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偶听一位年轻教师苦诉这样一件事:我在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讲的正起劲,突然一名全盲生站起来插嘴道:“邱少云离敌人只有60米远,敌人讲话的声音都听得见,就连战士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发现,为什么邱少云的棉衣烧着了.战士们都闻到了棉布焦味,而敌人却没有闻到呢?”当时,面对他的“突然袭击”我真的有些手忙脚乱,为了给自己找个台阶,  相似文献   

2.
一位青年教师开了一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公开课: 当课有条不紊地进行到二十多分钟时,突然一名男生站起来插嘴道:“邱少云离敌人只有60米远,敌人讲话的声音都听得见,就连战士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发现,为什么邱少云身上的棉衣烧着了,战士们都闻到了棉布焦味,而敌人没有闻到呢?”面对学生的“突然袭击”,这位教师显然有些手忙脚乱。最后为了给自己找台阶,板着面孔说:“上课要专心听讲,  相似文献   

3.
一次 ,听一位青年教师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公开课。当课有条不紊地进行到 2 0分钟时 ,突然一名男生站起来插嘴道 :“邱少云离敌人只有 60米远 ,敌人讲话的声音都听得见 ,就连战士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发现 ,为什么邱少云身上的棉衣烧着了 ,战士们都闻到了棉布焦味 ,而敌人没有闻到呢 ?”面对这位学生的“突然袭击”,这位教师有些手忙脚乱了 ,最后为了给自己下台阶 ,却板着面孔道 :“上课要专心听讲 ,不许随便插嘴 !”此后 ,学生们都正襟危坐 ,洗耳恭听 ,以至后来 ,这位教师在板书时将 :“挪动”写成了“挪云”时 ,全班五十…  相似文献   

4.
一位老师正有条不紊地讲解着<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一位男生突然站起来插嘴:"邱少云离敌人只有60米远,敌人讲话的声音都听得见,连战士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发现,为什么邱少云身上的棉衣烧着了,战士们都闻到了棉布的焦味,而敌人没有闻到呢?"面对学生思维的跳跃、灵感的泉涌,这位老师竟反而板起面孔一声怒吼:"闭嘴,上课要专心听讲".  相似文献   

5.
一次,我校全体教师听一位步入教坛不久的青年教师教学第11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公开课。当本节课有条不紊地进行到20多分钟时,突然一名男生站起来插嘴道:“邱少云离敌人只有60米远,敌人讲话的声音都听得见,就连战士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发现,为什么邱少云身上的棉衣烧着了,战士们都闻到了棉布焦味,而敌人没有闻到呢?”面对这位学生的“突然袭击”,这位教师显然有些手忙脚乱。最后为了给自己找台阶,板着面孔说:“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要随便插嘴。”此后,大家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以致后来,这位教师在板书…  相似文献   

6.
如何看待课堂上的学生“插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老师正有条不紊地讲解着《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一位男生突然站起来插嘴:“邱少云离敌人只有60米远,敌人讲话的声音都听得见,连战士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发现,为什么邱少云身上的棉衣烧着了,战士们都闻到了棉布的焦味,而敌人没有闻到呢?”面对学生思维的跳跃、灵感的泉涌,这位老师竟反而板起面孔一声怒吼:“闭嘴,上课要专心听讲”。吓得该生直打哆嗦,以致后来这位老师的板书将“挪动”错写成“挪云”时全班五十多人竟无一人再敢“插嘴”指错。当然,这是过去的常见情形。而在当前的课改中,类似的情形并未销声匿迹,仍值得认真对…  相似文献   

7.
最近,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讲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孙老师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个学生提了三个问题。1.邱少云被火烧时.“我”回过头来看,会不会被敌人发现?2.火为什么只烧了邱少云,而没有烧着别人?3.发起总攻时,战友们高喊“为邱少云报仇”,他们是怎么知道邱少云被火烧死的?三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一堂课就这样热热闹闹地上完了。  相似文献   

8.
去年,我们南京十校5年2中队被授予“邱少云中队”的光荣称号。在此之前,我只知道邱少云是抗美援朝战士,牺牲在战场上。自从成为“邱少云中队”的一员后,感觉邱少云离我很近,便开始收集和邱少云有关的书籍。妈妈送给我一套《英雄人物故事丛书》。书中详细地讲述了邱少云在朝鲜战场上的事迹,我被他的英雄气概震撼了。 1952年10月11日,邱少云所在的连队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攻占“三九一”高地。邱少云和他的战友需要潜伏在“三九一”高地附近的草地上,要等到第二天天黑向敌人  相似文献   

9.
一位青年教师开了一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公开课: 当课有条不紊地进行到二十多分钟时,突然一名男生站起来插嘴道:"邱少云离敌人只有60米远,敌人讲话的声音都听得见,就连战士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发现,为什么邱少云身上的棉衣烧着了,战士们都闻到了棉布焦味,而敌人没有闻到呢?"面对学生的"突然袭击",这位教师显然有些手忙脚乱.最后为了给自己找台阶,板着面孔说:"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要随便插嘴!"此后,大家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以致后来,这位教师在板书时将"挪动"写成了"挪云",全班五十多人竟无一人再敢站起来"插嘴"指错.  相似文献   

10.
曹有凡 《湖南教育》2000,(17):53-54
教学目标1.学习第三段(第四至第八自然段),分析邱少云在险境中的表现,揣摩他的内心世界;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教学过程师:(板书课题后)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战士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潜伏的?生:战士们潜伏在离敌人前沿阵地只有六十多米的地方,敌人居高临下,战士们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师:正因为潜伏的环境这样危险,所以要求战士们潜伏时纹丝不动。哪知中午时分竟然发生了意外!请看录像。(学生看录像: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师:(深情地)就这样,邱少云在~团烈火中壮烈牺牲了。课文是…  相似文献   

11.
一、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每篇课文教学之前 ,我都布置学生先预习 ,要求学生从课文的字词运用、句式表达、篇章结构等方面去深思、生疑 ,并将疑问记下 ,新课开始之前拿来交流。例如学生预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后 ,提出了不少疑问 ,比如 :“全军战士都潜伏在茅草丛中 ,火苗又趁着风势乱窜 ,为什么没窜到其他人身上?”“我们平时烫一下就哭闹不止 ,邱少云真的能纹丝不动吗?”“我能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 ,离得很近的敌人就闻不到吗?”甚至有的还提出这样的质疑 :“邱少云身上的炸弹为什么不会爆炸呢?”等等。我马上有选择地对同学们提出…  相似文献   

12.
苏瑜萍 《考试周刊》2015,(22):45-46
<正>一、案例背景分析1.指导思想。《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篇歌颂战友的文章,作者以目击者和亲历者的身份记叙了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斗中,志愿军为了向敌人占领的391高地发动袭击,"我"和战友邱少云一道潜伏在391高地的山脚下,敌人的燃烧弹烧到了邱少云的身上,他纹丝没动,我看见战友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经过,歌颂了邱少云为了战友、为了集体、为了祖国、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以钢铁般的意志在烈火中坚如磐石,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而  相似文献   

13.
《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笔者教过多遍,在教学中,学生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中又没有答案。笔者根据所查阅的一些资料及自己的看法,解答了一些学生的疑问。一、为什么火只烧邱少云据当年和邱少云同一个连队、参加攻克“391”高地战斗的抗美援朝老战士谭景培称:我方部队在进入“391”高地一片开阔地的茅草丛中潜伏前,为了预防敌人使用燃烧弹,连长命令全体战士跳入水中,将身上的棉衣湿透。而邱少云是连队通迅员,身上带有重要军事文件,不能将全身湿透。当“燃烧弹打在邱少云前面六米左右”(邱少云的战友李元新…  相似文献   

14.
学生:《我的战友邱少云》写敌人的燃烧弹燃着了附近的荒草,“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烧得枯  相似文献   

15.
听完王老师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五年制第九 册第十课) ,大家长时间为之鼓掌赞赏。这位教师钻研 教材深透 ,教学方法巧妙 ,贵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 求异思维。人们尽管离开了课堂 ,可是那富有启迪的 教学情节却牵动着大家的心。 课堂上 ,学生预习之后 ,经过王老师的引导 ,质疑问 难便开始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 :“邱少云潜伏 在敌人的前沿阵地 ,动一动就可能被敌人发现 ,难道他 被烈火烧身时 ,那‘浓重的棉布焦味’敌人闻不到吗?” 问题一提出 ,听课的人都为执教老师捏了一把 汗 ,因为这是个关…  相似文献   

16.
我读过很多课文,从心底涌出感受最深的就是《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敌人控制的“391”高地,是我军必须攻下的一个据点。天没有亮,我们连悄悄地摸进“391”高地下面的山坳,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到了中午,敌人觉得他们的前沿阵地不太安全了,但是不敢冒着我军的炮火出来搜索,只好把看家本领“火力警戒”拿出来了。不幸的是,邱少云身上着起火来了,一团烈火把他包围了……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读到这儿,我的心不由地震撼了。邱少云英雄为了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一次作战计…  相似文献   

17.
[实录]:(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师:讲完了《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请大家再一次自由朗读,然后谈谈你们由此产生了什么感想?(生读)生1:我很佩服邱少云叔叔的顽强意志,他真了不起。生2:我要学习邱少云叔叔严守纪律的精神。生3:邱少云叔叔是一名真正的英雄,我向他竖起大拇指。……生4:老师,邱少云叔叔确实了不起,不过,我认为“我”也了不起。师(惊喜):请说出你的见解。生4(捧着课本读):“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为了这次战役的胜利,“我”没有那样做,说明“我”也是个严守纪律的人,所以说“我”也了不起。生5:我觉得“我们”都了不起,其实除了“我”看到邱少云叔叔着火外,很多战士应该都看到了,但是他们都没有草率行动去救他,说明这是一个以大局为重、严守纪律的集体,所以说“我们”都了不起。师(带头鼓掌):同学们说得太棒了,你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我认为除了文中的战士们“了不起”外,你们也真了不起。(生笑)师:同学们,你们还想...  相似文献   

18.
最近,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讲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孙老师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个学生提了三个问题.1.邱少云被火烧时,"我"回过头来看,会不会被敌人发现?  相似文献   

19.
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的基础训练6中的第三题“……仿照后面的三个句子,各说一句打比方的话”此题共五个比喻句,其中第五句:“敌人使用了燃烧弹,邱少云的周围成了一片火海。”(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笔者认为不是比喻句。众所周知,所谓“比喻”就是“说明或者形容某种事物,可以不直接描述这种事物的情形,  相似文献   

20.
刘海焱老师的《<我的战友邱少云>指瑕》(发表于《小教》2002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突然袭击”和“敌人全部被我们消灭了”都有语病,笔者不敢苟同。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和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1年),在词条“突然”的后边都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