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可以算得上是编辑的行话.但也有不少编辑不约而同地认为做标题主要是作者的事,无章可循,相对于文章内容来说,是"软件",能做到题文相符就可以了;编辑工作无非是选题、组稿、审稿以及加工、整理等.殊不知加工、整理是审稿的延续,是积极的、高层次的加工、整理,不仅要防止和消灭错误,还要积极地提高质量,关注其内容.而标题是内容的"首领",应该格外关照才对.  相似文献   

2.
苏婧 《新闻与写作》2021,(7):103-107
一篇学术文章想要得到读者和评阅人的青睐,重要的是写好什么?答案可能不一而足.但若是回答"标题、摘要和关键词",恐怕没有人会提反对意见.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尽管这三者加在一起字数可能不及全文的百分之五,但却是一篇文章精华的体现.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就好像是学术文章的眼睛,会给读者留下最深刻、最直观的...  相似文献   

3.
我一直在努力摸索着这样一条规律:标题制作的操作步骤。 从大的方面考虑,制作标题的过程可以从两个基本步骤出发去思考: 一、找出标题的“点” 所谓标题的“点”,也就是一篇文章中能提炼出标题的地方。可以肯定地说,每一个编辑在制作标题之前不可能先确定我要做成什么类型的标题,而必须是先完成对稿件的技术性处理后,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确定  相似文献   

4.
记得一位老报人曾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作得好,犹如画龙点睛,可以使文章大为生色。在编辑工作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体味到这句话的分量。现仅就通讯员来稿中常见的几个问题,谈一下人物通讯的标题制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要领。一、要生动形象。有些通讯员在写稿时,自觉不自觉地把消息式的标题运用到通讯的稿件中。例如《党委书记×××不搞官贵民轻,对部下批评错了敢于公开道歉》、《共产党员××勇救落水儿童》  相似文献   

5.
6.
略谈文章标题中的标点符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牧先生曾将标点符号形象地比喻为"文章中的无名英雄",是文章中"不声不响,埋头苦干的英雄"。这个比喻,贴切地说明了标点符号的性质和作用:它"不但可以使文章段落分明,断句清晰,而且,它还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语气"。也就是说,它可以用来断句,表示句子的结构关系和语法意义,表示句子之间的连接关系,并使段落分明,以确切地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不仅如此,它还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语气和思想感情。这些,都是标点符号中点号的主要作用。而其中的标号,则可以标示各种需要标示的对象或某些特殊的意义。可见,称它们为"埋头苦干的英雄"…  相似文献   

7.
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一时间世人瞩目. 3月17日,一股抢盐潮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迅速蔓延全国,当天新闻媒体及时辟谣,翌日纸质媒体更是全方位给予追踪报道.  相似文献   

8.
先请大家读一读下列的书评标题(题目): 叶圣陶:《读〈野火春风斗古城〉》吕东明:《颇具价值的〈竺可桢日记〉》西波:《〈危城〉读后》张守仁:《〈十月〉,永远是金色的》。恩格斯:《德国民间故事书》列宁:《一本有才气的书》茅盾:《论赵树理的小说》林默涵:《了解·借鉴·自强》陈涵胜:《“桃花潭水深千尺”》。上面的书评标题分成两组,都是采用了单标题的形式,头5篇  相似文献   

9.
书评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不仅仅是介绍图书,更重要的是评论。而评论的现实标准首先取决于不同的文化。无论是政治标准还是科学标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内涵,不同文化的评论家对图书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从世界各国图书的内容、评论家及其书评的差异看,图书评论不可能有统一的  相似文献   

10.
肖显 《青年记者》2021,(12):75-76
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内容是折叠的,得标题者,方可得阅读量,得受众的芳心.政务二字往往让人感觉沉重、严肃、刻板,但在流量为王的新媒体时代,成功的政务微信公众号通过有理解,有态度,会翻译的标题,给人一种清新、活泼、亲民的气息.  相似文献   

11.
潘国彦 《中国编辑》2007,(1):76-78,81
书评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好的书评可以引领读者深入堂奥,领略书的精义,了解书内书外的故事,引起更多读者的注意;不好的书评可能误导读者。一些作者往往请名家写书评,以推广图书。作者如何利用名家书评促销,有一个流行的段子。其中有一个版本是这样写的:外国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写了一本书,他想一举成名,于是把书寄给总统请他评介。出于礼貌,总统写了几句赞誉的话。作者马上在报上宣扬说,请看这本总统赞扬的书,于是这本书马上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尝到甜头之后,这个作者赶写了第二本书,又寄给总统请他评说。总统推说对这本书不感兴趣。作者马上登报说,这是一本总统不感兴趣的书。读者对此又产生了一看究竟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书评以其评论之特点报道图书,不仅介绍最新图书的内容及其作者,而且分析图书的特点与价值,这种报道方式愈来愈受到社会的重视。 世界图书报道传统的方式有书目、索引、文摘三大类型。从古希腊卡利马赫的《各科学者及其作品目录》到中世纪的基督教目录,到16世纪盖士纳编辑的《世界书目》,特别是16世纪以后,书摘目录、博览会目录的发展,书目成为主要的图书报道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趣味性新闻标题制作方式很多,主要有十式: 一曰移花接木。这是通过语义位移的修辞方式来表现的。“笑里藏刀”未必引起人注意,而叫《哭里藏刀》,就能产生一个悬念,在修辞学上叫“语义位移”。《光明日报》曾发表过一条新闻,标题是《似乎耸人听闻,实非无中生有——“五分钱”修理“美国”》。原来是里根政府苦于财政赤字,不得不用从每加伦汽油费中增税五美分钱的办法,来修理美国的公路。“五美分”代替公路费用,“美国”代替公路。标题巧置悬念,吸引力强,趣味性浓。二曰以奇显正。这种标题的表达方式,表面上看似  相似文献   

15.
出版业将写书评划归到宣传的范畴里,这是王大妈自夸的路数,作为商业行为,不能说就是错,但就决定了书评的附庸属性,基本等同于厂家自撰的产品介绍。当年马克思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进行批判,写成街学的贫困》,按照权威工具书上的说法,它属于书评。不太纯粹地仿此而起这样一个交错  相似文献   

16.
这里所说的标题是新闻标题,也即消息标题。新闻标题通常是新闻最主要信息的浓缩,最具新闻的传神色彩,因此被学者比喻为“新闻的眼睛”。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新闻的标题可谓石中之玉,水面之珠,被称作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它可以鲜明地表现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最近,读到了某先生的一篇书评《弘扬民族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读〈中国文化集粹丛书〉》,文中说:作者“穷日夜之力”,通读了《中国文化集粹丛书》后,“心潮激荡,浮想联翩”,欣然命笔。书评写得洋洋洒洒,极富文采,很有几分鼓动性。在这篇书评的感召下,我找来了这套15篇、19册的中型丛书,也“穷日夜之力”,通读了一遍。掩卷之余,确感获益良多,这套丛书,一如文作者所言,“内容丰富,浅而不俗,深而不艰,是一套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图书”。 然而,在捧读此套书过程中,却没有通常阅读到一本好书时那种由衷的畅然之快,反而不时产生一种被愚弄的感觉。这套丛书的《明耻篇》和《薪传篇》二书的作者正是文作者某先生。读着书,对照着书评,我们不禁要对这位先生的写书评的意图产生疑问:这篇文章,到底是书评还是广告?写作此文的本意是推荐还是推销? 我们知道,书评,尤其是推荐性书评,担负着介绍图书主旨,客观的评论图书的优劣,以指导读者阅读,进而起到引导大众阅读倾向的重任。这就牵涉到一个基本问题,即书评作者的身份。按说,这似乎不应成其为问题,书评作者自然应该是此书的读者,而不是此书的作者。不论是专门的书评作者还是普通读者,  相似文献   

19.
无产阶级报刊的标题有独特的政治风格:准确地反映事实,而不歪曲事实;鲜明地表明立场和观点,而不隐讳自己的态度和主张;力求用生动的话语动员群众,而不矫揉造作,聋人听闻.这种政治风格的特点,概括地说来是:准确、鲜明、生动.凡是具有这些特点的标题,它的政治风格就特刖明显,给让者的印象就特别深刻,动员的力量也就  相似文献   

20.
中学时代读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例话》,印象很深。50年代初,有机会多次听叶老关于语法修辞和文章写作的讲话,记忆犹新。通过一些作品的分析与评论,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欣赏能力与鉴别能力。近年在有关同志的督促下,写过几篇有关图书评论工作的文章,还参加编选了书评集子,因而阅读了不少书评文字,不免有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