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荷塘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情感所系、生命所系。我们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解读颜元淑的《荷塘风起》,审视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索取的现状,从而探寻现代生活环境下人们对自然的回归和感悟。我们认为,对审美化生存的期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老人与海>在一个简单的故事中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像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它可以从不只一个层面去阅读.而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角度重审该文本,能够获得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丰富启迪.  相似文献   

3.
高行健的三幕戏剧《野人》,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生态戏剧的经典之作。剧作从人类的终极关怀出发,通过古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现代社会中人对自然疯狂掠夺、壮美宁静的原始森林与嘈杂喧嚣魄现代都市、“野人”的淳厚质朴与现代人的利欲熏心等方面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凸现出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严重失衡的残酷现实,表现出重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共生共荣的生态理想。  相似文献   

4.
生态美学是伴随着人类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一系列严重的现实问题而出现的新型学科。它的出现与人们当前的生存状况及生态观念密切相关。本文拟探讨美国儿童小说《草原上的小木屋》的生态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陈鹏 《现代语文》2008,(3):79-80
[教材依据] 鲁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荷塘风起》。 [设计思想]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上,赋予学生主动思考和发言的自由,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美学思想的凝聚点就是“道”,它的有与无、有限与无限的特征进入到美学层面便演化为艺术空白,便能召唤人的无限遐思,给人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核心的全球性问题,引起了世界性的普遍关注。生态美学主张超越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回归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的状态,主张在万物一体化的生态平衡状态中保护生态的整体和谐美。  相似文献   

8.
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应中国政府之邀来中国拍摄的纪录片——《中国》,不料该片在中国受到了猛烈的批判。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因素之外,从学术而言,主要就是安东尼奥尼没有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对纪录片《中国》进行接受美学的解读,分析中西观众在期待视界上的矛盾,这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纪录片《中国》的美学价值,而且对中外影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生态学和美学各自研究对象的交叉部分,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0.
爱情美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包括几个方面,其中,首要的是青年男女的客貌美。是人的外在特征的美感;爱情还是相互体贴的结晶,爱情是双方情感的交流,青年男女要有共同的志向和高雅的情趣。  相似文献   

11.
《荷塘风起》情景交融、描摹生动、画面唯美,有古典诗词的雅韵之风、灵动之气。因此,我拟以赏析中国古典诗词时运用的比兴方法来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荷塘风起》是台湾当代作家颜元叔先生的散文,入选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这篇文章也经常作为与《荷塘月色》进行对比阅读的名篇,本文尝试对《荷塘风起》的意义进行多维解读. 一、对自然美的倾心与热爱,对都市生活的排斥和疏离 "繁华在左、自然在右"是当代都市人追求的最佳生存状态,然而在都市化进程中最常见的却是:"繁华"如兽,无情又嚣张地侵蚀着自然.《荷塘风起》为我们展现出两个不同的空间,一是自然的、理想化的艺术空间——荷塘,一是人工的、现实化的人类生存空间——荷塘外繁华躁动的都市.荷塘是一方美丽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所在,为作者所倾心和热爱,塘外的都市充斥着喧嚣与浮躁,为作者所排斥和厌恶.  相似文献   

13.
袁梅 《文教资料》2006,(1):70-71
本文试图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对《独坐敬亭山》进行新的解读,发掘诗中的宝贵的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独坐敬亭山》所构建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表现了“万物齐一”、与自然平等对话的生态观念,传达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功利性,达到人生的“诗意的栖居”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4.
15.
基督教作为西方文明和精神基础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曾经深深影响了西方人对大自然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取向。基督教中的上帝恩威并施,确立了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带有原罪的人类,必须诚服并执行上帝所说的每句话、每件事情。然而,为了取得人类的诚服,基督教在强调了上帝对人的偏爱的同时,却显出了对大自然的随意和漠视.而且还是大自然成了被逐出伊甸园的人类要经历的艰难困苦的象征。而作为基督教教义的《圣经》记载了这一切,并从几千年前就开始影响西方人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16.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为文学史上的名篇,人们在欣赏其奇思妙语,推崇其文学价值的时候,却忽视其诸多可疑之处.本文从"挺剑而起"之疑说起,再结合其它几处疑点进行分析后认为:<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并非唐雎言行之实录,而是后人之伪托;对<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应有正确的认识和客观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张群芳 《安康学院学报》2004,16(6):44-47,55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指出人们由于物质欲望的膨胀而忽视了精神生活的提高,导致人类崇高精神的衰微.并且因此而使人们的行为缺乏理性的约束和审慎的思考,从而加剧了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书中还强调自然的独立价值,反对把自然的价值仅归结为经济和实用的价值,强调自然的审美意义和精神意义.认为自然万物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人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只有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才能拥有完整无缺的生命内涵.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早期诗乐结合的乐歌,《风》诗在《诗经》中形式特征最为明显。虽然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可是受经学阐释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并没有很好的展开。20世纪20-30年代从歌谣角度对《风》诗形式所进行的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后来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术研究更多关注《风》诗的思想内容,对艺术形式的研究重视不够。1980年代以后,不少论者从音乐角度与语言学角度研究《诗经》,取得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成果。由于重视诗乐关系与文本分析,《风》诗的艺术形式研究在一些具体的方面有所深入。回顾古今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风》诗艺术形式研究的状况,往往和那个时期人们对《风》诗性质及对诗乐关系的认识有密切关系。这说明,要推进和深化《风》诗艺术形式的研究,还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9.
以生态美学的角度来重新解读那些优秀的文学文本,不仅可以以多维的视角丰富文学文本的内涵,更能够为当今的生态美学的审美提供更为丰富的审美经验。本文就是尝试着以生态美学范畴中的"家园意识"这一视角来重新解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揭示了人类想通过征服自然来体现自身伟力必将遭受惩罚的生态思想。试从生态批评角度以《老人与海》为例分析人类生态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其中包括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思想因素等。只有当人们明确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