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子夜》的艺术节奏主要是通过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描写、场面描写诸方面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其审美特征表现为:起伏有致、张弛得当、疏密相间、浓淡相宜。  相似文献   

2.
季苗 《上海教育》2006,(2A):75-76
新中国的学史上,有一句行话叫“三红一创,山青保林”,指的是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八部长篇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它们与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主要写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的早晨》构成了“红色学经典”,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成长壮大的历史中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记得这些作品吗?[编按]  相似文献   

3.
章从茅盾的代表作《子夜》的本入手,分析都市空间,历史事件与虚构情景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出明喻性的叙事方式,社会批判的具体锋芒所指,对其作为“‘新形式’的历史小说”特色提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这是当时国人为此争论不休的一个重大话题。茅盾、王统照分别在长篇小说《子夜》、《山雨》中以坚实的生活基础、深厚的笔力为我们揭示了当时中国城乡政治、经济生活的实质——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急关头,国家正在加速半殖民、半封建化。作家以其深邃的思想、高超的艺术显示了当时左翼文学的实绩,从而使1933年成为“子夜山雨季”的一年。  相似文献   

5.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县沙湾镇一个殷实的家庭,父亲郭朝沛是个兼营商业的中等地主,母亲杜邀贞禀性谦和,且爱诗词,成为童年郭沫若内心智慧之光的开启者。求学阶段,因参加学潮,多次被校方“斥退”,但终不屈服,表现出反抗性格。1913年,郭沫若实现了“冲出夔门”的梦想,来到津京求学。早年在日本学医,1921年回国后与郁达夫、成仿吾等人成立新文学社团——创造社。  相似文献   

6.
访茅盾故里     
冬枫 《现代语文》2001,(10):14-15
朋友,我想你一定读过名《蚀》、《春蚕》,一定看过影片《子夜》、《林家铺子》,那么你再出差、旅游来北京的话,希望你一定要到东城交道口附近的后园恩寺胡同13号看看。那是个普普通通的四合小院,在北京几乎到处可见,我国学巨匠茅盾,就在这里度过了他最后的六个春秋!  相似文献   

7.
《太原大学学报》2017,(2):56-62
与其把吴荪甫视为英雄骑士,不如把他视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西西弗斯;与其把吴赵斗法视为民族资本家与买办资本家的斗争,不如视为欲望与欲望之间的互相较劲与吞吃。资本主义内在的规则、程序与理性在《子夜》里面看不到一点影子。吴荪甫的领袖欲与统治欲根深蒂固,更深刻地决定了他的言行,影响了他的命运。他的失败具有浓重的宿命论色彩,几乎是重复了吴老太爷的悲剧命运。《子夜》与它塑造的吴荪甫形象可以激发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感恩老爸     
老爹的“鼓励”总是那么与众不同.从小到大,外人眼中的我与老爹是十分融洽的父女俩,殊不知,我和老爸的关系表面看来风平浪静,实际上却经常触礁翻船.我对老爹那可是牢骚满腹。  相似文献   

9.
《青春之驮》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爱周运动、反映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段历史时期为背景,以林道静的成妊为主线.描写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谱写了一曲壮美的青春颂歌。  相似文献   

10.
活得轰轰烈烈的一个女人。俗语说:“女人无故乡”。板儿娘的故乡便是她的丈夫和四个儿子。她几乎把全部的母性和精力都倾泄在他们身上了。五个男人簇拥着她走在街上,骄傲得她全身的每个汗毛孔都放光。据我所知,板儿娘没上过学,好像总共认识的字不到一百个。认识人民币、各种票证以及常用的商品牌价,别的,她说“用不着”,“记住了也是给自个儿心里头添乱。”白天在街道工厂里糊纸盒,晚上回家就是对付她丈夫和四个孩子。这就是她的一切,而且是她终生为之奋斗的任务。她一点也没觉得劳累和委屈,也不懂得思索存在、检视人生这一套。更不知道退让…  相似文献   

11.
长篇小说《感受四季》艺术地再现了新时期二十年当代大学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十分细腻逼真地画出了一幅当代大学风云图,作品塑造丁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大学校园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相似文献   

12.
《林家铺子》愚短篇复杂结构,线索是三条而非一条,除主线林家铺子倒闭始末外,另有林大娘打呃和林阿秀婚事两条线。三条线索由三个中心人物构成,即是结构艺术的创新,又是《林家铺子》线索成功的奥秘。  相似文献   

13.
《子夜》的艺术节奏主要是通过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描写、场面描写诸方面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其审美特征表现为:起伏有致、张弛得当、疏密相间、浓淡相宜。  相似文献   

14.
一、作者简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博闻多识著称,尤以诗赋见长。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代表作是《七哀诗》、《登楼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16.
<新青年>是现代中国第一份有较大影响的文学思想类刊物,它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无论是陈独秀"欧化(西化)"主张,还是胡适提出的"输入学理"、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都在最大限度地吸收新的信息,其宣扬的人道主义、进化论和科学主义,刷新了中国人的思想.文学进化论是<新青年>提倡文学革命的一个基本理论,在其影响下,写实主义不但成为一种主要的文学思潮,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创作手法,推动了一批新文学作品的产生,为现代中国写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营造了良好的时代氛围,提供了坚实的社会思想基础.考察新文学,从主题内容到语言意象,从创作方法到形象系列,从文学观念到思想形式等,无不或隐或显地受到"科学"的巨大影响.由此,<新青年>所倡导的科学主义成为现代中国写实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17.
庞凤琴 《集宁师专学报》2001,23(2):36-37,,77,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小说“一树千枝”的艺术风格,同时又借鉴了西方长篇小说创作的某些形式。随着叙述学研究的深入,《子夜》的深层魅力日益显露出来。在作品中,视角转换频繁,时空调动自如,作品通过种种艺术手段,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时代社会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子夜》在1951—1963年间的一元化格局时代被定向为无产阶级文学的重要范本进而放大为一个时代的文学经典。1970年代末这一视野开始遭遇挑战,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一些接受者重新对"主题先行"与"《子夜》范式"进行了思辨与探索,亦由之引发了反驳与再思考,《子夜》的接受呈现出质疑与认同并存,释解与驳难相生,挑战与悬置同在的多元格局。由于外力的迫压,"主题先行"与"《子夜》范式"等相关视野成为《子夜》接受无奈绕行的学术"暗礁",《子夜》的接受难有实质性的推进。欲改变这一局面,仍须对这两个命题进行再透视与再思辨,而不是悬置或回避。  相似文献   

19.
如果有一个木匠,拿着用来雕花的工具去锯大树,一个泥工拿着砌砖的工具去搅拌泥浆,大概很难干得好活,也一定会被别人笑话。但中学语教学的现实境遇中,我们在教学西方现代派学作品的时候,却往往重复这种并不得法的做法,其表现之一,就是用写实主义的眼光来解读一切现代派作品。  相似文献   

20.
茅盾的《子夜》是20世纪30年代都市文学的巅峰之作,作品通过“客厅文化”这个独特的窗口来剖析中西文化冲突下上海洋场社会各类人物的内在文化心理结构,揭示上海都市文化的特质,而“客厅文化”的本质就是金钱本位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