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源侠 《精武》2007,(10):35-35
陈守孚老师9岁的时候,因为身体病弱,长年生病,他父亲请来了心意拳大师铁官成先生,铁老时年七十多岁,身如铁塔,音若洪钟。老先生看到童年陈守孚,捏捏他的手,笑道:"好,这个徒弟我收下了。"铁老教拳的场地在静安公园,童年陈守孚每天都要到铁老那里报到。铁老对拳架要求很严,如果看到守孚偷懒,他会用脚轻轻一踢以示警告。起先的时候,心意拳的练习是  相似文献   

2.
武术谚语选     
△远施手,近旋肘,挨膀挤靠情不留。△脚到手勾,拳来臂格;远则拳打脚踢,近则擒拿,抱则摔。△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拳无空出,崩、冲、豁、挑;拳无空回,搂、挂、盖、压。  相似文献   

3.
冯社敏 《精武》2008,(4):38-39
拳学“顿悟派”、当代学者李虎先生主张“以禅为体,以拳为用,禅拳不二,拳道一如”。他的《大成拳顿悟之法门》一书,是对他的恩师王选杰先生心灵的感应沟通,是他从生命本源处流溢出的悟性灵性。  相似文献   

4.
头如波浪,手似流星,身如杨柳,脚似醉汉。出于心灵,发于性能。似刚非刚,似实而虚。久练自化,熟极自神。——罗汉拳秘诀罗汉拳,一直是少林寺的镇寺之宝,至于近代方解秘外传。此拳影响最大的名家是金罗汉妙兴和江南第一脚刘百川。妙兴是河南嵩山少林寺的方丈,威震一方,其遗墨罗汉拳秘诀真迹犹  相似文献   

5.
马虹 《中华武术》2002,(3):24-25
翻身二起脚 总述 击地锤、翻身二起脚、护心拳、旋风脚四式,是对付前后左右四面之敌的技击组合。上式击地锤击倒前面之敌,身后又有敌人双掌击我后心,我迅速转身180°,以肩靠、肘击、拳挒,接应身后之敌。将身后之敌击倒之  相似文献   

6.
戳脚文趟子——八式站桩拳是已故关外著名武术大师、人称花枪胡老奉的胡奉三先生所创。胡奉三不仅精通戳脚,而且对形意、八卦、翻子拳等十余门拳术和器械都有较深的造诣与研究。在戳脚拳的低腿法基础上,他集内家与外家的长处,顺理成章的形成了以八根、八母、八法、三十二字根本用法为核心,以刚柔相济、贴靠近战、手法缠绵、腿法刚劲为主导的独特拳术风格,进而形成了完整的  相似文献   

7.
张修睦  冯景春 《武当》2003,(9):18-20
本文介绍的武式太极拳是武派另一代表人物——李启轩所传拳架。启轩名承纶,是李亦畲长弟,当时两人一起跟武禹襄学拳。此拳由李启轩之孙李福荫传于霍梦魁。因此,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保留了较原始的拳架和练习方法,如拳势中有360度云手及鸳鸯脚等。此拳每势的演练,不提“起、承、  相似文献   

8.
戳脚拳是以腿法为主的传统拳种,主要流行在我国北方。如在沈阳地区,就有戳脚翻子、胡氏文趟子拳、地行戳脚,此三支传承至今。笔者练的是地行戳脚与文趟子拳。地行戳脚拳是先师高伯川(1897~1970年)所传。高师是河北蠡县人,11岁时拜师学艺,21岁艺成后走南闯北,孤身一人,终身未娶,后落脚沈阳。高师一生淡泊名利,曾担任过冯玉祥部队的武术教官。冯  相似文献   

9.
祝大彤 《武当》2005,(2):16-17
“抱虎归山”和“下势”二式最能体现传统太极拳之根本拳理拳法,且具养生妙用。如“其根在脚”“形于手指”“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笔者根据拳之理法悟得此二式的养生机理,即被动练拳。“手动脚不动,脚动手不动”之养生心法。下面将此二式养生式作一介绍,久练必有大益。  相似文献   

10.
马雷石 《武当》2001,(11):17-19
此式往前撞击时要用肘尖对准敌人之肚脐击出,虎口侧点住敌心胸,手已钻至敌咽喉,足踩住敌人足背如踩毒物,后手在二肋下随时准备拨格撩击敌人另一只手。塌法意在沾住敌人手臂或腿足以出劲,向下斜方一塌,使敌倾跌,势如鹰之捉物。敌如用拳击我,我可用拳向上攒,同时拨裹敌下腭,肘击敌胸,膝击敌裆,脚击敌腿。下落步可用前劈砸敌前颈或下砸裆。但在应战时要如拳经所云:“打法须要先上身,手足齐到方为真。拳去如炮龙折身,遇敌好似火烧身。  相似文献   

11.
吴冲锋 《精武》2009,(8):20-25
武当玄真拳十脚实用制敌术是武当玄真拳的基本脚法,动作朴实无华,易学易练,实用性强,便于近身搏击。武当玄真拳在实战制敌中往往是先手后脚,手脚并用,手封门户控制敌手,脚隐于手下攻敌不备,起脚于敌失势之时,落脚于敌要害之处,从而克敌制胜。现从武当玄真拳的脚法中精选出尖肋脚、通肚脚、窝心脚、偷阴脚、摆莲脚、后撩脚、里合脚、勾踹脚、窝肚脚、破裆脚等十种基本脚法运用于实战攻防之中,并以手法设空诱敌,控制敌手,为出脚踢击敌要害空位创造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2.
罗汉拳,出自少林罗汉门,"仿罗汉之形,融罗汉之意",练法独特,打法多样,技击性强. 罗汉门,高手辈出,如近代少林寺"金罗汉"妙兴、安徽武术家"江南第一脚"刘百川等.尤其刘百川,曾以"罗汉子母鸳鸯连环腿"击败过外国大力士,勇冠武林. 罗汉拳古诀曰:"头如波浪,手似流星.身如杨柳,脚似醉汉.出于心灵,发于性能.似刚非刚,似...  相似文献   

13.
白国栋 《精武》2007,(8):41-43
于伯谦简介于伯谦(1901~1981年),又名于吉庆,翻子、戳脚大师,辽宁复县人。他初师郝鸣九,继师胡奉山、杨俊峰,得到"奉天三老"全面教授,全面掌握戳脚、翻子拳械。他毕业于东北大学,曾任中东铁路职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赴西安参加东北军,任张学良秘书,参加了"西安事变"。1945年,他返沈阳,先后结识陈子正、毕玉山、李雨山,并交流技艺。又多方得到马凤图、马英图指点。建国后,他任教于沈阳市和平区武术学校,后在继承戳脚文、武两种趟子的基础上,融会其实战经验,创戳脚短踢,并整理充实翻子拳,对翻子、戳脚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曾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体育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委员。其主要弟子有史春霖、张福生、佟庆辉、白国栋、范垂绂、潘清福等。  相似文献   

14.
小新 《中华武术》2006,(1):46-47
河南电视台《武林风》节目中,李凡夫的武术表演引得满堂彩,人们没有想到,这位外表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书生却精通铁爪功绝技,而他演练的佛汉拳,如行云似流水,一气呵成,更是引起了武林内外的广泛关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李凡夫一手创建的龙翔武校便接到了很多热心观众咨询佛汉拳的电话。李凡夫很开心,因为他所演练的佛汉拳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他所深爱的佛汉拳终于获得了社会的关注。他也开始意识到宣传对传统武术发展的巨大作用。于是趁我在首届中国传统武术节采访的时候,带队参赛的李凡夫通过组委会找到了我住的酒店和房间。我已经记不清他自我介绍的开场白了,只记得第一次见面,他便反复强调:“我希望媒体能够多宣传传统武术的宝贵拳种,我真的希望有更多人能够像我一样感受到佛汉拳的魅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胡家戳脚拳     
单汝柏  马世良  孙劲 《精武》2010,(12):38-39
戳脚拳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不可缺少的一枝奇葩,因为各门各拳种在技击对抗中,都强调“拳是两扇门,专凭脚打人”,或是“拳打三分,脚打七”、“拳是两扇门,无腿不打人”,从这些名句中不难看出,在武术技击中缺少腿功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16.
马原年 《武当》2006,(9):21-22
武术界有句谚语,叫做“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我认为这句话可谓亦是亦非。是者,“戳脚”、“弹腿”多用脚;非者,“南拳”、“通臂”多用拳,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7.
泰拳的拳法分为五种,综述诸如: 一、刺拳;二、直拳;三、摆拳;四、屈臂勾拳;五、重击拳。泰拳的拳术,分为大招式与小招式两种。其中大招式有十五套,小招式亦有十五套。不少泰拳名师都以脚上硬功夫而著称,如全泰第二号拳师乃沙玛,号称“飞将军”,浑名“穿心腿”;老冠军狄西利,号称“通天膝”,1985年应邀赴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比赛,美方拳师因畏惧其脚上功底坚实而拒赛,结果他只能和同去的徒弟“小超人”差莫碧登擂台作示范表演。泰拳中的拳、脚、膝、肘都是招招凶狠的杀着,特别是坚硬的膝盖和肘  相似文献   

18.
陕西地方拳清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位对红拳的发展传播和对中国武术贡献卓著、影响至深的一代宗师高山,武林中誉其为“飞脚鹞子”。他  相似文献   

19.
刘学勃,1926出生。北京市戳脚翻子拳研究会会长。刘学勃老家河北,10岁时就拜当地著名老拳师张永和练戳脚、翻子拳、地躺拳,解放后又在著名武术家吴斌楼门下练习戳脚、翻子举、地躺拳及传统器械,受益匪浅。刘学勃说起自己的老师,颇为自豪:“师父擅长九节鞭等软器械,不仅武艺高超,而且武德高尚,所以被北京武林人士送一雅号‘花鞭吴斌楼’。”经过六十余年的苦练,拳艺精湛的刘学勃在多年练武的基础上整理出传统拳及传统器械五十多个套路,并多次向国家献出戳脚、翻子拳、地躺拳和器械的传统套路及理论文字的宝贵资料。从六十年代初开…  相似文献   

20.
二、拳理中的不同之处 在进行拳理对照比较时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是十分惊人的。然而也可以明显地看到,在相同的拳理中,又有许多差异。 1.拳之“五行” 前文提到形意拳与温家拳均有“五行”之说,且均将其分为内外五行。内五行均为心肝、脾、肺、肾,但外五行却不同了。形意拳中为劈、崩、钻、炮、横,温家拳则将外五行分为五手和五脚。五手为崩、搏(拨)、钻、带、拿,五脚为圈、点、查、摆、踢。《温》中讲:“武术之家是内外连而为一。五行要顺者,五行配五脏,五脏配五手、五脚。故习五手、五脚可以养五脏。”且在其“内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