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他,关起门苦思冥想,后,只得另请“高明”一篇通讯放在我的面前,题目空白。“你怎么没写题目呀?”我问通讯的作者——一位青年记者。“让编辑去标,我想了几个都不理想,算了。”他回答道。这位青年记者采访能力挺强,文字也不错,可是,做不好一个标题,只得付诸阙如。看来,他的基础还不扎实,缺乏新闻工作的全面训练。在我工作的那个报社,还有不少记者不会写言论。有人采访了一个“打得响”的先进典型,感到应该配个言论.扩大影响,就向部主任提了出来.部主任请他自己执笔。这一下可苦了半天也理不出一个头绪。最  相似文献   

2.
本书以实用性、技巧性为特色。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懂新闻写作的规律,怎么能当记者、通讯员?不掌握新闻技巧,不能写好新闻,怎么能成为优秀记者、优秀通讯员?何况当今读者对新闻报道的质量要求愈来愈高。本书为培养记者、准记者、通讯员,或者为业余自修提供一本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入门书。侧重介绍最重要、最常用的几种新闻文体的写  相似文献   

3.
不知怎么搞的,这些年来在新闻战线上,有些同志对工作的选择更加苛刻了。过去,有不愿意干校对的,不愿意搞资料的;现在,竟加上了不愿意当编辑,只愿意当记者。这原因当然有很多,但主要一条是认为编辑光给别人改稿、起题、编排,影响自己写作,出不来个人的成果;所以,愿当记者;到社会上去跑,自己写东西,写了东西是自己的,也容易积累素材,以后出个集子什么的  相似文献   

4.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5.
写作,就是写生活。要想写出好文章,首先要学会观察。观察对于新闻写作来说,更具有直接性和现实性。观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培养观察力,对记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从某报社招考记者谈起——一天,是某报社招收记者考试的日子,想当记者的考生们坐在考场静静地等待着。这时,报社总编辑走了进来,先做了自我介绍,然后分发考试答卷。考生们一看,答卷纸是象稿纸似的格子纸,都迷惑不解地看着总编的脸,心里不禁暗自嘀咕着,能出什么样的试题呢? 就在总编辑转向黑板,刚写完“试题”两字的一  相似文献   

6.
我刚参加新闻工作时,认为当记者只要会写消息就行。有些老编辑曾要我练习写评论,并说不会写评论,就不能当一名称职的记者。可是我总认为,写评论是报社领导的事,不写评论照样能做记者。所以在六七年的记者活动中,一篇评论都没有写过,直到1956年  相似文献   

7.
“高薪养廉”之说也感染了我们新闻工作者。有一篇文章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要根治有偿新闻,也需要“高薪的方法”,“就是对新闻采编人员实行高薪养廉的政策”;认为“如果新闻采编人员薪水太低,生活过于清苦,就不容易抵挡金钱的引诱力而搞有偿新闻”。 按照作者的意思,是否可以这样说,新闻界所以出现一些搞有偿新闻一类的腐败现象,是由于工资太低,人们生活贫困所致,如果大家都拿了高工资,就可以“养廉”,就不会出现有偿新闻了。 真是这样吗?如果此说成立,那李效时、孙树兴、蔡原江这些原新闻工作者所以大搞有偿新闻,甚至接受贿赂而犯罪的原因,就是工资低而不是道德问题了?相反,有些工资未必有这些人高的记者、编辑、总编为什么却能清廉如水泥?可见,“高薪养廉”说,只不过是一  相似文献   

8.
在有的人看来,西方的新闻记者似乎是最自由的,好像看到什么就可以写什么,愿意怎么发表就怎么发表。其实并非那么回事。50年前,因一篇短消息提前几小时发表,惹恼盟军最高司令官艾森豪威尔,以致记者丢了饭碗。《世界新闻史大事记》一书,在“1945年”一章,记载了这件事,可见新闻史家对此事的注意。其实,事情本身并不复杂。美联社记者艾德华·肯尼迪,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是美联社驻西欧前线主任,活跃在盟军对德作战的西方战线。此人是赫赫名家,曾报道过西班牙内战,德国侵占苏台德地区、北非战役、盟军在西西里和意大利的登陆战,写…  相似文献   

9.
不知怎么搞的,这些年来在新闻战线上,有些同志对工作的选择更加苛刻了。过去,有不愿意干校对的,不愿意搞资料的;现在,竟加上了不愿意当编辑,只愿意当记者。这原因当然有很多,但主要一条是认为编辑光给别人改稿、起题、编排,影响自己写作,出不来个人的成果;所以,愿当记者;到社会上去跑,自己写东西,写了东西是自己的,也容易积累素材,以后出个集子什么的也用得上。的确,从个人角度来说,编辑是为别人辛苦。“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每天过手几十篇稿子,绞尽脑汁修饰润色,见诸报端都是人家的作品。这块版面编得好了,人们称赞的话语往往是这篇稿写得好,那  相似文献   

10.
最近接到穆虹电话,要我写郭汉江。想想我与郭总已经有不少日子没有见面了,也不知道他的近况。但我还是愿意写他,因为在我认识的报社掌门人当中,他确实有点另类了,值得写。说郭汉江另类,是因为他到报社前压根就没有接触过传媒圈或者广告圈,甚至也不是宣传工作出身,一步迈进来就当主管经营的副总编,随后又成为商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这在中国报业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了。这似乎有点传奇,但正是郭汉江的传奇造就了重庆商报的辉煌。  相似文献   

11.
前些天去参加一个会,散会时随口对另一家媒体的一个朋友说了句"要回去写消息",朋友笑着回了句"副总编还写啥消息"。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记者可以不写稿子? 以我的感觉,或者干脆说就是一种现象,当了"官"的记者可能就不写稿子了。我真的观察过,一些报社原本非常有才气也非常活跃的记者一旦被提拔了,有了一个挺像模样的职务,从此便是看别人写稿多,自己动手少。我真的想不通这是为什么。是没有了激情,还是失去了冲动,或者是干脆从此就  相似文献   

12.
改革会议报道,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已经成为各级新闻单位最头痛的问题。有的城市新闻单位会同市委有关部门出台了改革会议报道的文件,久而久之也无济于事。其实,究其原因,老总们发愁的不是取消会议报道,因为会议中有大量的新闻,关键是没有好的稿件,交上来的稿件不是空洞无物就是长篇大论或是一般套路。笔者认为,改革会议报道的实质是对会议消息进行“再创作”,你的会议报道改革了、生动了、好看了,抓住领导和群众的结合点了,不愁读者不喜欢你的报纸。 1.只有领会会议精神、分析其实质,才能搞好“再创作”。可以这样说,如何写好会议消息,是记者走进报社的“第一课”。大多数报社把新分来的大学生、研究生放到采访部去锻炼、去摔打。而如何写好会议消息,恐怕又是每一个新任记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经常是这样,一个会议下来,各级领导说了好多事,研究了好多问题;有的领导一讲就是洋洋洒洒两个多小时,上万字。有时,开了一天的会,连记者都糊涂了,这个稿怎么写,摊开稿纸无从下手。而此时报社又在催稿,等着明天见报。这就需要记者领会会议精神,分析会议实质,弄明白这个会议主要说了哪些问题,哪些是会议的精髓。作为记者,只有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不偷懒,不中间逃会,多交流,才有可能把会议的中心抓住。如果是  相似文献   

13.
在省报工作的时候,记得有位读者给报社写信批评报纸说:“我每日打开报纸,看见报纸上各大版的稿子,几乎都成了本报记者写的,群众写的稿件登不上,希望报纸改变这一现象。”对这位读者的意见,怎么看?我们当时的报社总编让群工部的同志统计了几天的《人民日报》,最后他得出结论说:“记者的稿件登得多?是好现象,《人民日报》发本报记者稿件达到94%左右(包括新华社电稿),我们还不及哩!”那位读者的意见给否定了。可这件事儿,一直在我的脑子里逗留着。近  相似文献   

14.
如今,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记者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信息,即便“蜗”在办公室,也能写出报道来.于是,便有记者不愿意下基层采访了,即便下去,也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成了“车轮飞转,隔窗看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曾写打油诗揶揄:朝辞宾馆彩云间,百里万里一日还.群众声音听不到,小车已过万重山.  相似文献   

15.
史占旗 《传媒》2002,(1):14
不久前,听到了两则关于报人拿高薪的消息。一是某报社体育女记者李响被另一家报社挖走,承诺年薪为一百万元以上。二是一家都市报职工年终拿奖金同样也是百万元以上。当然后者不是年薪,而是年奖。 笔者不清楚,报社给李响约定的薪金标准到底是“年薪”,还是一年下来薪金的总额。这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观察》1989年第5期上有篇好文章,海外专栏作家梁厚甫的《旅美记者生涯三十年》,其中关于“改写人”的叙述对人颇有启示。文章说:“我注意《波铁摩尔太阳报》所刊的消息,发现第二天该报记述总统的谈话,并不是由该记者(指采访者)署名,而署名的另有其人,有时也有该记者的署名,但署名却排在第二位。我忍不住寻求原因。该记者说,美国报纸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在街上如果碰到‘人咬狗’的新闻,就由跑腿的记者执笔来写,因为这新闻是社会性的,无关重要。碰到政治和经济性的大新闻,跑腿记者所写的东西,只能视为原材料,送回报馆之后,是由一种‘改写人’(Re—writer)来改写。政写人比之跑腿记者有更深资历,一是文笔较好,二是对‘国际关系’以及‘经济’问题,有较深的学养。叙述的时候,用的不是记录文体,而是夹叙夹议的文体。”在我国,由学养高深的大记者(同时往往兼任不大不小的新闻“官儿”)对重大政治,经济新闻进行述评的作法也是有的,但不太时兴“夹叙夹议”。在梁  相似文献   

17.
三易五难     
新闻写作也容易也难。说它容易理由有三: 第一,找范文,不费劲。自己打算写某一方面的文章,只要随便拿一份报纸。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载满了供你学习的范文。根据我的记忆,学写文章,就象幼儿学话那样,只要虚心地读报,认真模仿报纸上新闻报道的形式,并不那么困难。第二,特别是对于那些被分配到地方分社的记者来说,写稿和发稿的机会多,这也有助记者提高写作能力。运动员刷新纪录,钢琴家提高演凑技巧,都是每日每时毫不松懈地进行练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第六,当一个既尊重作者风格,又能使稿件质量高出一筹的编辑。一般地说,编稿要尽量避免作大幅度的改动,但需要改写的,也大可不必忌讳。因为无论是少改动、不改动,或者作根本性的改写,目的只有一个:确保稿件质量。编辑改写稿件,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讯员写的,他写了1000字,只能摘取一二百字;另一种是记者写的重点稿,在记者一时没工夫改写,而发稿时间又很紧迫的情况下,只好由编辑来改写。  相似文献   

19.
如何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是各新闻单位和新闻主管部门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金华日报》从1982年复刊以来,一直比较注重队伍建设,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抓好新成员的入门教育。随着报社事业的发展,新成员一批又一批地进来。这些同志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进取心也比较强,这是他们的长处,但大多是非“科班”出身,对新闻的了解是很有限的。他们中不少原是报社的通讯员,会写一些稿件,但进报社办报又是另一回事。对他们进行新闻基础知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每批进人,我们都要花一周左右时间,组织他们进行集中学习,由报社领  相似文献   

20.
有个企业的领导告诉我一件事:“前不久因为怠慢了一个记者,被他抓住了一次花费稍多的招待会登了批评稿,弄得沸沸扬扬,好像我们是这方面的老手。其实仅在本地,我们就是出了名的‘抠门儿’。”我不知道那个记者写批评稿的原因是否因为被怠慢,即便是真的,我看只要写得真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就批评稿而言,主要看真实与否,有没有普遍意义,而不是看被批评者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