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涉江》(见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是爱国诗人屈原在流放途中抒发自己悲愤心情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正确理解诗中的几个联绵词,有助于我们认识屈原的为人及这篇作品的思想意义。诗中有这样几句: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云之崔嵬。”“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相似文献   

2.
《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原教材将这两句诗注释为:“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帽子。铗,剑柄,这里指剑。陆离,长剑摆动的样子。冠,戴。切云,帽子名。崔嵬,高耸的样子。”现教材在原注释的基础上修改了“陆离”词,注释为“长的样子”。 如果单从表面上看,对这两句作上述翻译和注释,似乎也算过得去了。但用训诂学来严格审议,就会发现,现在使用的教材中整个注释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第一句诗的译文大致只相当于原文的“带长铗”,没译出“陆离”和“兮”两词;②第二句诗的译文未涉及帽子名  相似文献   

3.
一、联绵词的特点联绵词也叫“联绵字”,又叫作“连绵字”,是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虽然有两个音节,但词只具有一个词素,所以联绵词属于双音节的单纯词,不能分开来解释,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联绵词是单纯词,不能分开逐字释义。所谓联绵词,就是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联绵词是双音节语素,每个音节都不能单独表示与整体意义相关的意义,它的意义体现在两个单音节字的结合中。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绝不能分开来释义。所有联绵词,无一例外。有的联绵词拆开后,虽然其中一个字或两个字都能单独…  相似文献   

4.
论文对《诗经》双声联绵词和叠韵联绵词进行穷尽性考察。考察发现:“双音节单字有义”的联绵词占《诗经》双声联绵词的45%,而此类情况在《诗经》叠韵联绵词中仅占15.3%。其中,“双音节单字有义”的双声联绵词88.9%为“后字有义”;而此类的叠韵联绵词均为“前字有义”。从语法意义角度考察,《诗经》中所有名词性双声联绵词无植物、山水的名称,和名词性叠韵联绵词形成对立。叠韵联绵词都具有很强的描摹性。  相似文献   

5.
“望洋兴叹”这个成语,有些人解释为“望着海洋发生感叹”。这是不懂得“望洋”是个联绵词。联绵词作为一个整体,是不能把它拆开来讲的,只有从整体上去理解它的意义。《庄子·秋水》中的“望洋”,司马崔注:“(?)洋,犹望羊,仰视貌。”可见,把“望洋”当作“望着海洋”讲是望文生义的。要避免这种把联绵词拆开来,望文生义的情况,必须正确辨别联绵词。所谓“联绵词”是指两个音节联缀成义的双音节的单纯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只代表两个音节,单看哪个音节都毫无意义。如“蜘蛛”,把“蜘”和“蛛”折开来单看哪一个字都毫无意义。根据联绵词的定义,我们可从两个方面去辨别它。第一,从联绵词的语音特点上去辨别。联绵词是语音学造词  相似文献   

6.
联绵词是古汉语所特有的。有的教师把“沙发”、“咖啡”、“坦克”、“马达”等也说成是联绵词,那是不对的,因为这些音译的外来词不属于联绵词的范畴。联绵词属于双音节单纯词,也叫“连绵词”,古人称之为“联绵字”、“连绵字”、“联语”、“连语”。构成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字)之间的关系,有的是双声(声  相似文献   

7.
联绵词例说     
在阅读和翻译古文时,学生很容易把联绵词误解为两个单音的单纯词或双音的合成词,也很容易把双音的合成词误解为联绵词,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联绵词的特点。汉语的词按其构成来说,可以分成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在双音节的单纯词里,联绵词(亦称联绵字)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联绵词是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清代语言学家王念孙说:“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他讲的“连语”就是我们现在语法里讲的联绵词(字)。一般认为是双音节的单纯词,“字无本义,以声  相似文献   

8.
联绵词通常是指由两个音节构成的单纯词,也叫“连绵词”,古人称之为“联绵字”。在古代,记录联绵词的文字一般只用以表音,词义与字义、字形并无多大关系,因此书写形式不固定,是联绵词的一个特点,如“缥缈”,也写作“缥渺、飘渺、漂渺、缥眇、瞟眇”等。但是以“为推广普通话、促汉语规范化服务”为宗旨的《现代汉语词典》只收了“缥缈”。作为小学语文教材,大可不必让孩子们去接受同一个联绵词的不同形体,应该注意规范化。我们要讨论的是下面几个联绵词:1.模胡、模糊。例①: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并结合中学语文教材、谈一谈联绵词中的几种现象。一、同一联绵词的多形同音现象联绵词亦称联绵字,是由两个字结合而成的单纯词。按照音节结构,联绵词可以分为双声、叠韵和非双声叠韵三种。王国维说:“联绵字者,合二字以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说:“大氐双声叠韵之字,其义即有乎声,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则惑矣。”这些话都正确地指出了联绵词是一个整体。它不象合成词那样可以条分缕析:  相似文献   

10.
屈原在他的辞赋中,多次提到他戴着高高的帽子。如《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又《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各家注释只注云:“冠,帽。岌岌,高貌。”和“切云,高冠名,取高摩青云的意思。崔嵬,高貌。”但他为什么喜欢高帽子,则没有论及。  相似文献   

11.
联绵词造词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词本位出发,重新对联绵词进行探源,就会发现联绵词也有其造词理据,特别是原生造词阶段的联绵词.汉字未造之先,当有大量的复音词,包括联绵词.造字之后,可能有些联绵词会隐藏在一个字形里,和单音节词一起成为汉语的基本词汇.到了派生造词阶段,原生造词阶段的联绵词也会派生造出若干个联绵词;或者由原生造词阶段的单音节词通过重复的形式派生出叠音词,再由叠音词派生出联绵词.合成造词阶段虽说主要是合成词造词的方法,但也有不少联绵词的源词是由合成词在历史的演进中蜕变而成的.  相似文献   

12.
联绵词的判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绵词是在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双音节单词素词。由于联绵词由两个音节构成,所以很容易和汉语中大量存在的双音节复合词发生混淆。文章针对这个问题,从联绵词的语音、语义和字形三个要素出发,找出三个方面与双音节复合词的不同特征。根据这些联绵词的区别性特征去判定联绵词,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联绵词的判定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今本《楚辞》卷第十四载《哀时命》一篇,王逸认为:“《哀时命》者,严夫子之所作也。夫子名忌,……哀屈原受性忠贞,不遭明君而遇暗世,斐然受辞,叹而述之。故曰《哀时命》也。”(《哀时命章句序》) 按:既曰“叹而述之”,则篇中应该叙述屈原遭遇的不幸事迹,加以感叹,但《哀时命》除了“冠崔嵬而切云兮,剑淋漓而纵横”两句,暗用屈原“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和“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九章·涉江》)以外,不见有  相似文献   

14.
根据语音结构,汉语中的联绵词可以分为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等,而《庄子》中存在着大量的联绵词。本文通过对《庄子》中的联绵词的研究,探讨了联绵词的分类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5.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高级中学《语文》第二册第389页练习三,让学生画出所给各句中的联绵词,并说明它们的结构,其中第4小题给的句子是“左手执绫罗”。很显然,编者是想让学生画出句中的“绫罗”一词,并指出它是“双声联绵词”。笔者认为此题设计不太妥当,因为“绫罗”不是联绵词。联绵词首先必须是单纯词,单纯词只有一个语素,是汉语中最小的表义单位,两个字不能拆开理解。即使两个字中的任意一个还有别的意  相似文献   

16.
联绵词的范围至今说法不一。中师教材《文选》和《语基》的观点也不统一,前者包括迭音词,后者则不包括。 关于这个问题,当前主要有四种意见。1、指双音节单纯词。2、指狭义联绵词和送音词。3、指狭义联绵词。4、指双音节单纯词里的双声迭韵词。双音节单纯词与联绵词的范围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有必要先看一下双音节单纯词的类型: 一、狭义联绵词。如:葫芦、邂逅; 二、叠音词。如:凄凄、凉凉; 三、象声词。如:扑通、喀嚓; 四、音译外来词。如:雷达、卢布。 通过分析各类的双音节单纯词的特点,我们认为第三种意见比较准确(需要商榷的只有一点,即讲联绵词的种类时应提及既双声又叠韵的联绵词)。理由如下: 第一种意见范围太大,显得庞杂笼统。因为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音译外来词都各具特点,是可以区别开的。如果说联绵词就是双音节单纯词,那么“联绵词”这个概念似乎就没有存在这个必要了。因为“双音节单纯词”远比“联绵词” 明确,而且  相似文献   

17.
关于联绵词成因,现今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一种认为联绵词产生于原生态口语,并非在单音词基础上产生.而另一种意见认为联绵词产生于单纯词.笔者认为:以上两种意见都有合理之处,但都又失之偏颇和绝对,联绵词既有一部分源于对声音的模拟,但也有一部分是在单音词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部分所谓“联绵词”可以分言、合言、倒言的现象为依据,论证古汉语中的一些后人称为“联绵词”者,实际是合成词;这种合成词的两词素往往是同义或同源的;而它们一旦结合成词,固定下来,便具有了词无定形、音随义转的特征。由此推想,汉语的原始形态本是单音节的,并无多音节词,只是合成构词法出现较早,一些今人所谓“联绵词”而实为合成词者,其形成缘由已无法考证清楚了。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联绵词是复音节单纯词,内部构造具有不可分析性,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但由于汉字形、音、义的特殊关系,我们仍能根据联绵词的字音和字形探求其意义信息。通过分析大量词条,我们发现:联绵词大多“义存于声”或“义寄于形”,因而表现出“因声知义”或“因形显义”的理据性。“因声知义”的联绵词通过两个音节的声音组合表意,“因形显义”的联绵词通过两个汉字共同的形符类聚表意。  相似文献   

20.
联绵词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以《诗经》材料为例,阐述古代联绵词的类型、成因、特征及发展趋势,指出重言是联绵词的最早形式,联绵词是口语化的原始实录。借助“义寄于纽”的规律,可以系统而准确地训释联绵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