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隆中对》使刘备绝处逢生,找到了自己发展势力的道路,也奠定了诸葛亮的政治家的地位。历来对《隆中对》的分析较少注意诸葛亮为刘备指出的北上攻曹的战略。由于刘备没有按照诸葛亮的规划攻曹,结果造成蜀汉局促于蜀地,从而丧失了北上发展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诸葛亮的远见和卓识。  相似文献   

2.
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公元207年,势单力弱的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就为他提出了预见三分鼎立而后统一全国的《隆中对》。以后十余年间,诸葛亮以其才智,协助刘备联吴抗曹,跨有荆益,建立蜀汉,并认真治理。从222年刘备夷陵战败,白帝讬孤,刘禅继位起,直到234年,诸葛亮“鞠躬尽瘁”,病死五丈  相似文献   

3.
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公元207年,势单力弱的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就为他提出了预见三分鼎立而后统一全国的《隆中对》。以后十余年间,诸葛亮以其才智,协助刘备联吴抗曹,跨有荆益,建立蜀汉,并认真治理。从222年刘备夷陵战败,白帝讬孤,刘禅继位起,直到234年,诸葛亮“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对于诸葛亮的治蜀业绩,《三国志》作者陈寿评论说: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阅读》2007,(11):30-32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年轻时身居隆中以待时机经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建立蜀国。后又继续辅佐刘禅治蜀,南征北伐,七擒盂获,五出祁山,最终病死五丈原。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为后世楷模。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是刘备的主要谋士,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山后,帮助刘备开辟荆、益之地,联吴抗曹,最终把三国鼎立的局面变成了现实。诸葛亮是“三国鼎立”理论的提出者和实践者,在这一历史时期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诸葛亮“草庐”,谘以“当世之事”,诸葛亮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提出占有荆、益,建立霸业的方针,预见了鼎足三分的发展趋势,是为著名的《隆中对》。此事不仅对于蜀汉政权的建立,甚而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然而诸葛“草庐”究竟在什么地方?却至今仍然是一桩历史疑案。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孔明,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在三国时期,魏国、吴国势力都大于蜀国,而蜀却能与魏、吴二国抗衡,功劳不在刘备,却在孔明。今日,研究传统文化,怎能不研究孔明呢? 刘备屯兵新野,徐庶(字元直)见刘备,建议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共谋天下大计,这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从三顾茅庐到“出师未捷身先死”已成为中国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8.
一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有一个与鲁肃相对立之观点,那就是鲁肃认为“汉室不可复兴”,而诸葛亮则为“汉室可兴”。后来的历史证明,鲁肃的预见是正确的,诸葛亮则反之。鲁肃的“汉室不可复兴”是要孙权鼎立江东,自立为王,成为一方割据之主;而诸葛亮的“汉室可兴”是要刘备统一天下,作为汉室的中兴皇帝。在这个汉室可兴与不可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用人思想述评石军红,周传义诸葛亮是名垂千古的大政治家,他在辅助刘备建立和巩固蜀汉政权创下了不朽功业,他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思想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特别是他在施政治国过程中形成的用人思想,对后人更有着广泛的影响,时至今日,议者颇多,或褒...  相似文献   

10.
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蜀国,并力求完成统一中原大任而鞠躬尽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而严于律己,注重家教的事情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1.
衬托作为艺术表现或艺术构思的一种手段,常用来表现人物之间、情景之间、事理之间的种种映衬关系,在运用上有正衬、反衬之分。衬托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大致有以下三种。一、用其他人物形象来衬托主要人物形象。这又有两种方法:一是正面烘托,衬托事物与被衬托事物属于同一类型;二是反面衬托,以哀衬乐,或以是衬非等。《三国演义》中,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来共商国是,先有徐庶、司马徽的介绍,后又遇着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均、黄承彦等人,这些人个个品貌非常,气度不凡,刘备几乎把他们当作了诸葛亮。诸葛亮人未出场,而其才、…  相似文献   

12.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一直是众多后来者称羡的对象.如鱼得水,这既是刘备本人对他们之间的关系的形容,也得到了后世大多论者的赞同.其实,他们之间的关系远没有表面上的融洽.刘备限于个人的才识经历,始终不能真正理解诸葛亮的伟大抱负以及为此制定的战略方针,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只能说是:相交而并不相知,倚重却不乏猜疑.  相似文献   

13.
在《三国演义》的形象系列中,曹操可算是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其他如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等等。都带有或轻或重的类型化倾向,性格特点较为单一,唯独曹操是一个真正的复合型人物,他的性格是一个多侧面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他既是一个英雄。又是一个奸雄·既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政治家,一切重大问题都亲自决断,不象刘备和孙权,重大问题多委之于诸葛亮和周瑜;又是一个残忍、自私、狡诈、胆怯,甚至行为卑琐的人。同时,以《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众多军事领袖中,他又最善于抓住机遇,处在最有力的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是一位贤相的典型,也是军事智慧、政治智慧的化身。高瞻远瞩、指挥若定、严以律己、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刘备集团实际上的灵魂。他的决策关系着蜀汉的生死存亡。他的举手投足,顾盼谈笑,都使读者为之屏息凝神。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地执行既定的方针,呕心沥血地指挥着每一次战斗。可是,在小说中,诸葛亮的形象常常为刘备所累。原因何在呢?原因在于,小说为了冲淡刘备的“枭雄”色彩,常常让孔明来作恶人,而让刘备来作好人。结果往往是刘备实际上做了“枭雄”该做的事,而孔明却充当了“教唆犯”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是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原先隐居隆中,躬耕于南阳。刘备亲往隆中,三顾草庐,向他询问平定天下之大计。诸葛亮隆中对策,议论风发,纵谈天下大势,并为刘备提出一套完整的战略策略思想。诸葛亮未出草庐,就显示出他的政治远见和杰出的军事才能。因此,他深受刘备的器重,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忠诚谨慎,不辞劳苦,征战疆场,积极帮助刘备创立蜀汉帝业,跟曹丕、孙权形成三国鼎峙的局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他受遗命辅佐后主刘禅。在诸葛亮执政期间,他实行联吴抗魏、安抚戎、羌的政策;他制定汉律,科教严明,赏罚必信;他治军,特别注重训练有严格纪律的军队。他的为人,重视身教,能严于律已,虚心纳谏,不谋求个人私产。由于上述原因,他将蜀国治理得有条有理,出现了“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大好局面。诸葛亮不愧是个具有洽国治军杰出本领、具有  相似文献   

16.
刘备、孙权、曹操、诸葛亮四人某日乘飞机出游。突然,飞机出了故障,而机上只有三个降落伞,于是诸葛亮提议:“我问问题大家答,答对者得一个降落伞。”提议全体通过。诸葛亮首先问刘备:“天上有几个太阳?”刘备答:“一个。”于是刘备分得一个降落伞。诸葛亮又  相似文献   

17.
公元207年,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统一天下的《隆中对》,刘备得此奇策极为欣慰。他深有感慨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随即邀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诸葛亮也因为找到了真正的人主而欣然允诺。  相似文献   

18.
"三顾茅庐"相关问题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备、诸葛亮君臣关系的建立经历了相互选择的发展过程:刘备看重诸葛亮背后潜在的荆州地区广大士人力量,从而他的访请也就具有表率作用以体现其赤诚待人的个性;诸葛亮重视刘备所拥有的相对实力并借之实现个人抱负,却需通过刘备的多次访请来考察其知遇和信任。最终,意图上的差异在“三顾茅庐”事件中得到了统一并实现了双赢。  相似文献   

19.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当时有一位名叫刘备的首领,想统一天下。他渴望得到有见识、有才干的人的辅助,所以到处询问探访。有人向他推荐了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 刘备两次前去拜访诸葛亮,但都没能见到他。 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说:“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要是不来见您,我就用一根麻绳把他捆来!”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不懂得人才的宝贵,这次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利,兄弟三人便一起上路。 在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的时候,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  相似文献   

20.
相传,刘备率领关羽和张飞到隆中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三顾茅庐方得相见。相见时,孔明提出一个条件,要刘、关、张与他对哑对,如果对得上,他才答应出山。 刘备和关羽知道诸葛亮有雄才大略,怕对不上,正犹豫之间,猛张飞却上前大胆应对。只见诸葛亮用手指天,猛张飞就用手指地;诸葛亮伸出一个指头,张飞却伸出三个指头;诸葛亮又拍三下掌,张飞一见就连拍九下掌;诸葛亮又用手在胸腹前画了一个圆圈,张飞却笑着指了指自己的袖筒。哑对到此结束,诸葛亮与张飞相视大笑,弄得刘备和关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十分满意这次哑对,欣然同意出山相助。 后来,刘备和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