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谢泳 《东方文化》2002,(4):112-119
一个时代的政权突然发生转换后,它在化上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这是研究中国当代历史不能回避的问题。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化上的要求,是适应它的意识形态,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按说,一个时代政治转换以后,大化上是较难突然完成的,但5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突然转型,对于知识分子的适应来说,好像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观察50年代的出版物会发现,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完成了他们思想上的变化,当然我们不能把他们那些表态性的字和他们的思想直接等同起来,但知识分子在极短时间内所发生的变化是值得注意的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荷兰漫笔     
云王 《世界文化》2006,(4):32-34
阴露中的绚丽 冬季的一天,和几个中国学生一道从我们居住的荷兰城市出发到德国波恩参加一个会议。一进波恩,一个同学就说,不一样,太不一样了。我说,什么不一样?他说,你看德国人穿的衣服,再看他们盖的房子,和荷兰人相比差别多大。经他这么一说,我发现果然是这样。  相似文献   

3.
李文军 《寻根》2007,(6):39-43
息讼是中国古代司法文化中屡被提及且极富特色的一个方面。孔老夫子的一句“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千百年来被中国司法官员奉为圭臬,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在中国古代,由于文化心理及社会现实原因,司法官员们以息讼为能,惟息讼是求。在接到诉讼后首先考虑如何息、事宁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可谓煞费苦心。  相似文献   

4.
罗检秋 《寻根》2000,(1):58-64
在传统中国,各级官、私教育机构——大到国家的“太学”,小到乡村私塾,都是延续文化命脉之所在。然而,文化传承,尤其是人文精神又往往流转于潜移默化的“家教”之中。梁启超家便是这样一个生动的事例。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界,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毕生精力倾注在中国轿车工业这块沃土上,用智慧和忠诚制造出了共和国的第一辆“红旗”轿车,结束了中国不能造轿车的历史。他们的后人依然一如既往地努力着,并不断辉煌着前辈的梦想。他们深知,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企业的灵魂。文化的巨大能量,犹如滴水穿石,能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企业亦如此,不管市场风云千变万化,文化总能体现其产品设计风格,映照员工精神面貌,反映民族工业的独特情结。众所周知,“红旗”是中国轿车工业中最珍贵的民族品牌,早…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的游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仝卫敏  晁福林 《寻根》2003,(4):21-25
先秦时期的游侠,是一个有鲜明特征的社会群体。他们重然诺轻生死而扶危济困、快意恩仇而仗义助人,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够为国为民而出生入死,其可贵精神品质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文化问题,说到底,是民族问题的核心。任何民族,除了地理的、种族的因素以外,都是由文化的纽带联结起来的,反过来说,任何文化都以民族为载体。和地理、种族等因素比较,共同的文化是民族的根本特征。比如: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但他们却是一个极有凝聚力的民族,又如盎格鲁——撒克逊民族,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近几年采,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力度的加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脚步不断加快,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随之增长,档次不断提高,内容不断更新和丰富。但是,由于农村文化市场特别是边疆农村文化市场起步普遍较晚,发展滞后,现有设施远远适应不了需要。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感恩文化。美国的白人为了表达对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印第安人的感激之情,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都要过感恩节。在哈尼族的传统习俗中.虽然没有一个节称为感恩节,但在他们的各种民俗活动中处处可见感恩文化的痕迹。  相似文献   

10.
余文 《滇中文化》2004,(1):30-32
精品之说由来已久。引用到舞台艺术中大概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当时有人提出“创作艺术精品”、“打造艺术精品”、“多出艺术精品”等等。随之,一个以“精品艺术”为目标和方向的舞台艺术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精品”成了艺界最时尚的说法。然而,何为精品,到那  相似文献   

11.
王风 《中华文化论坛》2003,1(4):122-126
《周礼》以“三易”、“三兆”、“三梦”并列,这种并列,可能隐藏着古人以“易”名筮的原因。本认为,由于“兆”指龟甲之裂罅,占人凭借裂罅在空间中的延伸形态占断吉凶,相应地,“易”可能指挂力归奇之策(溢策),筮人凭借溢策在时间中的演变占断吉凶。上一世纪的甲骨研究和金研究可佐助“易即溢策”的推测。“日月为易”不是“易”字的原初合义。  相似文献   

12.
顾关元 《寻根》2001,(6):103-104
按摩疗法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它是不以药物而以动作“模、接、端、提、按、摩、拿”八大法达到疗效的一种治病方法。《医宗金鉴-整骨心法要》说:“按,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谓徐徐揉摩也”,“推、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为两手捏定患处。酌其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推拿”名称的正式出现是在明代张介宾的《类经》。“按摩”与“推拿”只是名称不同的同一个治疗方法。关于按摩和推拿名词之互换,明代周于藩氏有记载说:“按即拿之说也,前人所谓拿,兹则以按易之。”此后按摩与推拿遂并用于世。  相似文献   

13.
『女娲陵』和『中华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繁仁 《寻根》2002,(5):4-6
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艺术形象,也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她的主要活动舞台是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  相似文献   

14.
李志超 《寻根》2003,(4):95-97
在现代汉语里,物字极常用。辩证唯物主义是以物质为第一性的哲学,物理学是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一切人文和社会科学离不开物质生活问题,物质、物体、物理、唯物……这些词中的物字含义很抽象。很多人不知  相似文献   

15.
陈榴 《寻根》2003,(5):42-45
“非典”成为2003年流行词语之一,我国古代虽然没有“非典”,但各种传染性疾病却经常骚扰我们的先民。在长期与“疫病”斗争的过程中,古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既有科学防治的手段,也有充满神秘色彩的巫术。  相似文献   

16.
林河 《寻根》2001,(2):61-63
“虎食人卣”是商代青铜艺术中的精品,出土于洞庭湖畔的湖南宁乡县。造型是一只张着大口的猛虎搂抱着一位少女,好像要吞吃那少女的模样。一些学认定是“虎在吃人”,于是,这件青铜器便被命名为“虎食人卣”。  相似文献   

17.
孔子论"智"     
追求智慧,成为智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理想.早在<书>、<诗>中即有"哲"、"哲王"、"哲人"、"哲夫"、"哲妇"、"既明且哲"、"知人则哲"、"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等言辞,而"哲"即"明智"之义.  相似文献   

18.
所谓"社交"     
  相似文献   

19.
20.
张博 《寻根》2008,(6):82-85
切腹(seppuku),日本也称之为“割腹(kappuku)”、“屠腹(tofuku)”、“腹切(harakiri)”,在中国常被意译为“剖腹自杀”。乃是用短刀切开腹部以自杀的手法。一般认为起始于日本的平安时代、成形于镰仓时代、盛行于中世及近世。切腹起先并非特限于武士,但随其仪式化及荣誉化,便在近世作为一种特别对武士施行的“闰刑”而与武士道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是故历代学者在研究切腹时,常借武士道来进行说明;反之在论说武士道时,也常引切腹作为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