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晋杜预作《春秋序》,认为《左传》“其文缓,其旨远”。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一书中将“缓”解读为委婉,“远”解读为含蓄,并认为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左传》对辞令的记述上。作为《左传》中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很好地诠释了《左传》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
解诗二题     
一、关于《西行》中“山裁万仞葱”辨疑1977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刊出《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的全文及手稿,其中《西行》一诗的颈联下句,毛主席的手稿本作“山裁万仞葱”,而誊文却作“山栽万仞葱”。同报上发表的有关文章在引述这一句时,也都作“山栽万仞葱”。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后来《诗刊》和《人民文学》在刊载这首诗时,校正了这一错误。但在一些报刊上的有关文章  相似文献   

3.
《运城学院学报》2006,24(1):F0002-F0002
这是一种朴雅沉实的刊物。这是一座心灵交汇的殿堂。这是一扇联系社会的窗口。这是一块辛勤耕耘的园地。这是一株学术丛林的奇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三个年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晋秦豫金三角的黄河东岸,《运城师专学报》应运而生了。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学报人的艰苦奋斗,学报栉风沐雨,不断成长,从《运城师专学报》、《运城高专学报》、《河东学刊》、《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发展为今天的《运城学院学报》,内部刊物变成了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单纯的纸质印刷也变成了网络媒体共同出版,学报的学术影响逐步走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早期对人本质的研究中,存在这样一条基本逻辑思路,即首先在《导言》中提出基本认识,而后在《手搞》、《穆勒摘要》和》《提纲》中分别从不同角度和方面逐步深入地进行分析,这 些分配共同形成了对《导言》中命题的解答,构成了认识的一个完整逻辑圆圈。这也是我们把握马克思这一思想愿意的基本认识线索。  相似文献   

5.
<正>读了《国语》,又读柳宗元的《非国语》,感到有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从《国语》到《非国语》,从先秦的儒家思想到柳宗元的儒家思想,其间的变化不小。这一思想的变化,很值得研究。但在历来研究柳宗元的文章里,很少提到他的《非国语》。其实《非国语》在柳宗元的著作中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的。柳宗元自己就曾非常重视这一专著的写作,他不  相似文献   

6.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有名的作品。胡琴这一意象串起了一部《倾城之恋》。这是一种中国封建化衰落、颓靡的意象,一种没落社会存在状态的意象。这”生命的胡琴”是苍凉的胡琴,不仅回荡在《倾城之恋》中,也回荡在张爱玲所有的作品中。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选自《余光中诗选》)余光中,台湾诗坛著述最丰的一位学者型诗人,生于南京。1948年入厦门大学外文系,开始发表诗作,次年转入台湾大学外文系,逐渐成为台湾诗坛的重要诗人。著有《舟子的悲歌》(处女作)《莲的联想》《五陵少年》《白玉苦瓜》《紫荆赋》等十几部诗集。作为一个在台湾成熟的诗人,余光中本来是一…  相似文献   

8.
《上海学》第9期的“月月小说”栏目推出的是韩少功的两个短篇《801室故事》和《是吗?》。最近,又值韩少功一勃发期,《天涯》第5期和《人民学》第10期也先后发表其中短篇小说和散。在这一批作品中,《上海学》推出的这两篇最专注于本试验。  相似文献   

9.
《装在套子里的人》(下称《套》文)与《荷花淀》(下称《荷》文)经常被并排选人同一套书里,这被认为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做法。或许这不单缘于文字上的一中一洋,也缘于审美倾向方面的大异其趣。两篇小说一淡一浓,一歌一贬,一用中国画技法点染出诗意盎然,一用漫画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学是研究《论语》的专门学问。它在中国古代共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形成期,期间,《论语》一书的整理与定型及对《论语》的注解几乎同步进行,《论语》学作为一门学问诞生。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大增,出现了两本对后世《论语》研究有重大影响的专著《论语集解》和《论语义疏》,这两本书也代表了当时的两种新的注解体例。第三个时期是衰落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锐减。第四个时期是复盛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激增。产生了《论语》学史上两部有重要影响的著作《论语注疏》和《论语集注》,注解方式也趋向义理化。第五个时期是总结期,产生了不少以辑佚、考异、辨伪、注释为主的《论语》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1.
在作文教学时,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审题,可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文题目的含义。如果学生能把《这也是课堂》与《这是一堂最精彩(或最乏味)的课》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这两个题目的含义是不同的:这里的“课堂”不等于“一堂课”。如果把《这也是课堂》与《这是课堂》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这也是课堂》中的:课堂”与《这是课堂》中的“课堂”含义不同。后者是指本义,即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室;前者用的是其引申义,指除了教室外的场所,如工厂、农村、市场等等。文章应写在这些场所发生的事或进行的活动给人的启发。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围绕“以诚待人”这一主题,选编了《中彩那天》《万年牢》《尊严》《将心比心》四篇中外文学作品。这四篇课文的共同特点是在叙事中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美好品质。特别是《尊严》一文,通过哈默用劳动换取食物一事告诉我们: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尊严,尊严是走向成功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3.
《野草》是鲁迅作于1924年至1926年的一本散文诗集,它集中而真实地反映了先生这一时期的心境:孤独,悲哀,痛苦,绝望与失望,到最后的希望与向往(《一觉》等)。这一切情绪交织着向鲁迅先生进攻,这该要一个多么伟大的灵魂才能承受如此复杂而深刻的矛盾与痛苦呵!这种情感与思想以及先生处理它们的表现,在《野草》中,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在《秋夜》与《过客》中。《秋夜》是《野草》首篇,作于1924年9月,首次发表于1924年12月的《语丝》。历来的评论家对于《秋夜》中鲁迅孤独、悲哀而痛苦、阴冷的自我形象,总有所忌讳,不敢探谈,怕有…  相似文献   

14.
诵读提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满怀热情从中国东部到中部,从中部到北部,从北部到南部到西北部———延安”,这段流徙生活,使他看到了北方广大农民生活的苦难,于是写了《北方》《乞丐》《手推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一组以北方生活为题材的优秀诗篇,《手推车》《我爱这土地》便是诗人“北方组诗”中有名的诗篇。北方人民的悲哀充塞天地,诗人捕捉住“手推车”这一农民的常用工具,通过描绘它的尖音、它的辙迹,形象地再现了农民的苦难与悲哀,引人思索。而《我爱这土地》中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相似文献   

15.
《沉沦》,《田园的忧郁》都是创作于日本私小说正盛行的时代。但《沉沦》与《田园的忧郁》等日本私小说又有不同,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开掘主人公心理的社会根源,一是作者在平静的描写中更敢于暴露自己的感情。这是《沉沦》对日本私小说的突破,这种突破的意义在于文学上开创了健康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人格上捍卫了作者的尊严。  相似文献   

16.
“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是司马迁对《史记》取材的概括。这一原则在《五帝本纪》的取材中表现为“择其言尤雅者”。《五帝本纪》典型地展现了这一原则的贯彻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表明了司马迁的学术态度。同时,这个过程也反映了《史记》取材的艰难。  相似文献   

17.
《葡萄沟》这一课,我曾教过一次。然而这一次教学《葡萄沟》,我却有不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高静秋 《江西教育》2023,(18):38-41
<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奇妙的自然”为主题,编排了《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烧云》三篇课文,口语交际为《劝告》,习作为《国宝大熊猫》。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和“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这一单元的学习时间在五月中下旬。而这段时间,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史记名言录》序张登第编选《司马迁史记名言录》,这在司马迁研究史上还是前所未有的事,“韩城市司马迁学会”的同志们,在研究中开拓出这一新领域,这对领会《史记》要义,弘扬司马迁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实在可庆可贺。书称“名言录”。名言者,善言也。那么,...  相似文献   

20.
老舍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方珍珠》、《龙须沟》、《全家福》等9个多幕话剧,总体上是一曲昂扬的社会主义颂歌,但这其中有一曲悠远低沉的旧社会葬歌,这一段变奏从另一个角度和侧面反映着同一个主题,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茶馆》的创作过程和它在舞台上的三次演出,可以明显看出政治环境的变化对于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