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上海这个孤单的城市,王安忆像当地人一样了解它,又能用外来者的眼光冷眼旁观,她把她的上海浓缩成一个叫王琦瑶的沪上淑媛的几十年,她的生活历程就是一部旧上海的兴衰史,她的活动场景就是一幅旧上海的风情画.通过王琦瑶,看到王安忆眼中孤单的上海.她看得透彻,但不因透彻而冷漠,细腻的笔法,有着似有若无的感情.  相似文献   

2.
<正>"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看到《长恨歌》这个名字,难免让人想到白居易的那首千古绝唱,然而再看王安忆的这篇小说,才知道此恨非彼恨,此情亦不同。如果说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情感天动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恨绵绵无期,那么王安忆所展示给我们的则是悠悠的情,悠悠的恨,似泉水淙淙,如耳语嘤嘤,虽没有感天动地的震撼,但也有余音不绝,细长绵延的深远。  相似文献   

3.
陈艳清 《现代语文》2007,(11):126-126
王安忆是当代文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她的作品大多理性节制,罕见直接宣泄的情感。评论界的目光也多聚集在"三恋"、《长恨歌》、《纪实与虚构》等作品上,似乎很少注意到她作品中的"意外"。《乌托邦诗篇》是这"意外"中的一个,它饱含了真挚的情感,汩汩流淌的诗情,可以说《乌托邦诗篇》,是王安忆作为女人的雅致风景。  相似文献   

4.
《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我想,什么才是不变的呢?什么才是我们追求的相对永恒呢?什么值得我们用尽心思去看去想去琢磨呢?王琦瑶这个女人光华的一生讲述了许多,生动贴切,那大上海曾经风云一时的女人,经历了上海小姐——名嫒——大人物的偏室。其实她的一生只在那一时闪了些许光芒,但这些却耀了她一生,让这光的余辉照亮了她的背影和生活的地方,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5.
食色性也。中国人不能离开,世界也不能离开,如果说解决了这两大问题,我看世界就会太平许多,起码不会有这么多的战争和恐怖主义,吴三桂不会起兵,特洛伊战争也不会发生。吃饭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能指,从中可以发现众多的社会景观,不同的人生态度,甚至不同的政治立场。“食不言”是一种日常礼仪;“朱门酒肉臭”是阶级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着劳动人民的心声;鸿门  相似文献   

6.
农民“大瞎生”主动离开土地,想要融人城市,但又不想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城市中立足,而只是以城市人自居混迹城市.所遭遇的是被拒城市身份,又被乡村抛弃的尴尬的无身份境遇.为了摆脱这种孤立、绝望的处境,他只能选择反抗,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证明自己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小说《匿名》借助一个被弃置深山的上海人从脱离现代生活轨迹到重新寻找自己、回归现代文明的过程,展开探寻与反思文明的宏大命题。拟以文明为切入点,在蛮荒和现代的空间对话中,探寻原始文明以抚慰现代乡愁,同时也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阐释作家对人类文明的关怀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历史学习》2001,(7):25-25
  相似文献   

9.
《历史学习》2001,(9):33-33
  相似文献   

10.
陈倩倩 《语文天地》2012,(11):35-36
《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的7月,正值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之时,面对这样的背景现实,朱自清不满、悲愤,同时也寂寞、彷徨。满怀这样苦闷的心情,创作出了《荷塘月色》这篇经典文章。  相似文献   

11.
《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的7月,正值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之时,面对这样的背景现实,朱自清不满、悲愤,同时也寂寞、彷徨。满怀这样苦闷的心情,创作出了《荷塘月色》这篇经典文章。  相似文献   

12.
黄晶 《文教资料》2012,(7):25-26
在《富萍》里,王安忆以一种审视的姿态,表达了她对日益物质化、功利化的上海的批判与否定,重构了一个充满日常生活感性和人情味的上海。她不限于写城市的中心,她也常涉及城乡交界的地方;她不只关注城市的热闹和浮华,她也关心城市的安宁和质朴。她懂得撇开上海的浮光掠影下的泡沫,去努力寻找一个真实妥帖的感性的上海。  相似文献   

13.
14.
正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倾听风的故事有一首好听的萨克斯,名叫《春风》。每当悠扬的旋律响起,心便如海一样宁静。我仿佛看到阳光像流水一样从天边缓缓流过,看到露珠从花瓣上优雅地坠落,看到星星一样的梨花在春风中欢笑。原来,风是有颜色的。像桃花一样粉嘟嘟的,像嫩  相似文献   

15.
《红豆生南国》这部小说集描写了城市移民的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移民已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选择,但是到新的城市,原有的亲情和乡情被割裂,移民者新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王安忆通过移民者的城市生活状态,揭示了城乡差异和不同文化背景对移民者生活的影响,对现在城市移民的文化根源和血缘关系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6.
这到底是一幅怎样的长卷,铭刻着这样的岁月年轮?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就像新鲜的柠檬一般,轻轻一挤便流出透亮的汁水。似乎不带感情的述说,增加了一种柔和的亲近之情。讲的是身边的琐事,没有年代的隔阂,只有名字的迥异。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中篇小说《我爱比尔》呈现给人们这样一种现象:当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洞开国门时,以上海文化所孕育出的女性阿三为代表的政治艺术家们,由于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文化,在他们灵魂深处有着无法摆脱的传统情绪。虽然他们竭力希望与西方文化相认同,但在两种文化的冲撞中,其悲剧性结果是:他们将不可避免地只能成为浮华生活的主角、精神世界的游牧者。  相似文献   

18.
诉肺腑——陷入重围的苦恋流过了无数对宝玉情感的困惑、误解之泪,也经过了无数次貌似斗脾气、耍小性儿的试探与证明,在《诉肺腑》这一回里两人才第一次正面互明心迹,才彻底廓清了黛玉心头“金玉良缘”的疑云,才正式确立了向“仕途经济”价值观挑战的同盟者的身分。然而,也同样在这一回里,宝黛爱情之航中的险滩暗礁,在茫茫迷雾中偶露峥嵘。  相似文献   

19.
我的老师魏巍美文赏读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她是我的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前一学期的教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大约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  相似文献   

20.
孙召玲 《作文》2024,(6):15-16
<正>朱德华新作《黄河少年》的主人公阿克是一个活泼、聪慧、勇毅,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少年。父亲生意失败、颓丧酗酒,阿克听说黄河的力量震撼人心,走黄河归来的人充满活力,毅力惊人,所以,他试图通过走黄河,帮助父亲重寻希望、活力和毅力。这一过程有一条清晰的人物成长线(也是叙事线),阿克主动走黄河——拒绝“诱惑”——承受疾病的苦痛——获得知识和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