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896—1911年间,留日运动席卷中国。在这一史无前例的留日热潮中,速成热不断升温。由于在指导思想、政策调控及留学生个人选择等方面存在的非理性因素,这一留洋教育在某些方面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速而不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晚清开始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留美和留欧教育开启了留学教育之风。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的留学教育是它对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幼童赴美留学和船政局派遣的留欧学生是晚清政府派出去的第一批留学生,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开展及分析留美与留欧教育二者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有利于得出对留学教育的评价,进而引起对当今留学教育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葛洪 《教育研究》2015,(2):139-146
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急剧转型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不仅是人类社会迄今依然尚未完结的最为深刻的教育革命和社会革命,而且是以型构现代国家集体生活秩序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政治道德乃至社会政治道德革命。根基于作为中国传统政治道德根本准则的平等主义精神,则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精神领袖的"君主立宪派",一体化地型构"大同"社会政治道德体系,尤其是教育政治道德体系,以选择新型社会政治生活模式,建构新型集体生活秩序的终极旨归和政治诉求。尽管"君主立宪派"所倡导的实用性、实利化主智型新式教育,以满足私欲、涵养私德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但由传统中国根深蒂固的"大同"社会政治理想,尤其是平等主义社会政治道德理想所主导的群体进化思想,乃是晚清"君主立宪派"思想家以公利思想和公德观念为基本内涵,系统型构新式教育政治道德体系的思想逻辑,由此决定了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构成了"君主立宪派"所型构的现代主智型新式教育体系的政治道德本质。  相似文献   

4.
晚清政治小说作家多分布于社会经济文化发达且率先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闽粤、江浙和湖广三地。一方面,他们接受过系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他们又接受了西方进步思想文化的影响,自觉地肩负起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使命。从事政治活动是晚清政治小说家主要的社会存在方式,小说创作不过是他们从事政治活动的一种手段.但却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并对后世文学创作政治化倾向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晚清翻译与翻译的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取对晚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严复、梁启超、林纾等三人的翻译,探讨其翻译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各种权力关系和操纵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晚清翻译思想和实践的理解与阐释,也为翻译的政治理论提供近代中国语境下的例证。  相似文献   

6.
晚清政治小说以全新的时空想象,设计国家未来发展模式,这种想象在时间上着眼未来,空间上着眼世界。中国文学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走向世界。传统农耕社会的理想是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晚清政治小说国家想象超越这种小农的社会乌托邦。政治小说的直接功利性超过了它的艺术性,政治小说本身代表上层知识分子的集体愿望,没有贴近普通民众的想法,因此没有实现新民启蒙的最初目的。  相似文献   

7.
8.
中国是后发外源型现代化国家,其早期政治现代化具有独特的历史规定性。从最初的边缘化政治机构调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到有限的政治体制变革,仿行日本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再到近代宪政的浅尝辄止,颇似代议机关的资政院最终成为皇权的御用工具,政府作用体现了其防御性、保守性的特点。后发外源型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是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进的,所以政府作用至关重要。对比日本的政治现代化历程,可知晚清政府作用没有达到历史的高度。多维透析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历程,对于我们今天仍在进行的政治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晚清灾荒就其成因而论,一是生态环境破坏,二是政治腐败与战祸频繁,三是御灾物质条件不足;论及影响,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经济衰退,二是政治腐败,三是社会动荡,四是抗外乏力。我国是一个灾害频仍的国度,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末留日经费的筹付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政府派遣大批学生赴日游学,分官费生与自费生,其经费来源主要是中央及地方政府的筹措。留学生的身份不同,所得学费亦有别。同时,清政府试图通过对留日经费的管理来约束留学生,提高留学生的学习水平。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挽救危局,变革新政,重视育才兴学。为解决当时师资奇缺问题,清政府决定向日本派遣速成师范生。留日速成师范生的派遣方式主要有公费、自费两种,课程设置主要为西学,学习年限多为一至两年不等,但多被压缩。派遣速成师范生的行为虽然有些盲目,但作为应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兴学需要,也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初,封建末世出现蔚为壮观的留日潮,究其成因,分为三类:王朝内观念渐变、废科举兴学堂的"新政"举措、以多为贵的鼓励政策是为其内因;日本各阶层或出于培养亲日派的考虑、或出于文化交流目的、或出于热心教育动机而持有的接纳态度是为外因;中日间一衣带水、同文同种的地理、人文因素是为日本吸引中国留学生的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清末四川留日学生在中国留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留日学生为家乡、为国家作出了积极贡献,对四川乃至中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后,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唤醒下,广大学子以“求学”为良药,纷纷负笈东瀛,近代中国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留学E7本热潮。偏处腹地的四川,也出现了留日学生群体,留日的发展蔚为风气。留日学生学成归国后,对清末四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教育方面,留日学生对四川的教育变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进了四川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清末“拜伦热”主要受到政治功利性意图影响,这一意图较多地掩盖了拜伦诗歌译介中的文学想象。在其译介中,梁启超注意了诗歌感染力、语言译换、精神传达等;马君武注重了诗歌形式、节奏和自我情感映射等;苏曼殊突出了个性抒写、诗歌韵律、意象、审美等本体性的文学特质。这些译介中的文学性想象与多种因素关联,在新文学发展脉络中有着隐含性的前奏意义。相对于“五四”时期的文学观念,这里的文学性想象还不够丰富,但已包含着对文学本体性和自主性的诉求等新质。  相似文献   

16.
清末演说的主体既包含有政府官员、教育界与教会人士、专业的演说员以及新女性这些个体,也有以各类演说会为主的社会团体。演说的内容主要包括宣传军政改革与时事;改良经济、发展实业;改良社会风俗;革新教育等四个方面。相对于宣讲等其他社会教育方式而言,演说具有形式灵活,贴近听众;开展时间较早;数量大,内容丰富;煽动性强,影响多集中于演说前后等特征。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演说的主体和内容也受到了政府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晚清社会的变迁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留学生对晚清社会的变迁则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就晚清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学术变迁而言,留学生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洋务运动的运作,影响晚清政治的演进并使晚清政治走向终结,推晚清学术思想向现代方向转型。研究留学生与晚清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可以认识晚清社会演进的规律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华侨与清末梅州新学教育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文章论述了梅州新学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 ,认为 ,华侨参与梅州新学教育有其原动力、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其参与的方式具有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9.
晚清的留学教育在政府方面呈现应急留学、中体西用、精英主导等问题,在留学群体方面则体现为目标功利、知识结构中轻西重、留学资格权势把持等倾向。与此相应,晚清留学教育陷入诸多难以解脱的困境:因现代留学事业与传统专制政府之间根本对立,大批留学生反成为颠覆清政府的重要力量;政府必要的鼓励、奖励留学政策在先天不足的急迫改革环境中,在一定意义上反使诸多留学生离现代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