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实施课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去数学化”倾向及“数学味”缺失的现象。可喜的是,问题正在被校正,“数学课要有数学昧”正在重新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使“数学昧”重返数学课堂,让数学课真正富有“数学味”,首要的是要从“认识”与“实践”这两个层面上找到“数学味”缘何会淡的原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既保持现有课堂的教学特色.同时又凸现出数学课必要的“数学味”。  相似文献   

2.
自从实施课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去数学化“倾向及“数学味“缺失的现象.可喜的是,问题正在被校正,“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正在重新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使“数学味“重返数学课堂,让数学课真正富有“数学味“,首要的是要从“认识“与“实践“这两个层面上找到“数学味“缘何会淡的原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既保持现有课堂的教学特色,同时又凸现出数学课必要的“数学味“.……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去数学化”的倾向及“数学味”缺失的现象。可喜的是,问题正在被矫正“,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正在重新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显然,这是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与实践回归数学本位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重新成为共识,是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与实践回归数学本位的重要标志.然而,让数学课真正“富有数学味”,首要的是要从“认识”与“实践”这两个层面上找到“数学味”缘何会淡的原因.目标膨胀、过度包装、误读新课标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数学教师自身“数学专业知识”的浅薄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常听说某节数学课很精彩,某节数 学课很有“味”。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一节数 学课上得精彩,上得有“味”呢?我细细地琢 磨了一下,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从事 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探究数学问 题,在数学活动中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 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活动中去感受数学独特 的文化魅力。也就是说,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体现出三“味”——探究味、应用味和文化味。  相似文献   

6.
说起低年级的数学课,让人想到简单的加加减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数学课还得热热闹闹,形式多样地进行教学,以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但数学课还应该有其独有的特色,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数学味”呢?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断地推行,高效课堂的模式日益更新。数学课堂渐渐成了学生的舞台,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以活动为中心等理念深入教师的心。可是反思、审视我们的课堂,一味地夸大生活和活动的作用,反而会让数学课堂的"数学味"缺失。我们不能让"生活味"取代了数学味,也不要让"活动味"掩盖了"数学味"。如何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还原数学味呢?一、提升教师的数学素养特级教师蔡宏圣提出:一个没有数学知识储备的教师,上出的数学课肯定没有数学味。在课堂上,教师无疑是主导者,在建构课堂时以本身的数学知识为基础。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理性的学科,若教师没有把握数学的本质和知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课堂教学时过度夸大"生活味"和"活动味",数学课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内涵与儿童趣味之间寻求和谐。一方面,要敞亮数学课堂的“数学味”,关注教学的数学化过程;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与生活世界,教学要注重儿童化的改造。数学课堂所追求的“数学味”必须具备“儿童”特质,要能激发儿童的探索天性,促使其积极地感悟数学,形成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一、正视目前"生活味"过浓的数学课在新课改的鼓舞下,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正在努力营造一种"数学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数学"的新型课堂。可是,一些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数学情境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形式,数学课堂是如此的“热闹”。但是,当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当数学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当数学课因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数学课堂的“数学味”哪去了?那么如何让“数学味”重返数学课堂呢?下面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用“热闹”二字来形容当前的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是不为过的。当“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当“形式”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当数学课因为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的时候,一种反思的声音发人深省:如今的数学课,数学的“味儿”淡了,形式化的东西多了。何谓数学课的“味儿”?如何在保持现有课堂特色的同时增加数学课的数学味儿?下面,不妨借用饮食烹调中的概念来作一比喻。一、数学课的五“味”之首——思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的五味之首,当然非“思考”莫属。一节缺少思考量的数学课,一节问…  相似文献   

12.
有“数学味”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对数学教学要有“数学味”的认识日趋一致,然而“数学味”的内涵尚未有明晰的界定.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把握和调整教学行为,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关注“生活味”的同时凸显“数学味”呢?首先,有“数学味”的数学课,必须凸显数学知识与技能训练.凸显“双基”即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我国课堂教学的优良传统.然而,课改以来,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设置不明,导致实施过程中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或被冲淡,或被虚化,或遭失落,数学课堂教学“像雾像雨又像风”,失去了“数学味”.在落实“双基”目…  相似文献   

13.
徐友新 《辽宁教育》2005,(11):38-39
用“热闹”二字来形容当前的某些数学课堂教学是不为过的。当“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当“形式”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当数学课因为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的时候,一种反思的声音发人深省:如今的某些数学课,数学的“味儿”淡了,形式化的东西多了。何谓数学课的“味儿”?如何在保持现有课堂特色的同时增加数学课的数学味儿?不妨借用饮食烹调中的概念来作一比喻。一、数学课的五“味”之首——思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的五味之首,当然非“思考”莫属。一节缺少思考量的数学课,一节问题…  相似文献   

14.
如今,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已深入教师心中,数学课堂上呈现出一片红火的“生活化”景象。但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些景象背后的一些不良因素:如“生活味”浓得有时甚至超过了“数学味”:将数学作为单纯的生活叠加,致使数学教学走入了极端“生活化”的误区:把生活化作为数学课的单一追求,甚至是唯一追求:安排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肤浅地认为是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面对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任由学生凭借其生活经验。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而忽略了要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只关注其现实性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15.
刘莹 《辽宁教育》2015,(7):15-16
数学课堂教学不应该贪多求全,要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不必要的、闲散的东西,把多维深刻的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得轻松。一堂好的数学课,其实也就是一堂“高效”的课堂教学。一、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目标明确了,教学才有方向。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倡导“简单明了”,凸显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清晰地领悟到“在学什么,又是怎么学的”,保证数学课堂特有的教育功能的发挥。这样的课堂,才有“数学味”可言才能体现数学本色。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一课。  相似文献   

16.
用“热闹”二字来形容当前的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是不为过的。当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当形式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当数学课因为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的时候,一种反思的声音发人深省:如今的数学课,“数学味”淡了,形式化的东西多了,数学课上的“数学味”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数学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如下现象:教学过于注重形式创新,淡化数学本质;过于追求课堂热闹,忽视教学绩效,致使课堂呈现出“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干净净,大脑一片白茫茫”的“繁荣”景象.这显然是不符合课改精神,也有违数学教育规律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以为,根本的对策在于增加数学课的“数学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奠宙先生认为,“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数学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将数学文化渗透数学课堂教学中,会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笔者以为,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数学课堂要充满文化味,必须要挖掘文化的内涵,使之润泽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9.
记得第一次上《可能性》这课,有个孩子天真地说了一句“:老师!我觉得今天的课不像数学课!”令我哭笑不得,但更让我深思:数学课要“生活味”,更要“数学味”《。可能性》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加领域“概率与统计”中的内容。课前,我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对区分“可  相似文献   

20.
用“热闹”二字来形容当前的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是不为过的。当“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形式”的热闹已掩盖了数学本质的时候;当数学课因为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的时候,另一种声音更发人深省:如今的数学课,数学的“味儿”淡了,形式化的东西多了。如何既能活跃数学课堂,又能保持原汁原味的数学味儿?的确值得我们广泛关注。一、一贯始终的思考“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的五味之首,当然非“思考”莫属。一节缺少思考量、缺乏挑战性的数学课,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也算不得是一节好课。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