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都以自己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生活条件为基础,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艺术才华,创作了自己民族的机智人物故事和机智人物形象。《巴拉根仓故事》便是为蒙古族劳动人民所创作,并在漫长的年月里,广泛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地艺术加工而达到比较成熟阶段的机智人物故事群体,故事群体主人公巴拉根仓乃是蒙古族广大劳动人民心目中“机智”、“聪明”和“善辨”的化身。  相似文献   

2.
在辽阔草原上世代流传的蒙古族民间童话,是劳动人民口头文学中的一种幻想性质的故事.它在整体的艺术形态上具有鲜明的旷野和大漠情趣,浸润了古代神话艺术的浪漫和蒙古族史诗文化的奇异瑰丽,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民间的艺术文化特色.近年来,由于《中国民间童话丛书·蒙古族》一书的出版,以及当代童话创作中对承扬传统的提倡,亟需对蒙古族民间童话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一) 《巴拉根仓的故事》是长期流传在蒙古族劳动人民中的一宗十分珍贵的文学遗产。这些故事,以强烈现实主义倾向真实地表达了封建社会草原人民对丑恶腐朽势力的反抗和斗争,生动地体现了贫苦百姓的思想情操和理想愿望。其反映的思想内容异常丰富,涉猎的生活面极为广泛,因而几百年来一直成为蒙古族人民同白音、诺彦等封建反动统治者做斗争的锐利武器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4.
富饶美丽的草原上争妍奔放的百花丛里,如同独放异彩的一束鲜花,在那绚丽夺目的蒙古族民间文学宝库中,有一串闪烁着奇异光华的珍珠——《巴拉根仓的故事》。《巴拉根仓的故事》,就是蒙古族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理想、情趣和斗争需要口头创造而成的一系列幽默、讽刺故事的总称。它是广大蒙古族劳动人民反抗历代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同他们针锋  相似文献   

5.
蒙古民族是一个有文化的、富有伟大艺术创造力的民族。在蒙古族劳动人民所创造的草原文化遗产中,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从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舞蹈艺术,以粗犷、矫健、优美、豪放的风姿,日益吸引着广大群众和国内外舞蹈工作者。本文论文以蒙古族舞蹈《梦中的额吉》为例,浅谈蒙古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帮助人们更好的欣赏和理解蒙古舞蹈的艺术魅力,激发人们对蒙古族舞蹈的热爱。  相似文献   

6.
《遥远的敖特尔》是马头琴演奏家李波先生于1981年创作的马头琴曲。该曲以蒙古族音乐为素材,在演奏技巧技法、节奏、调式特点以及蒙古族长调牧歌"诺古拉"式的装饰性音调等方面较完美地表现了艺术形式和独特的民族风格。《遥远的敖特尔》以鲜明的艺术形式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乐曲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抒情性,充分体现了马头琴艺术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2008,(11):45-45
中国的劳动人民具有无穷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劳作之余,他们创造了很多动人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亦真亦幻,情节曲折,感情丰富,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体现了人民群众超凡的想象力。其中最著名的四大传说是《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劳动人民具有无穷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劳作之余,他们创造了很多动人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亦真亦幻,情节曲折,感情丰富,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体现了人民群众超凡的想象力。其中最著名的四大传说是《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  相似文献   

9.
民间故事与幼儿教育牟群英民间故事指在人民口头上长期流传的,反映不同时代劳动人民为追求幸福、追求美好未来的斗争生活,反映人民聪明才智等方面的故事。如《长工和地主的故事》、《鲁班的故事》等。民间故事所具有的几大特点与幼儿的心理特点有一种天然的结构契合,符...  相似文献   

10.
《孟姜女》是编者根据民间传说编写的一篇故事。孟姜女故事是有其演变过程的,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雏形,到唐朝,逐渐趋于完整和定型,这些都见于古书记载。到宋、元,便有写孟姜女的话本和杂剧了。在明代,人们为了表示同情孟姜女的遭遇,纷纷修庙纪念。清代以来,这一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它成功地塑造了坚贞不屈、爱憎分明的劳动妇女孟姜女的艺术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苛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深刻仇恨和反抗精神。 《孟姜女》是以“送寒衣”为线索安排情节结构、展开艺术描写的。全文可分五大段。  相似文献   

11.
灵感,就是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的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和认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灵感是作家、艺术家从事创作的法宝。《西游记》的故事,原是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原始认识,他们痛恨生活中像妖魔鬼怪一样的坏人,希望有那么一个能擒妖降魔的“救世主”前来惩治邪恶、伸张正义。这触发了吴承恩的灵感,创作了《西游记》,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传统家庭教育理念是蒙古族发展进程中劳动人民朴素教育经验的总结。分析其合理性,可加深对传统家庭教育理念的了解,从而在实践中加强传承。本文从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分析了若干蒙古族传统家庭教育理念的教育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装饰艺术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古族人们通过劳动和智慧不断创作和发展的独特文化。装饰艺术的视觉和功能属性充分地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特征和审美追求,同时体现出草原民族的生活。它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同时,又不断在历史进程中延续并发展着。蒙古族装饰艺术广泛运用在民族服装、寺庙建筑、金银器皿和皮毛刺绣等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本文通过论述蒙古族装饰艺术的风格,分析蒙古族装饰艺术的构成及来源,对其独特造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美学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探究发展趋势和在现代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看戏》一文的中心意思是赞美“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一字立骨,如果教师紧扣一个经艺术加工的“热”字板书进行讲授,必能取得提纲挈领、醒目、易记之功效。首先,故事发生在一个暑气并没有收敛的盛夏夜晚,“劳动人民”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空中...  相似文献   

15.
陶然 《考试周刊》2010,(39):35-36
本论文运用格赖斯的交际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原则对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进行文体特点的分析,从而揭示了主人公的反常心理、悲惨境遇和故事的主题。从对数量原则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如何通过"违背"此原则在语言上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从而更有利于揭示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的活动境遇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的无限的辛酸。  相似文献   

16.
古代犹太人部落英雄故事收录于《旧约》之中。《旧约》是犹太教的经典,更是古代犹太人多种形式的民间文学创作的汇集,部落英雄故事就是其中的精华之一。这些作品产生于古犹太历史上"士师时代"(氏族制末期)。《基甸的故事》反映了犹太人民反抗米甸人侵扰的斗争;《耶弗他的故事》是反抗亚扪人侵袭所进行的可歌可泣斗争的艺术概括;《参孙的故事》是对力大无穷的勇士参孙的赞歌。  相似文献   

17.
《狼》这则拟人的寓言是以屠夫战胜两只恶狼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我国两三百年以来阶级斗争的社会现实。 作者蒲松龄是个清代著名文学家,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蒙塾里教书,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对人民生活情况比较了解,因而写了《狼三则》寓言,被收集入《聊斋志异》里。本文是其中的第二则。全可分为故事和评论两部分,第一部分可分为五层。文章短小精悍,情节曲折,寓意深刻,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18.
与《苔丝》一样,《无名的裘德》讲的也是一个来自劳动人民中的年轻人的故事。他想在这资产阶级主宰的世上创出一条路,却遭遇各种烦恼和困难,最后悲惨地、不可避免地以悲剧了结一生。  相似文献   

19.
民间传说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并长期流传下来的故事,虽然不一定真实,却能反映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望。《七兄弟》这个故事反映的是广大劳动人民对苛捐杂税的不满,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传说,在我国古代,在高山下面、大海旁边有一个村庄。村庄里有一个老汉,他有  相似文献   

20.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认为《采蒲台的苇》是写“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苇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近年出版的各种教参、教案大都照抄此说。哈尔滨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还特意设计“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采蒲台的人民依靠苇打击敌人的”这类导读思考题。这些,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困惑。我们认真研读课文,不难看出,文章只写采蒲台人民掩护干部的两件事:一是妇女们把干部的枪藏在孩子的裤裆里,掩护了干部;一是一个男人为了掩护干部壮烈牺牲。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故事”。不知教参的编者从何处看出文章写采蒲台的劳动人民“打击敌人”,而且还是“依靠苇”“打击敌人”的? 至于说“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苇生活”,不过是文中所写“我”看到的“村里一垛垛打下来的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