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严其林 《寻根》2006,(4):123-127
宋代人口迁移在中国移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代移民现象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完成密不可分。镇江处在大江与运河两条古代高速通道的交汇处,是两宋移民重要分布地。移民大量迁入,给本地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因。  相似文献   

2.
日本向中国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手段,"九·一八"事变后,大量日本人口移入中国东北,成为日本在东北殖民统治的基础.日本向中国东北地区的人口迁移,进一步加强了日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对中国东北的统治.也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3.
位于南方丝路、茶马古道上的邛崃市,是历史上成都通往西南的要津之地。南来北往的人们在此交汇,或者途经此地,或者定居于此,由此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本文从历史渊源、经历过程、文化内涵等方面,概括了邛崃市的移民文化的特点,指出:移民文化是邛崃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移民文化资源,不仅必要而且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三苏北的苏州移民□葛剑雄阊门是苏州城的西北门。但在成千上万苏北人的心目中,阊门却有其特殊的含义,因为几百年来,他们的祖祖辈辈都说,他们来自苏州阊门。苏北,一般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北、陇海铁路以南的大部分平原地区,大致就是明、清时的...  相似文献   

5.
宁可 《中国文化》2009,(2):46-63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需要了解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国情,不仅是中国的现状,也包括现状所由发展而来的历史,因此需要了解历史上的中国。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麻城孝感乡葛剑雄提到根,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的故乡,想到祖先的故乡。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千百万移民及其后裔往往已经不知道祖先真正的出生地,只记下了他们迁来的地方。这些移民的发源地已经被移民的后裔视为故乡,成为他们心中的根。直到今...  相似文献   

7.
洪洞大槐树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六□安介生葛剑雄山西洪洞大槐树,在中国移民史上大概要算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了。“问我祖先来何处(或作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流传了数百年的民谣,在华北的老一代中几乎是尽人皆知的。随着华北...  相似文献   

8.
江西瓦屑坝──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瓦屑坝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二□曹树基葛剑雄1991年一个温暖的冬天,我们由安庆去桐城。路上停车用餐后,信步走出饭店,见一位60来岁的老人正在翻晒棉秸。闲聊中问他:“您是本地人吧?”“是呀。”“您的老祖宗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哦,老祖宗……是...  相似文献   

9.
移民与台湾的"内地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全海 《寻根》2006,(6):18-22
在信息传播和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文化和生产技术的扩散与交流,大多是通过移民实现的。中国移民史上漫长而艰辛的台湾移民即承载着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播的特殊使命: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一环,还是中华文化从起源地向四周扩散、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向。如此艰辛而漫长的历史进程始于西汉“七国之乱”之时,至唐末五代,先后出现了中原之民迁徙入闽的三次高潮。两宋以后,继有入闽之中原之民,迁至澎湖,进而渡海赴台。连横在《台湾通史》中记日:“当宋之时,漳、泉边民渐来台湾,以北港为互市之口。”至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中国移民,主要是福建漳、泉移民的足迹已经遍及台湾全岛,与土著居民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台湾的资源,成为台湾的真正主人。  相似文献   

10.
傅辉 《寻根》2006,(5):118-121
一中华民族的姓,不仅是一种记录族群血缘关系的见证,也是后人寻觅同姓支脉繁衍、迁徙,探求家世渊源脉络的基本线索。但是,在中华民族姓氏的嬗变中,异姓同宗现象却相当普遍。而明初以降华北移民后裔中的异姓同宗现象,则与史不同。据1993年版河南《内黄县志·氏族》调查,内黄一县之内,异姓同宗现象竟达七宗之多,其中明初移民分姓宗数与避难移民分姓宗数相等。虽然对那些因担心政治迫害而分姓的动因,无须多言,然而,对明初政府行为下的华北移民分姓的动机,无论从移民政策,还是社会学等方面,都有深入考察的必要。历经元末明初浩劫后的华北,社会经…  相似文献   

11.
汪涌豪 《寻根》2003,(4):32-37
侠产生得很早,在春秋末、战国初已很活跃。其时,随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丧失和奴隶制度的瓦解,整个社会的急剧转型带来了社会成员的结构性变动,使得士阶层一下子失去依靠,成为流离失职之人(见苏轼《游  相似文献   

12.
一論年號 "年號"是中國歷史上紀述年代的一種特有標識.它經常隨着新的元年而變换,所以也稱"元號".於是把建立年號稱爲"建元",改换年號稱爲"改元",而記述年號的書也多以紀元爲名,如<紀元編>、<紀元通考>、<紀元要略>等. "元"在古代典籍和傳統認識上都有重要的地位.<易·乾文言>和<春秋>中都很重視"元".因此建元也就成爲中國歷史上的大事,而在史籍中多有此一筆.  相似文献   

13.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林傳甲和黄人分別在京師大學堂和東吴大學同時開始了<中國文學史>的编寫工作.他們或許没有想到,這一編寫活動竟會引發百年來文學史編寫的熱潮,各種類型的文學史已多至近兩千部,[1]幾乎以每年二十部的速度高速產出,正式形成一門中國文學史學科.這一學科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水平,但反過來又影響和决定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旨趣、格局和方向."我家江水初發源",研究文學史早期编著中的一些問題,當能為文學史的繼續编寫和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提供一些經驗和啟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最早的一批赴海外旅游者的所见所闻,着重探讨了这些人在海外旅游过程中,感受到的迥异于中国的风俗民情、文化传统等,以及由此产生的中西不同旅游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并体现了旅游带来的在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方面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洪波 《寻根》2006,(2):7-10
新生的文化组织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从地方志中看,它最早出现于唐太宗时期,如大将军李靖在山东读书和研习兵法的书院。从官方的文献记载看,它则始于唐玄宗时期开设的东西二都丽正、集贤书院。书院的出现,是隋唐推行新的印刷技术使书籍大量流传于社会之后,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包括藏书、校书、修书、著书、刻书、读书、教书等进行文化研究、积累、创造、传播等活动的必然结果,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新的文化教育组织。  相似文献   

16.
林夏 《寻根》2008,(5):94-95
曾读过《寻根》上考古学家王仁湘先生的大作:《勺子·叉子·筷子》,虽然时隔多年,但印象颇深。文章研究中国古代的进食方式,说的是勺子和筷子。  相似文献   

17.
杨馨远 《寻根》2003,(1):115-120
河北素有发达的文化、农业和手工业,也是人口密集地区。但在明朝初期,河北却成了今山西、山东、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四川、河南、陕西以及内蒙等省份移民的入籍之地。这一历史现象,是如何造成、移民对河北究竟有什么历史作用呢?笔者根据有关史料和全国地名普查的第一手资料,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了多方研究。本文所指的河北,基本是以现河北省界为基准,为能更符合历史状况,仍含今北京、天津二市辖区范围。一、移民的历史背景元朝统治时期,其社会经济虽有发展,但存在着诸多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尤其是蒙…  相似文献   

18.
王泉根 《寻根》2011,(2):116-121
古帝始自盘古氏,天皇地皇太皇继。次则有巢与燧人,太昊以下十五帝。炎帝递传共七君,黄帝少昊金天氏。颛顼之次乃帝喾,帝尧帝舜古帝是。这首诗见于清末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幼学歌》,记述了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远古帝王们的名号与传承序列。  相似文献   

19.
凌礼潮 《寻根》2005,(5):106-109
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出的移民,几乎遍及四川每一个地区,如西部的民国《简阳县志》、民国《荣县志》、简阳《汪氏族谱》、仁寿《李氏族谱》等典籍;南部的民国《泸县志》、民国《南溪县志》、泸州《王氏族谱》等典籍;东部的新修《南川县志》、新修忠县《叶氏宗族谱》、咸丰《云阳县志》等典籍;北部的光绪《李元仁墓碑》;中部的民国《资中县志》、光绪资中《徐氏族谱》、内江《黄氏族谱》、江津《幸氏族谱》、民国《宗氏族谱》等,均有元末明初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移民人川的记载。区区一个小乡,为何竟有如此高的人口输出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