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华 《现代语文》2004,(6):45-45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境内)聚会,行修禊事,流觞赋诗,结成一集,题名为《兰亭集》,王羲之为其写一序言,即《兰亭集序》。  相似文献   

2.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汇编了一本诗集——《兰亭集》,最后由王羲之为该诗集写了一篇序,说明作诗的缘由,描写作诗时的情形,“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说明了成书经过,并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了《兰亭集》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兰亭集序》是《兰亭集》的序言。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召集谢安、谢万、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了上巳节的修禊仪式并借此写下了一系列的同题《兰亭诗》,会后这些《兰亭诗》被整理成《兰亭集》。王羲之挥毫泼墨,为集子写下序言。  相似文献   

4.
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各有千秋。唐之前书史对其评价比较客观。唐之后,由于唐太宗偏爱或政治需要,力推王羲之书,王羲之“书圣”地位遂立,王献之名走向衰微。王羲之《兰亭》书法,名动天下,但有些名实脱略。功力欠佳,风格近俗,相对王羲之其他作品言,应是较差的。我们对待前贤经典,要客观求实,不必人云亦云,盲目崇拜。  相似文献   

5.
丁鼎 《现代语文》2007,(2):24-24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癸丑年三月三日,会稽内史王羲之,五十又一岁,会亲友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兰亭,参加者即时赋诗,当时所赋诗歌缀篇成集称为《兰亭诗集》,王羲之为诗集作序,即《兰亭集序》。这次集会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东晋王羲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兰亭集序》也表现了高超的文学造诣。文章借兰亭集会,抒发了人生苦短、应有所为的积极用世的思想,对当时崇尚玄学的社会风气进行了一个有力的抨击。文章显示了王羲之坚决不与世俗同流的精神风貌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提到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潇洒飘逸的书法。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兼采众家之长,论者称其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故有“书圣”之美称。其实,王羲之在诗文写作方面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名士41人(一说42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王羲之为这些诗做的书序《兰亭集序》,以文采书艺双绝而流传千古。  相似文献   

8.
佳句储备库     
浙江绍兴兰亭 永和九年,岁在癸(gui)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aiji)山阴之兰亭,修禊(xi)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a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相似文献   

9.
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不仅在书法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此文折射出一位复合立体的王羲之,以及通过他反映了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面貌、审美情趣和深邃哲思。一、生活维度的王羲之——享受当下的快乐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欢笑盈耳,心情畅快,文章说"信可乐也"。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一册入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激起了不少师生对《兰亭集序》学习的兴趣,更引发了希望了解王羲之与兰亭的愿望。笔者长期生活、工作在绍兴,借着近水得月之便,来介绍一下王羲之与兰亭。  相似文献   

11.
《历史学习》2006,(3):27-27
行书作品流行中国,古往今来,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名的,只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各种书体都有很高成就,夙有“书圣”的盛誉。特别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兰亭集序》,更是世代受到推崇。王羲之51岁的那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旧历三月初三日,他和谢安等41位名士,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今浙江绍兴)举行集会,却邪除灾,宴饮赋诗,酒杯沿溪水漂到谁的面前,如果诗未作成,就要罚酒,热闹非常。当时一共作出了  相似文献   

12.
东晋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等人在兰亭雅集,留下了两篇序文和37首兰亭诗。如果从后代传播效果上看,兰亭在不断的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文人雅集的经典范式;雅化了上巳习俗的文化内容;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与意象,兰亭也成为后世文人浪漫的文化记忆。而王羲之《兰亭集序》行云流水、令人叹为观止的书法则加速了兰亭雅集的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3.
张靖 《甘肃教育》2010,(15):23-23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记叙的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友人相聚的欢乐之情、都隐含着作者对人生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慨叹。因而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相似文献   

14.
山阴记(下)     
正/一/绍兴大街上载客的三轮车篷,大都写着广告词"书圣故里",王羲之《兰亭集序》也是好散文,乘酒意一挥而就,顾后且瞻前,惆怅而眷恋。一千六百年前,王羲之、谢安及其门徒友人凡四十一人雅集兰亭,流觞曲水,抒怀赋诗,辑成《兰亭集》。王羲之乘酒兴作序,一挥而就《兰亭集序》。我坐一辆三轮车去会稽山下的兰亭。有四十四名演员在扮演王谢及其门徒,着前人衣饰,仿前人姿态,在"之"字形的细微曲水边缘列座、流觞、赋诗。"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王羲之  相似文献   

15.
行书人生     
楷书严整,草书狂放;行书既有楷书的工整亦有草书的恣肆。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倍受人们喜爱的行书巅峰之作。唐太宗对他的行书情有独钟,亲自作《王羲之传论》,说“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据说太宗后来是用了一点小计谋,演绎了“萧翼赚兰亭”的故事才把那真迹弄到手;驾崩后,还把它作为殉葬品带进了昭陵。  相似文献   

16.
赵军 《阅读与鉴赏》2006,(12):42-44
兰亭集会,是在山水明丽的会稽山阴。远有崇山峻岭。近有茂林修竹,天高地远,清风习习。群贤毕至,又为这青山绿水平添了几分高雅。群贤们来这里不是狂饮大嚼。不是猜拳行令,而是“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简洁的笔触,写尽了兰亭集会的流风雅韵。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兰亭集序》是《兰亭集》的序言。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召集谢安、谢万、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了上巳节的修禊仪式并借此写下了一系列的同题《兰亭诗》,会后这些《兰亭诗》被整理成《兰亭集》。王羲之挥毫泼墨,为集子写下序言。传说这篇序文用鼠须笔写在蚕茧纸上,被认  相似文献   

18.
林泉 《青苹果(高中版)》2014,(1):F0002-F0002
正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在浙江绍兴兰亭雅集当天,晋代大书家王羲之所书序文草稿,既无题目也无署名,且有大量涂改。雅集过后,王羲之便多次加以修改、誊正,直至定稿补上题目、署名。遗憾的是,定稿后的序文,书法艺术水平总是比不上初稿。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后人临摹的《兰亭序》就是以这篇初稿为底本的。这篇初稿原迹,通过王氏家族的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王羲之的七世孙隋代智永之手。智永出家,没有后代,临终前将之托付给弟子保存。唐太宗即位后,因酷爱王氏书法,最终  相似文献   

19.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这样的记载:“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何谓“流觞曲水”呢?这要从上巳节的“修禊事”说起。  相似文献   

20.
徐能 《四川教育》2003,(1):36-37
公元353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之初,王羲之等一群名士相聚于浙江绍兴城外的兰亭。这一天,惠风和畅,天朗气清。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林间溪水潺潺,清流激湍。老少咸聚,都是一时的贤能名士。所谓“曲水流觞”,即兴而赋,诗成,合为一集,定名《兰亭集》,众人推举王羲之作序。羲之酒酣耳热,当众提笔一挥而就,言辞写作俱佳,博得众人赞赏。这就是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书法名篇、被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至此,书法的光辉才得以展现。千年以降,书法早已深深植根于国人的生命情怀和意识体系之中。“观夫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