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赵爱仙 《考试周刊》2011,(37):23-24
毛泽东诗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是世界人民的精神财产。为了能让英语读者阅读、鉴赏这朵中国文化的奇葩,中国的译者将毛泽东诗词翻译成了英文,而且有好几个版本,毛泽东诗词中有大量的典故和数词。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因为对这些典故理解的差别、译者翻译风格的不同等造成了各个版本在许多方面各有特色。毛泽东诗词用典颇丰。典故的翻译也最繁琐,且费力不讨好。相比其它几个版本,许渊冲译本中的典故翻译得略胜一筹。许渊冲译本中的数词翻译得非常巧妙,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表达了诗的原意。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诗词在海外的传播已有80年的历史,直至今天仍陆续有新译本出版。本文研究分析许渊冲译本《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与杰里米·英格尔斯译本《伏龙:毛泽东诗词中的孙子兵法》中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探究这些译本如何呈现毛泽东诗词中的红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赵爱仙 《考试周刊》2009,(30):20-21
毛泽东诗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是世界人民的精神财产。为了能让英语读者阅读、鉴赏这朵中国文化的奇葩,中国译者将毛泽东诗词翻译成了英文,并且有好几个版本。“山”是毛泽东诗词中很重要的意象之一。中国的译者在翻译毛泽东诗词中的“山”的时候用词很准确。即使在一个版本中出现了不同的形式.没有进行统一.也有可能对母语为非汉语的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影响。本文作者对外文版和黄译版中毛泽东诗词中“山”的译文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诗词通过翻译在全世界传播,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国内译界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的研究也随之展开,主要集中在对毛泽东诗词荚译本的评价研究、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的比较研究、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更好地翻译和传播毛泽东诗词,让这一中华文化精华为世界人民所共享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选择《毛泽东诗词》及其三个代表不同译者群体的英译本作为语料,以《毛泽东诗词》中的只是照应实例为出发点,讨论了《毛泽东诗词》的指示照应手段及其翻译问题。本研究采取的理论模式是经过国内学者胡壮麟和张德禄等修改过的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所选的三个英译本分别是1976年的合译本,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和黄龙先生的译本。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已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意识形态对毛泽东诗词的翻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内翻译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前苏联第一个推出外语译本,亚非拉第三世界人民对毛泽东的索拜促使他们接受毛泽东诗词,改革开放后我国更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给译者更大的翻译自由。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在评论译作时,不应只着重译作是否“忠实”于原文,还应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语言外因素对翻译活动和译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选用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概念探讨毛泽东诗词中意象英译的有效途径.从译本读者的期待视野出发,指出英译毛泽东诗词意象首先应尽可能再现其艺术美,同时需努力保留其政治内涵,尽力再现原作将政治融入意象的巧妙手法.并结合读者的定向和创新期待,分类探讨不同意象的处理方法,旨在给毛诗意象的英译提供新的启示.对关注读者地位和建立客观全面的翻译批评观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相比一般文学作品的翻译,诗词的翻译难上加难,关于诗词的翻译理论、翻译方法甚至可译性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论。语料库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语料库选取真实的语料素材,具有客观性、代表性和说服力,把语料库方法用于研究翻译和教学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毛泽东诗词广为流传,选取一首有代表性的诗词,并基于毛泽东诗词译本语料库,以诗词翻译赏析为目的,从语言、文化和韵律等方面来进行对比赏析,在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同时,也能培养其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
屈原所创作的屈赋文化对毛泽东诗词的创作风格有着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艺术风格的影响,毛泽东诗词继承和发展了屈赋文化中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二是诗歌意象的影响,毛泽东诗词借鉴了屈赋文化中的诗歌意象;三是诗歌语言特色的影响,毛泽东诗词继承了屈赋文化中描绘湘楚地方风物特征的诗歌语言特色。可以说,毛泽东诗词通过对屈赋文化的继承和超越,成为20世纪中国古典诗词的高峰。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诗词可谓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其诗词翻译也是各年代不同译者不懈努力的目标。由于毛诗词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价值,其英译本中出现本土文化流失的现象也情有可原,例如1959年英译本。较之1976年的"官译本",其文化流失原因可从意识形态及审美等因素进行比较探究而得,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翻译中文化的重要性以及译者需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以减少原作本土文化流失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沈楠  张明 《河西学院学报》2010,26(4):32-37,86
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第三次论战主要是围绕心理分析方法,即从微观方面勾画毛泽东思想肖像而展开的"争论"。唯物史观只是提供了从总体上把握毛泽东的方法,只是构建了毛泽东的"整体骨架"。用心理分析方法"走进"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是对唯物史观的有效补充。但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到心理分析方法固有的弊端,否则只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解释。在尝试走进毛泽东的内心世界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学会走出。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毛泽东曾多次反对过“毛泽东主义”这一提法。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反对王稼祥、萧三等人试图用“毛泽东主义”来替代“毛泽东思想”;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反对吴玉章建议把“毛泽东思想”改为“毛泽东主义”加以宣传;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反对部分同志提议把“毛泽东思想”改为“毛泽东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反对林彪、康生等人力图把“毛泽东思想”改为“毛泽东主义”加以吹捧。  相似文献   

13.
毛委员颂歌是毛泽东颂歌的起源。毛委员颂歌通过歌颂毛泽东来表达人们对新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对毛泽东的尊重、信赖与感激之情等。颂歌的产生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毛泽东的历史作用等因素。毛委员颂歌具有自发性、区域性等特征,也对后来的毛泽东颂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毛泽东思想主要载体的《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留给中国人民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发行不仅是根据地出版界的一大成果,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传播毛泽东思想的一大贡献。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毛泽东选集》的出版不仅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善标志。  相似文献   

15.
论毛泽东思想的创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创新思维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毛泽东对创新思维亦有独特的见解。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理论是创新思维的最大成果。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与创新思维也紧密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 ,创新思维是贯穿整个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群众观是毛泽东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整个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群众观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散见于该时期他的著作、讲话、信札中。本文从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抗战时期毛泽东群众观的主要内容,以及毛泽东群众观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本文揭示了毛泽东精神的概念,阐明了毛泽东精神与毛泽东思想的逻辑关系,并对毛泽东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世界性意义决定了毛泽东研究的国际性特征。国外学者十分注重对毛泽东思想来源的研究。概而言之,有两源说、一源说、异端说、空想说等四大观点。这些观点颇具独到之处,尽管其都还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全面、准确地反映毛泽东思想来源的实质,但对于我们深入研究、理解和认识毛泽东思想依然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汉书·艺文志》称《诗》,看《诗》在西汉的传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洲明 《衡水学院学报》2012,14(5):45-48,65
《汉书·艺文志》对《三家诗》和《毛诗》均有著录.通过对《三家诗》著录的考察,认为“故”和“传”分别为汉人不同的解《诗》经文的方式.又联系汉代人和清代人对“故”和“传”的解释,认为“故(故训)”是对《诗》经文属于文辞方面的解释;而“传”则是对《诗》经文属于内容方面的解释.就《毛诗》系统说,今所谓《毛传》,恰恰是汉人讲的《毛诗》的“故(故训)”;今所谓《毛序》,恰恰是汉人讲的《毛诗》的“传”.以此出发,揭示出西汉《诗》(特别是《毛诗》)传本的状况,并对纷争不休的《毛诗序》形成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视角.  相似文献   

20.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重视贯穿于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在实践中,毛泽东组织发动农民参与革命;在理论上,毛泽东积极探索,形成了关于农民问题的系列理论。本文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实践与理论的研究,认为:成长环境孕育了毛泽东重农情结;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发毛泽东的深入思考;传统文化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影响了毛泽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