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语文与美     
何小燕 《初中生》2007,(11):24-26
语文就是我们的生活。生活中,我们处处离不开语文。阅读祖先的历史,我们需要语文;弘扬民族的文化,我们需要语文;观赏名山大川,我们需要语文……有了语文,我们才能与世界交流和对话;有了语文,科学家、哲学家才能把自己的思想和研究清楚地表达;小说家才能描绘景色、刻画人物、反映现实;诗人更是通过锤炼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感情尽情地抒发。大到外交谈判,小到寻人问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物,无不给人以美的感受。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这话告诉我们:美并不是不可捉摸的东西,它存在于生活之中。在学校生活中,美也是无时无地不存在的。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美,审美教育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语文教材有许多美的因素。就中学语文课而言,教材选择了古今中外著名或优秀作家的名作,如寓言、童话、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这些不同体裁的优秀作品,都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赞颂了美好的事物和劳动人民的崇高品…  相似文献   

3.
语文美     
语文美刘文编者按:本文作者刘文,1983年毕业于湖南教育学院数学系,长期从事师范教育工作,曾在本刊93年年4期发表《数学美》一文,受到读者的欢迎。除本文外,作者还准备撰写《历史美》、《地理美》、《音乐美》等。美,象鲜花,在哪里开放,哪里便芳香扑鼻,沁...  相似文献   

4.
语文之美     
其实,枯燥的学习之中,也蕴藏着美。我轻轻地问语文:"你是什么?"语文告诉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是语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是语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精神是语文。"  相似文献   

5.
朱春瑛 《考试周刊》2008,(51):30-30
很多的语文教师推崇"按着鸭子吃食",按照"听、说、读、写"的要求逼着学生听、逼着学生说、逼着学生读、逼着学生写,将活生生的语文课上成了生搬硬套的说教课,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差。我主张应着力将语文课堂打造成"美学"的课堂,应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虽然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但二者在理论建构和实际操作方面均存在广泛而必然的联系,此两种教育理论的相互渗透和结合,可以形成一种新的边缘性学科--语文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7.
语文之美     
其实,在枯燥的学习之中,也蕴藏着美……我轻轻地问语文:“你是什么?”语文告诉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是语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是语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是语文。”  相似文献   

8.
美读语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人人深知的道理。这句话无疑给我们阐释了朗读的重要性.把握理解文句的基础在于读。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通过反复的朗读,往往可以迎刃而解,对已经突破的重点、难点,通过朗读又可以起到巩固、掌握的作用。古人读书有头悬梁、锥刺股等典故,言其读得勤奋、读得刻苦,可谓勤读。读诗诵文,唱念作势,抑扬顿挫,以声传情,可谓“美读”。用自己的声音表达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心灵相通,就能感受作品中的美。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工具学科,它还充满和人性一样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是最具美和灵性的一门学科。回顾过去的语文教学,我们确实在一定层面上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灵动性。因此我们要畅享语文之美,呼唤灵性语文,努力使学生在感受语文美的同时能丰富情感,获得智慧,拥有灵性。让我们的学生的生命在美的灵性语文中涌动。  相似文献   

10.
语文之美     
<正>语文,是一条缓缓流淌不息的河,有着"小桥流水人家"之美;语文,是一只响亮催人奋进的鼓,有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之美;语文,是一座深沉绵延不断的山,有着"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之美……语文,有着水的柔情,钢的坚硬,火的热情。正是因为有无数人美好精神的熏染,才铸就了语文之美。语文,让我领悟了人生是一首首吟不尽的诗,唱不完的歌  相似文献   

11.
<正>小学语文教育历来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在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中,重新构建了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语文教育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看来,语文教育既是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又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一些教师将语文学科的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与美育,增强学生的道德水平与审美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讴歌真善美,批判假恶丑。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感受美、展现美、创造美;要让学生耳濡目染,在语文课堂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美的味道。学生经历初读感知课文,读中有"量";精读感悟课文,读中见"巧";诵读拓展课文,读中传"情",就能读出语文的味与美。  相似文献   

14.
明朝宰相于谦把读书看作"乐"事,他的读书诗写得十分真切":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他认为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使灵魂得以净化,从而进入一种崇高的境界。的确,语文是美的,她传承了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认为,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带领学生品味语文,感受语文之美。一、语文之美,在于文字之美  相似文献   

15.
1 在中小学的诸学科中,没有哪一门学科引发的关注和争议有语文这么大.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母语教育总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自然非同一般. 从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走过百年.纵然在如今的中学,诸学科排位总是按“语数外”之序,语文貌似“老大”,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却难免沦为无足轻重的“小三子”.  相似文献   

16.
美育,是通过一定的审美对象,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体验一种美的情怀,进入一种美的境界,总之,在孕育一种美的精神。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人文性特点,给美育的渗透提供了契机,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也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享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据我个人的观察,语文课、文学课死气沉沉,美感缺失,压力过大,魁力太少的现象在大、中、小学课堂相当普遍,教师授课没有文学的情感之美、形象之美和流动之美。一个原因是,讲授文学者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不高,靠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吃饭”,不能充分注意到文学之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性,把文学当作只有一种解释一种答案的死知识,甚至把文学课当作了变相的政治工具课、历史图解课、操作技巧课,忽视其审美多样性、模糊性、非理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美的,它充满诗意。语文老师是美的使者,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长期以来,语文课章上,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被程式和套路生硬地分析得支离破碎。没有了形象的多元启发,没有了感情的强烈震撼,没有了人性力量的展示,没有了对人生处境的思考、体验、关怀与同情,致使语文的美荡然无存,致使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致使语文教师用心最苦而收益甚微。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教育家杨东平曾经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情、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语文应是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学区别于其它意识形态最根本的东西在于其审美性。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同老教材的区别之一,在于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其目的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走出片面的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而凸现其审美性,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找回那失落的精神家园。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