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尹强先生的新著<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呐喊彷徨新论〉>,对鲁迅的作品进行了富于个性与创意的解读.本文就"精神胜利法"是否成为"中国国民性痼疾的集合点","精神胜利法"与昏乱巧滑的思维定势"的关系等问题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2.
聂润根 《现代语文》2006,(12):113-113
作为世界学画廊中的一个不朽典型,阿Q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其中最突出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  相似文献   

3.
陈娟 《文教资料》2012,(33):140-142
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和鲁迅笔下的阿Q是世界文学中两个不朽的典型形象,因多方面的相似性常被作比较,尤其是他们的“精神胜利法”。但是同中有异,前者属于“主观冒进型”,后者则是“内心退缩型”。本文从作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国和西班牙的文化根源三方面,层层深入分析比较了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以让人们看到人物身上独特的民族性,以及作品所体现的民族风貌。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5.
杨前 《时代教育》2007,(8Z):74-74
在《阿Q正传》中,鲁迅是从胜利和失败两方面来描写阿Q的精神胜利的。所以,阿Q精神胜利法的属性,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看,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本从“阿Q精神”中的“精神抚慰”出发,与《庄子》集中的“精神抚慰”相对照,提出二的共通性。通过对比。指出阿Q是庄子的通俗版,庄子是阿Q的理论版。  相似文献   

7.
精神胜利倾向和精神胜利法虽有共同的以精神上的胜利对抗现实挫折和境遇的特点,但是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人之常情,是健康的、开放的,清醒的,自信的自我;后者是麻木,愚昧的自我,认为鲁迅也有“精神胜利法”的说法是有缺陷的,围绕“精神胜利倾向”这一概念,可伸延出现人精神状态和人类家园营造等话题。  相似文献   

8.
在《阿Q正传》中,鲁迅分明是从胜利和失败两方面来描写啊Q的精神胜利的。所以,阿Q的精神胜利的属性,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看,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1阿Q精神的实质从阿Q精神胜利法的失败中,可以看到,他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能在精神领域发挥作用,只解决自尊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阿 Q 和潘先生分别是鲁迅和叶圣陶先生笔下的两个典型形象,虽然他们的社会地位、知识层次等方面大相径庭,但其思想性格却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他们性格的“精神胜利法”上。  相似文献   

10.
11.
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他利用其惯用的“自欺”、“忘却”、“容忍”等精神胜利法让自己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实际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心理防卫机制,是我们每个人在遇到烦恼时都会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阿Q与陈奂生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都因作品中成功的人物形象赢得了高度的评价和热烈的赞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3.
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阿Q正传》,从革命是《阿Q正传》典型环境的基调;“革命”是完成阿Q精神典型的点晴之笔和阿Q“革命”的独特精神价值--“臆想革命”三个方面,初步论述阿Q“革命”在小说中的真实意蕴,在阿Q的典型形象完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新的命题:“臆想革命”,不仅可以为解读分析《阿Q正传》提供新论点,还为诠释历史与现实提出了新观点。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阿Q精神胜利法的正面意义这个角度入手,提出了阿Q精神胜利法也具有展望未来的动力、疗救创伤的灵药、否定旧我的法宝、寄托来世的心法等作用。文章独辟蹊径,逻辑严谨,为我们多层次的认识鲁迅作品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阿金的眼泪>利用一位已届中年的中国孝子阿金在老母颤巍巍的棒打中突然流泪的情节.再度关注了挣扎在中西两种文化、两种生活方式下的中国青年移民的生活状况.眼泪在文中有着特殊的文化涵义,阿金是由于突然意识到潜藏在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传统文化正渐渐失去而哭泣的,即将与息息相通的文化母体相分离的痛苦与害怕让阿金突然失控并当众流泪.  相似文献   

16.
以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理论审视阿Q,笔者发现阿Q的无意识很值得挖掘.本文以作品材料为据.从阿Q的食色本能与醉梦状态两方面对之进行阐析,以求对加深理解这一典型人物和作家高超的写作技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蚁族"是人们用来描述那些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毕业生的一个新名词。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以南京、成都两市310名"蚁族"为被试,发现"蚁族"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极低;"蚁族"群体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之间、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蚁族"群体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不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9.7%,但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英语四级听写中出现的“误用词”这一“合理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从心理语言学理论角度探讨了这种现象的本质,即它是—个需要排除负迁移而又无法摆脱负迁移的心理运算过程;文章还论述了“误用语”对教学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和克服这一语言习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鬼魂与梦境作为艺术构件进入戏曲创作,与它们深厚的文化根底和文学传统是分不开的,它们的介入,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戏曲的表现领域,而且展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理想主义美学风格。由于适应了民族的普遍心理和审美理想,魂梦戏曲显示出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南非的社会背景,展示了南非社会黑人与白人的身份地位的重大改变,发现在后种族隔离时期,南非白人被边缘化,而黑人成为社会的主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