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如何把看来与普通市民没有直接关系的重大新闻题材,写成与千家万户密切相关的、具有贴近性的热点新闻报道?我认为须把握两点:一是“硬”题材从“软”处着手报道;二是大题材从“小”处切入采写。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我有机会连续参与了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等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参加了《中国飞天路》和《神舟交响曲》两个特别节目的采写、制作。由于载人航天飞行事件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听众  相似文献   

3.
叶艳芳 《新闻世界》2010,(10):31-33
如何提高深度报道的采写质量?对一些非事件性的题材而言,民族志方法是值得借鉴的。本文以《冰点》特稿为例,阐释了在深度报道采写中实践民族志方法的要点。  相似文献   

4.
去年,我们三人采写了录音通讯《飘扬吧,五星红旗》,报道了全国人大代表、如皋工艺丝毯总厂副厂长李玉坤,写信给全国人大,“建议尽快制订张挂国旗的具体办法”,很快被全国人大常委会采纳, 引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诞生。这篇录音通讯在南通市、江苏省和全国广播优秀稿件评比中均获一等奖。下面谈谈我们的采写体会。一、选择了富有个性特点的重大独家题材。《飘扬吧,五星红旗》一  相似文献   

5.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是王石、房树民采写,原载1960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通讯。当年2月2日,山西平陆丰南公路施工现场61名民工集体中毒,这就是著名的"平陆事件"。  相似文献   

6.
在追求信息及时播报的今天,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报纸要吸引和赢得受众,重要的一点就是运用新闻特写这一表现形式,把重大新闻事件的详细情况告诉读者。本文作者从如何刻画新闻事件现场感、截取横断面、凸现人情味等几个方面,对新闻特写的采写方法进行了探讨,值得我们在新闻采写实践中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2007年度陕西新闻奖评选中,我们采写的通讯《温总理来到咱农家》一文,因题材重大,主题集中,现场真实,细节感人而一举荣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8.
王冰 《青年记者》2004,(8):36-36
采写累得汗流浃背,出手后翘首期盼,不想到头来,稿件见报后或是被删得七零八落,或是原本为长通讯,最终删减成了短消息,再或如石沉大海,过些日子被压“死”了——眼下的这一情形让一些记暗自叫冤。其实,这可归结于部分记对《大众日报》改版后的不适应。  相似文献   

9.
860多字的人物消息《潜心创作精品迭出陈特明连续四届获“五个一”工程奖 全省惟一 全国罕见》一文,在2007年9月21日《鹰潭日报》上刊发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荣获了第十五届江西新闻奖一等奖和第十届江西报刊新闻奖一等奖,并选送第二届江西优秀新闻奖参评。这篇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题材是怎样发掘出来的呢?回顾、总结这篇人物消息的采写经过,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  相似文献   

10.
在2005年度山东新闻奖评选中,山东《烟台日报》刊登我采写的《逃离“采石场”》通讯喜获通讯类一等奖。这篇通讯缘何能够博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我的体会是这篇报道是舆论监督稿件中曝光事件、关注问题解决较为成功的一例。  相似文献   

11.
陈剑文  周芳 《新闻前哨》2002,(12):14-15
2001年8月26日,《湖北日报》推出了一组报道:围绕襄樊监狱服刑人员王树祥一步步成为辞书纠错行家的事例,刊发了消息《一份生动的维护人权记录》、通讯《新生的脚步》和法学专家访谈《“王树祥案例”是维护人权的例证》。这一组独家的、特别视角的报道一经刊出,在读者中产生强大反响,法学专业人士、监狱服刑人员、管教干部纷纷发表看法,省监狱局局长也约见记者。为此,记者又围绕这一案例采写了4篇《“王树祥案例”纵横谈》,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组合式报道。《湖北日报》评报专家撰文评价这组报道时称,它无异于中国一部真实…  相似文献   

12.
《长江日报》去年4月下旬刊发的人物通讯《为世界通信业划“跑道”》,去年11月5日获颁第13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获奖等级并不算高,但作为采写,我们还是感到自己的报道获得了专业人员的认可,并受到新闻采写方法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批从人物内心角度报道的新闻作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孟晓云采写的通讯《大户心态篇》,刘蔚采写的通讯《汉城决战的最后40秒》、吕晓琦采写的通讯《我们穷得只剩下钱了》等等,这些作品都获得过全国好新闻奖,比报纸、刊物更为多见的是电  相似文献   

14.
3月下旬,《解放军报》在三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与特约通讯员覃照平等合写的通讯———《一个战士心中的“先进性”》一稿。从采写这篇新闻至今,已有三个多月时间了。回味这次对新闻事件的采访和新闻稿件的写作过程,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感受,那就是记者在采写新时期战士的新闻时,不要拘泥于传统的认识问题方法,必须把视角“抬高一度”。多少年来,新闻记者“眼睛向下”,以扎实的作风、朴实的文风,反映了一批又一批基层士兵的形象。回望我们新闻记者笔下的基层士兵,多是纯洁善良,忠诚老实,其形象表现多是灰头土脸,满口方言,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摄影实践和研究中,常常涉及重大新闻与突发性新闻、视觉冲击力等问题。但为什么我们要重视重大新闻和突发性新闻事件,视觉冲击力应如何理解,却未见有较为确切的说法。本文试图就此两个问题作一点探讨。一、重大新闻与突发性新闻摄影的价值所谓重大新闻事件是指对人类社会、国计民生有着重大影响的、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突然发生的新闻事件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历来是人们视线关注的重点,也是新闻摄影的重要报道题材。这是因为:(一)重大新闻与突发性新闻事件紧贴历史本质和社会发展主流,蕴含的信息量高,新闻价值大。新…  相似文献   

16.
重大新闻事件报道、重大主题报道是地方媒体的"富矿".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讲好城市故事是新时代的要求.本文以《连云港日报》重大新闻事件报道、重大主题报道为研究对象,剖析地方媒体如何借助新闻人物讲好新时代城市故事的典型案例,展现在中国故事传播中的地方媒体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7.
新闻的力量来自哪里?--以"两会"报道的创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力量源泉一 :人 ,有血有肉的人新闻的力量和冲击力在于其个人化。只有个人化的新闻 ,才能够在报道的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受众注意力 ,激起受众的极大兴趣。所谓新闻的个人化 ,就是通过人们的个人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 ,或解释新出台的法规政策等。优秀的记者在报道重大新闻时 ,总是从某个个人的视角出发 ,以小见大、贴近读者 ,从而顺其自然地引出对重大新闻的报道。在报道中 ,无论这种新闻是长篇特稿、通讯、专栏、会议新闻 ,还是领导人会见的消息 ,都至少需要一张有血有肉的人的面孔。可是 ,长期以来 ,中国的…  相似文献   

18.
面对一个新闻事件如何进行有效地采写,在新闻界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于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新闻题材的把握和采写,新闻名家们却都有着大体一致的看法,那就是进行周密的策划而后寻求一个最佳的(甚至是独家的)切入角度,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做独具个性的深入报道和解读,从而使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从不同角度闪射出不同的绚丽色彩,为读者全面深刻理解这一事件留下历史性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新闻娱乐化大潮的冲击,重大新闻越来越被边缘化。重大新闻的边缘化对整个国家、民族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什么是重大新闻?重大新闻是指新闻传媒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的事件或信息,对人类社会、国家、民族等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或信息的报道。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重大新闻的边缘化作一初步的探讨。一、从新闻的题材选择看,迎合受众口味的娱乐新闻遮蔽了对重大新闻的报道,重大新闻被边缘化目前的新闻传媒,总是把公众的注意力从那些重要的新闻中引开,而将那些无关紧要、琐碎的名人…  相似文献   

20.
《盐阜大众报》记者杨树立撰写的《好稿采写例话》一书,近日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好稿采写例话》收录了作者的省以上好新闻获奖作品,以及在省级以上新闻业务刊物发表的论文、采写心得共76篇。全书以专题研究方式,针对新闻采写中不同题材、不同视角、不同形式的处理,深入 浅出地进行现身说法,如“把新闻写成花边消息”、“一个题材多种处理”,“把现场新闻写深刻”、“多视角审视社会问题”、“采写人物通讯的得失”、“用投稿者眼光编辑”、“记者经历的故事”等等。《例话》中收录的作品大多是作者从采访一线捕捉的“活鱼”,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