字眼;当不同体裁的课文、不同风格的作品的阅读都被"有感情朗读""格式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追问,有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发挥了作用,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让学生读进去了,又读出感情来了呢?  相似文献   

16.
南宋著名的文学家、目录学家和藏书家尤袤在《岁初堂书目》序中是这样比喻阅读的:"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这是一种把阅读融入自己血液的生活方式。《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教学目标也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标》中关于阅读的建议是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夜读的况味     
对于识字的人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读书。宋人尤袤有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可谓得读书之真意。对于读书人来说,最好的读书时光莫过于夜读。“青灯有味是儿时”是南宋大读人陆放翁追念儿时对灯读书的况味,千载读之仍然觉得亲切温馨。记得自己在少年时常常喜欢趴在被窝里看书,那时最喜欢的一本书是《西游记》,其瑰丽的神话故事让我浮想联翩,梦中常常与书中的人物相遇。上学时读到冰心女士的《寄小读者》,其中一文中说过:“夜渐长了,正是读书的好时候。愿隔着地球,和你们一同勉励着在…  相似文献   

18.
感情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以情感染。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总是把他浓烈的感情渗透在所描写的人物、场景、情节之中。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一、绘声绘色,读出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起着"导演"的作用。范读就是示范之读。教师范读的效果佳,必然要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范读中如能"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趣之以读"、"读之以思"。同时,范读的本身又是对学生"授之以法",学生从教师范读"导演"中得到方法,提高能力,教师的"导演"目…  相似文献   

19.
董建敏 《快乐阅读》2011,(20):117-118
现在的中学生把背诵当包袱,死记硬背,读而不知其意、背而不知其味,不仅名篇背诵不出来,而且连背诵本身的意义也失去了。因此,引导学生读书背诵,强化课内外阅读,这正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孔子"博之以文,终之以礼"的教育策略;荀子"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的教学主张,无不强调,既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又要让学生反复背诵,在背诵过程中积累感悟,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20.
要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有效领会文意、悟得文味,具体策略有:强调以"读"润"文",初读读通读顺,巧读激发兴趣;强化以"法"解"文",与生活搭建联系,与其他阅读材料做比较,灵活融入各种理解技巧;聚焦以"品"悟"文",品语言之精妙,品构思之精巧,品内蕴之深厚;观照以"文"会"文",循出处,循下文,循类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