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一套试题中的化学实验题考查的是碳和水蒸气反应后的产物的检验,是一个实验设计题,取材常规,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背景材料。这说明试题起点低,但是对能力的要求并不低,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及过程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认识,即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整体思维能力,方可顺利解答。这道题综合考查了实验装置的连接,装置中每一部分实验仪器的作用以及一些仪器中要添加的药品,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题目把分别盛有熔融的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铝的三个电解槽串联,在一定条件下通电一段时间后,析出钾、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1:2:3B.3:2:1C.6:3:1D.6:3:2该题的“标准答案”为D。一、对该试题原型的分析笔者通过对比发现,2006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9题与11年前的1995年全国高考统一招生化学试卷选择题的第17题有着惊人的相似,全题只改动了2个字:“将”改成“把”,“氧化铝”改成“氯化铝”。1995年全国高考统一招生化学试卷选择题的第17题如下:题目将分别盛有熔融的氯化钾、氯化镁、氧化铝的三个电解槽串联,在一定条件下通电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3.
该题设置的(B)(C)两个选项因在方法上、时间上并无限制,故实验结果的单一性可能会面临严重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题目 关于电解NaCl水溶液,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相似文献   

5.
今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的第28题是一道化学实验创新题,给人以标新立异之感.它可能体现出高考与高中新课改的衔接意图,即要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灵活性.该题的题目见本期第53页.该题的命题形式是题干下分层设问;命题内容融元素化合物的推断、性质、制备等基础知识于一体,涉及基本化学实验的原理、操作、检验及安全措施等不同方面的综合;创设的情境新、干扰因素强,且难度设置有梯度;作答方式是填空和简答.应该说,  相似文献   

6.
题目:置换反应的通式可以表示为:单质(1)+化合物(1)=化合物(2)+单质(2) 请写出满足以下要求的3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所涉及的元素的原子序数都小于20; ②6种单质分属6个不同的主族。 解析:此题是一道有附加条件的关于置换反应的试题,试题针对元素周期表前20号元素中分属不同主族的元素的单质与化合物间发生置换反应的问题进行考查。虽然置换反应对考生而言司空见惯,平日练习得也多,但实际考试中却漏洞百出。笔者将从高考阅卷中看到的错误筛选如下:  相似文献   

7.
题目 已知某纯碱试样中含有NaCl杂质,为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可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8.
高考物理科的《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考生应具有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与实验能力.其中对实验能力的要求是“能独立地完成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9.
高考物理科的《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考生应具有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与实验能力.其中对实验能力的要求是“能独立地完成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10.
徐玉华 《中学生物学》2007,23(10):53-56
1试题评析第1题,图1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相似文献   

11.
题目 某有机化舍物X(C7RO)与另一化合物YY发生如下反应生成化合物Z(C11H14O2):[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2003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的第34题如下: 传送带装置示意如图,其中传送带经过AB区域时是水平的,经过CD区域时是倾斜的,AB和CD都与BC的相切。现将大量的质量均为m的小货箱一个一个在A处放到传送带上,放置时初速为零,经传送带运送到D处,D和A的高度差为h。稳定工作时传送带速度不变,CD段上各箱等距排列,相邻两箱的距离为L。每个箱子在A处投放后,在到达B之前已经相对于传送带静止,且以后也不再滑动(忽略经BC段时的微小滑动)。  相似文献   

13.
题目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时于同一主族元素,其原子半径越大,其单质的熔点一定越高 (B)对于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其半径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 (C)对于同一主族元素的氢化物,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它的沸点一定越高 (D)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其单质的沸点一定越高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全国理综(卷Ⅰ)物理试题部分注重分析综合能力和利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从命题的构思上来看可见其用心良苦.但试卷中第18题引起了不少争议,笔者就此题进行如下深入探究.高考原题如下:如图1所示,在倾角为30°的足够长的斜面上有一质量为  相似文献   

15.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物理试题,2009年全国Ⅰ卷的物理压轴题难度较大,学生对所给参考答案不易理解.因此,笔者通过试题解读给出一种浅显易懂的解法.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Ⅰ(陕西、江西等省区用)第27题是由2002年广东、河南省的高考化学试卷第17题衍生而来的,现对这两题做以下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Ⅰ)第28题在本卷化学题中难度系数最小只有0·30,但考生的平均分只有4.55(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统计数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呢?试题考查了考生的哪些方面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8.
李刚 《物理教师》2009,30(7):34-34,36
笔者仔细研读本刊2006年12期的《对2006年全国高考理综卷(湖北卷)第25题的讨论》,深受启发,但觉得作者对实验过程的分析值得商榷,造成这一错误的最核心原因在于对电容器电容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刻.现撰写论文如下.  相似文献   

19.
题目 测量电源B的电动势E及内阻r(E约为4.5V,r约为1.5Ω).器材:量程3V的理想电压表V,量程0.5A的电流表A(具有一定内阻),固定电阻R=4Ω,滑线变阻器R'、电键S、导线若干.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