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丰毅 《生态文化》2009,(5):27-27
我常想, 人类最初的文明, 在哪里发端? 人类最初的文明, 在哪个细节上有了 最初的小小改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一个幽灵在地球上四处漫游。这个幽灵就是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3.
牟琦 《生态文化》2010,(1):13-14
21世纪应该说是倡导生态文明的世纪。 所谓生态文明.就是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状况支撑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相似文献   

4.
郭崇 《文化学刊》2015,(2):209-212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也受到重创,日本一度被称为环境灾害国。然而,日本却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成为环境灾害对策先进国,这与其全民一致的环境保护分不开。环境教育是落实环保工作的重要一环,从环境教育入手来考察日本人的环境教育,以期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该文分析了社区教育与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关系,并着重从文化育人的视角探索其在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中的重要作用,从地方特色文化课程开发、文化交流活动开展、创新创业文化加强、社会服务文化提升的维度研究社区教育提升新市民文明素质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随后,西欧北美迅速实现工业化,人类走向工业文明新时代.但是,中国仍然按照老路子发展.20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悉心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提出著名的“李约琴问题”,或“李约瑟难题”.他提出,公元11世纪,中国(宋代)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世界的顶峰,但是,“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或“中国的封建社会比欧洲国家早了近1000年,何以资本主义文明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产生于中国?”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  相似文献   

7.
举办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层论坛很有意义。论坛举办期间,广东省广州市帽峰山森林公园等10家单位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这次论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8.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别于西方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如果说西方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在理论上的重点主要在于关注人类生态价值观上的变革的话,  相似文献   

9.
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文章对怎样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提出了如下对策:一是提高他们对生态文明的理性认知水平;二是引导他们切实关注生态问题,让他们对生态问题有感性的认识;三是加强他们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提升他们的生态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0.
《钢的琴》与《缝纫机乐队》两部电影反映出作者对工业文明与理性的反思。在《钢的琴》中,工业被阉割以后,这座城一片颓败。陈桂林身边朋友帮助他用钢铁等材料为女儿成功地打造出一架钢琴,说明工人的劳动能力是优秀的,但缺乏工作岗位。《缝纫机乐队》以浪漫主义乐观态度,用诙谐幽默的镜头展现了缝纫机乐队组建全过程;电影中大吉他雕塑是摇滚青年的图腾,它具有团结摇滚群体的力量;摇滚精神更像是尼采理论中的酒神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部署,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并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只有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内涵,才能充分认识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钟祥斌 《职业圈》2011,(22):58-59
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促进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事实证明,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企业要保持长盛不衰,经得住各种挑战和考验,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背景之下,本文认为应将文明互鉴理念作为新时代国际传播观念的核心构成。文明互鉴理念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是有别于“文明冲突论”和西方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另一种选择”,是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的中国智慧,应基于文明互鉴理念提升当代中国国际传播的人类意识与人民意识,将乡村文化、青年创造和人文交流作为国际传播的新途径,推动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关于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伟 《生态文化》2008,(4):41-4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是得不偿失,所引发的人类社会与大自然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进而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5.
宇轩 《生态文化》2008,(4):F0002-F0002
由国家林业局、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林业局承办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层论坛于5月30日至5月31日在广州市举办。  相似文献   

16.
郭同峰 《职业圈》2007,(4):72-73
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严峻挑战,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必须在新的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特别要加强对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创新教育方式,以达到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东传为契机,中、印两大古老文明第一次在文化思想层面上相遇并展开激烈的交锋。印度文明以宗教出世主义为导向,中国文化则以现世主义为中心,因此,中国人在初次遭遇这种异质文化冲击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对本土文化全盘矮化的声音。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在应对印度文明主动挑战的过程中,对佛教采取的开放、接纳、改造的系列姿态,使得印度佛教为适应中国社会的特殊土壤而做出适度的修改,从而最终造就了极富思想创造性的中国佛教。此后佛教以中国为基地对东亚各国进行全面辐射,最终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公元十二世纪之后,佛教在印度由于种种原因而绝迹,中国反而代之而起成为宣播佛教的主要中心之一。就中国文化来看,佛教及其所承载的印度思想的传入,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的精神视域,提高了中国思想的思维抽象能力,弥补了中国文化现世主义导向过于强烈的俗世主义弊端。  相似文献   

18.
林超 《文化学刊》2014,(2):150-160
阿马蒂亚·森认为文明冲突论者以单一文化身份界分文明的做法,不仅忽视了人类其他的多种身份认同,也常使人们陷入文明板块化的平面思维。它既干扰了人们尝试从其他身份认同连结彼此的可能,也为制造文明冲突埋下了伏笔。文明对话论者应当重视人类多重文化身份的复杂联系,拓展文化交流的路径,为世界和平和文明对话做出更为多元有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刘晶 《职业圈》2007,(9):171-172
信息时代里,呼唤着创新型人才和自主型人才的培养,着眼于现在与未来,我们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从技术形态上讲是一种信息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对传统科学教育局限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辛建中 《职业圈》2008,(14):131-13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大学生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高校的重要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