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拟行路难》十八首在艺术风貌和思想内容上兼有贵族性格和民间色彩的双重特性。《拟行路难》中既存在广泛化用典籍的现象,同时又不影响它的通俗、质朴的风格;既存在结构安排上独运的匠心和内蕴,同时也注重对音律的调节;在思想内容上经历了一个由贵族到平民,从狭隘视角到广阔视野的过渡。结合作者浮沉坎坷的一生,人生经历正是影响《拟行路难》由贵族性向民间性过渡的重要条件,也表明《拟行路难》拥有多重的形态。  相似文献   

2.
宋初《太平广记》自成书以来,传播范围由朝廷贵族逐渐向广大士人阶级流传。在此期间,后人刊刻的各版本《太平广记》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与原版《太平广记》存在诸多差异。对北宋以后各朝代的史料考证发现,《太平广记》的传播始于朝廷贵族,逐步流传到士人阶层,以致后人众多刊刻版本内容彼此存在差异,难成善本。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生命意识 ,认为其生命意识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生命迁逝感与对死亡的恐惧感。接着从三方面探讨了这种生命意识的形成 ,即鲍照所处时代社会的特殊性 ,鲍照个人的社会地位的特殊性以及《行路难》乐府旧题的内容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4.
汉乐府诗多有本事,通常入乐歌诵、付诸表演,歌辞散直率真,是大众娱乐文化的重要部分.魏晋以后,民间乐府衰歇,文人拟作取代市井歌谣占据主导地位.在文人的继承与改造下,乐府诗逐渐脱离古辞的原生意义,转为抒写个人体验与贵族旨趣.例如,在魏晋以来多有拟作的《塘上行》及其衍生系列作品中,八首作品各自代表不同阶段的创作思想与文体风貌,颇能反映文人拟乐府转型的一些特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主题内容不断延展,与本事的关联度降低,呈现出从辞咏本题、咏古寄言到拟赋古题、离题再造的变化;第二,创作系统发生转换,先是从曹氏“三祖”的旧曲入新辞切换至曹植的辞不入乐,完成从音乐到文学的过渡,再是大量接受五言徒诗的写作手法,造成两者形态上的趋同,最终使乐府诗性质由入乐歌辞转为文人徒诗;第三,文化格调明显提升,包括作者而身份愈发高贵、体物而意象愈发富丽、竞艺而文辞愈发雕琢,反映出这一时期文人群体的诗美趋向,即风格上由俗到雅,功能上由切合大众娱乐到装点贵族趣味.  相似文献   

5.
在鲍照的乐府诗中,《拟行路难十八首》历来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它作于何年?主旨何在?对于这些,学术界至今有不同看法,迄无定论。故本文不揣翦陋,特提出加以探讨。 (一)《拟行路难》作年考辩。 关于鲍照的《拟行路难中十八首》的作年,目前学术界一般有两种看法,一是“少作”,一是“非一时所作”,近又有元嘉二十一年之说。 最先提出“少作”说的是陈祥明,他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说:“《拟行路难》诸篇,应是明远少作。”其后又有陈沆,他在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一生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传统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他总是以传统思想为基点和标准来衡量和吸取外来思想以为己所用.同时,对于传统思想的吸取,朱自清也经历了一个由全盘接受到深刻反思,最终实现一次次扬弃的艰难发展过程.在不断扬弃旧思想、吸取新思想的基础上,朱自清实现了由狷介之士向民主战士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行路难》是深受唐代文人喜爱的乐府古题之一。唐代的《行路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以往论者对唐代《行路难》的探讨,仅限于唐代《行路难》对鲍作的继承等问题。本文就《行路难》的由来和演变、唐代《行路难》的入乐情况两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8.
韩非师从荀卿考论——兼及荀、韩思想之"异"与"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非师从荀卿的经历是其生平事迹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根据《史记》之《老子韩非列传》和《李斯列传》,以及《荀子》《韩非子》等材料,对韩非早年求学荀卿的经历作了考论:时间在前255至前247(荀卿重返楚任兰陵令)年间,地点即在楚之兰陵;其所学内容更多是有关“帝王之术”的内容。荀子的儒家学说对韩非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二者思想在这一点上又体现出了内在的一致性。在目前研究者更多看到荀、韩思想之不同、更多强调二者的对立性时,这种一致性更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9.
从曹禺二十三岁在清华园完成剧作《雷雨》到《北京人》的问世,这个天才剧作家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贡献了挥毫泼墨的大手笔,他的创作是一个思想逐渐深入的过程.本文选取的正是经典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具体采用纵向衔接戏剧作品创作和横向与其他作品做比较的方法阐述曹禺创作思想历程并对其进行研究.文章认为经历了雷雨般的郁热苦闷,日出前的彷徨呐喊,原野上的复仇和自我救赎到北京人深刻的思考与回归,在戏剧创作的过程中曹禺思想深度不断打破底线,由最初的关注生命的郁热期到将目光投射到对人性和理性的探讨;视角也在不断下移,经历了由家庭到社会由社会,到人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鲁迅先生为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写的序言。“自序”既记叙了作者从十九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生活的经历,又表明了他思想演变的过程,还反映了作者的文艺观点;介绍《呐喊》的写作过程、成因等,内容繁富,再加上自身经历,思想发展、《呐喊》成因三者有相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一书,不仅以其宏阔的思想探索、玄远的哲理思考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艺术创作等,而且因其独特的语言特色自立于哲学著述之中、诗文创作之林。《老子》的语言体现先秦时期由诗到文的过渡,在诸子的著作中这是仅此一家的,它既有诗的音韵、节奏和整齐性,又有散文的铺陈、严谨和变化性,也许正是因为这些,人们把《老子》既当作哲学著作来读,又当作诗集来欣赏。”本文拟从《老子》的篇势、句式、音韵、手法等方面分析它的语言特色,在肯定其哲学意蕴的同时寻求其文学特征。一、语势苏武《文说》中曾说明他的文章“如万斛泉涌…  相似文献   

12.
阮籍《猕猴赋》从内容上看,是以讽刺"礼法之士"为主旨的,而且也有自况自嘲之义。这种讽刺他人与自况自嘲,与《首阳山赋》《咏怀诗》等一系列作品,反映着阮籍在"以道统儒"思想转型中的痛苦和煎熬。思想转型的痛苦,既有时代风云突变的原因,也与阮籍的身份和性格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猕猴赋》也是猴类赋中的杰作;处于魏晋之际,其创作方式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  相似文献   

13.
孙子、克劳塞维茨和毛泽东都有着丰富的军事情报思想,三者既在情报的价值与保密的重要性上有共识,又在情报的关注重点、内容范围、获取手段和情报观上有各自不同的论述。同时,由于受时代背景、个人世界观和成长经历的影响,三者的军事情报思想都存在局限性,客观分析其局限性并剖析产生局限的影响因素,对正确认识传统军事情报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历史教育的优质资源。秉持大教育观,深入探讨《史记》对唐代家庭历史教育、学校历史教育和社会历史教育的重要影响。《史记》影响历史教育,约始自西汉昭帝时期(公元前86年至前74年),至今已超过两千年。《史记》既影响历史教育的内容,又影响历史教育的思想和方法;既影响青少年,又影响儿童和成人的历史教育;既影响学校历史教育,又影响家庭历史教育和社会历史教育;既影响处于社会中层的学子士人,又影响处于高位的贵族世胄和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的历史教育。深入研究《史记》与历史教育的关系:一是拓宽"史记学"研究的领域,更清楚地认识《史记》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二是深化中国历史教育史的研究,从前人开发和利用《史记》这一优质历史教育教学资源的经验中获得启发,从而提高当代历史教师开发历史教育教学资源的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既有反满的内容又有反帝的深意,经历了从反满兴汉、反对满洲贵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到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口号的过程。孙中山思想演变的原因.有认识上的原因,又是一种策略考虑,同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也是孙中山反帝口号最终提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其内容有深刻之处,也有功利的地方;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要正确地理解和继承《讲话》的思想,就必须全面地认识分析其内容与影响。  相似文献   

17.
袁茹 《学语文》2006,(5):17-18
《行路难》(其一)是体现李白思想特征的重要诗篇。前人对《行路难》的评论意见颇为统一,但仍有分歧,焦点集中在对该诗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解。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对《行路难》中所体现的李白思想特征进行重新确定。首先我们来看不同名家学者的评说。  相似文献   

18.
论王尔德童话的悲观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尔德的童话集《快乐王子》中表现出对世界和人生的悲观态度既跟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同时也受到王尔德自身经历以及西方传统悲剧思想的影响。这种悲观色彩具有因悲而美的唯美主义特质,在对黑暗现实拷问的同时,也显露出作者意图超越现实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9.
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对于数学学科,内容上需要经历从算术到代数、从常量到变量的变化;思维上需要经历从直观形象到抽象的变化;表达上需要经历从“合理解释”到应用学科系统理论进行演绎推理的变化.这些变化无论是从学科角度还是从认知角度都是大跨度的,因此做好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的衔接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本人在“俯身”过渡、基本思想过渡、双基过渡、推理过渡等方面的具体作法.  相似文献   

20.
井上靖的《异域人》尽管在内容上显得丰富多彩,但其情节却基本上是依据《班梁列传》中记载的史实展开的。作品通过班超事迹的叙述表现出孤独与虚无的思想内涵。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孤独与虚无,既与他本人特殊的经历有关,又是日本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