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蒋秀丹 《承德师专学报》1996,16(3):15-18,33
外八庙的文化特征蒋秀丹外八庙修建于清朝康乾盛世之时,伴随着清王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以其恢宏的气势出现在“去京不过四百里”①的紫塞承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必然表现为种种文化特征。特征之一:建外八庙是修建避暑山庄的延续和发展,外八庙文化是避...  相似文献   

2.
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上逐渐创造出来的一种理想形象,所以它的体态、大小多变而无定型,这就给装饰造成了方便条件。清代在康熙、乾隆修建的外八庙中的琉璃牌坊、屋脊建筑中、建筑藻井、云龙丹陛到处可见龙的不同形象。龙文化与各民族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体现了皇权与神权的相互协调,是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3.
康乾年间,清政府为巩固北部边防,密切与蒙藏等众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往来,在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山麓陆续修建了十二座金碧辉煌的皇家寺庙。这些皇家寺庙,集中融合了我国汉、藏、蒙、维等各民族宗教建筑艺术风格,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充分体现我国多民族团结统一风貌的皇家寺院建筑群体,在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承德外八庙通过模仿祖国边疆地区的著名寺庙的建筑形式,把一座座各具特色的喇嘛寺庙,呈半月形环列在避暑山庄的外围,从而塑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藏传佛教庙宇建筑群形象,形成一种体现我国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建筑形象的崭新格调。外八庙建筑不仅具有明显的政治蕴意、宗教内涵,还寄寓了深远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外八庙的佛龛式样丰富,装饰异彩纷呈,综合了各民族的装饰特点,佛塔是吸收了印度佛塔的体式,但完全是中国特色的,反映了中华民族吸收改造外来文化的能力,显示了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5.
作者考证、分析历史照片和文献,确定外八庙已知古树的种类和平面位置,并研究清代承德外八庙园林植物栽培、管理体系和配置的规律、特点。认为承德外八庙的园林植物栽植有着非常严密的制度和完善的管理体系,从树种选择、苗木来源、苗木规格、栽植密度、栽植位置到养护管理都有具体规定和统一标准。作者通过原貌研究和现状分析对今后外八庙的园林植物景观复原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外八庙馆藏的清宫佛龛,制作精美,规制严格,选料精良,材质贵重,题材意蕴吉祥,充分反映了皇家独特的艺术魅力、宗教内涵以及清代帝王对藏传佛教的尊崇,给世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物。  相似文献   

7.
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的政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清王朝团结少数民族、巩固北部边疆、捍卫国家统一的重要政治活动场所。也是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康乾二帝,修建山庄、外八庙,开辟木兰围场,把庄严郑重的国家政治行为转化为行围、竞猎、育诵经、礼佛等宗教的、体育的、文化的、娱乐的、封赏的活动,发挥了强化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功用。  相似文献   

8.
泰安御碑亭康熙御制诗在艺术上似乎不值一提,但是那种体恤救灾悲天悯人的坦诚真率自然的情绪溢于诗外,令人感动不已。康熙御制诗无论从文学上从史学上还是从社会意义上都应有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笔者对承德外八庙康乾时期部分供奉的藏传佛教造像从数量和造像特征上进行了简要分析,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康乾时期民族宗教政策的不同特点,同时对藏传佛教的历史作用及在清朝政治生活中的体现进行了初步分析及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1.
在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程中,清政府通过大力优崇喇嘛教,与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保持了极密切的关系,实际上是因势利导,分而治之,借助宗教力量来有效实施民族政策。融会了多民族建筑艺术精华的承德外八庙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它见证了康乾盛世民族大团结的一次又一次高潮。  相似文献   

12.
避暑山庄外八庙建于公元1703年至1792年,由帝后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是清康乾盛世政治、经济、文化浓缩的产物,具有重大政治历史、园林建筑、宗教艺术价值.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它的价值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它作为我国清代第二个政治活动中心,避暑山庄外八庙的建造背景及地上地下文物,都反映了清代前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轨迹,避暑山庄外八庙成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3.
拓片在中国历史悠久,作为拓片之一的碑刻拓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因为有了拓片的传承,原有的已经失散的石碑的内容和丰采才能为后世所仰视.笔者一直从事于外八庙所辖各处皇家寺庙石碑的保护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本文就石碑拓片的制作过程,及对原文物保护和对碑拓的妥善保存和运用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洛阳市郊区于营村村民刘宏欣,在上世纪80年代“人民教育人民办”旗帜的感召下。先后捐资41.5万元,把村里学校改建成全配套的现代化学校,成为当时河南省个人捐资建校款数最多的人物——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以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一直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五十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艺术、民族、宗教、建筑、园林等多视角对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研究著述进行了系统地梳理总结,可以为研究者提供资料线索,并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7.
避暑山庄亦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区东北,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清代帝王避暑行宫,是清初第二个政治中心。整个建筑分宫区和苑区两部分,周围环绕长达10公里的石砌宫墙,为我国著名的古典园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北方居住着满族、蒙古族、藏族等许多少数民族,他们自古崇信佛教。承德是全国首批确立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举世闻名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康乾时期清政府为团结北部众少数民族,维护边疆地区安宁与稳定,尊重他们对佛教的崇信,在山庄周围兴建了十二座金碧辉煌的喇嘛寺庙,成为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这些散落在山庄周围的皇家寺庙,积淀着深厚的民族宗教历史文化资源,内涵极其丰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里都是内地与蒙古诸部在宗教方面直接联络的主要寺院,成为清政府宗教活动的中心。至今普宁寺仍在举行佛事活动,在北方影响巨大。这些寺庙融合多民族宗教建筑风格,供奉多而全,且造型艺术价值极高,大量佛像、碑刻、楹联等体现民族宗教文化的载体,不仅在我国北方地区、而且在世界范围也极为罕见。因此,对如此深厚的民族宗教资源进行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康熙的木兰秋狝是内为训练军队巩固边防,外为防御外敌入侵.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年班制、围班制、朝觐、秋狝.兴建避暑山庄、外八庙,都为一个目的:"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即为民族实现大团结,为国家统一富强.康熙、乾隆不辱历史使命,完成了光辉的事业,垂范后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