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览     
1~3岁你说什么我都“不”逆反、任性有原因宝宝在这一时期的“任性”,实际上是一种“逆反”心理,是独立个性品质发展的一种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育现象。2岁以前,宝宝的自我意识没有发展,总是受外界刺激的直接控制,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乖宝宝”,成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很少出现反抗情绪。2岁左右,宝宝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渴望独立自主地完成以前依赖别人替他做的事情,因而经常拒绝成人的直接帮助,“我自己来”是这个时期的宝宝最常说的一句话。如果家长对宝宝的约束过多,很可能产生两种不良结果:或使宝宝失去独立活动的积极性,养成…  相似文献   

2.
“逆反”心理是学生遭受挫折,感受到强烈不满时表现出的一种反抗态度。而“逆反”行为与现象在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以致历史教学经常陷入被动和尴尬的境地。近十年的历史教学告诉我: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逆反”现象的出现不完全在于学生个人和社会因素,而主要在于教师自身。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对事物厌烦或遭到挫折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满情绪和态度。学生的“逆反”现象在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以致使历史教学有时陷入被动和尴尬的境地。笔者在近十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逆反”现象的出现主要不在于学生个人和社会因素,而是在于教师自身。一、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1.扭曲的“学生观”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认识、评价的综合性看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或听不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教师怎么看都顺眼,认为只…  相似文献   

4.
一、辅导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心理上已经一定程度地表现出了逆反,他们有较强的个性,似乎逆反于家长之“命”是一种“出众”,自然也就成了一部分学生的“追求”。下面案例中所提及的学生学习处于中等水平,在五年级时表现出贪玩、喜欢掩饰、说谎等特点。在  相似文献   

5.
董翠萍 《班主任》2013,(11):45-46
一、承认“逆反心理”存在的合理性刚接一个新班,却得知这班学生很逆反,没少给学校找麻烦。我想,逆反是学生希望得到社会承认的一种自我表达方式,这个阶段的孩子渴望受到尊重和认可,所以,承认逆反存在的合理性是必要的。于是,第一次和学生见面,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孩子们,听说我们班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这很好,我喜欢。”  相似文献   

6.
贾成 《宁夏教育》2005,(12):31-31
我在多年的班务工作中遇到不少学生的“逆反”行为,主要包括当面顶撞教师、背后谩骂教师,严重者甚至与教师动手。这些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逆反”行为时,应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逆反心理剖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娟 《教育艺术》2005,(10):52-53
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逆反是一道必须翻越的坎.逆反是指对权威性的思想、行为准则的否定.逆反并不是坏事,正是因为有了逆反,才有了创新,才有了科学的发展,才有了社会的进步.中学生思想变化最激烈,思维方式最活跃,逆反现象也最普遍.逆反的负面影响也会使正常的教育程序受阻,甚至将一些青少年引向歧途,付出惨痛的代价.如何引导中学生平稳渡过逆反期?如何避免因逆反造成师生冲突、亲子冲突从而带来无法挽回的遗憾?如何帮助青少年变“逆反”为“逆向思维”,进而上升到“创新思维”?这是每一个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逆反思维逆反思维,是一种从相反的视角来看待和认识事物,从反面来进行构思的思维方法。因此,它是思维上的一种“越轨行为”,是思维求异的一种方式。不过,它不是一般的越轨和求异,而是特殊的越轨和求异。思维上一般的越轨求异,不恪守众口一词的思维定势,不沿着单一的常规思维线路前进,总是于同中求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有这样一种学生,犟倔脑,软硬不吃,一股牛劲。明明犯有过失,你若心教育,他若罔闻:你斥责惩罚,他横眉冷对,甚至摆出一幅唱对台戏架势,弄得你气没一处出,往往发出“恨铁不成钢”的感叹。如何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做好“逆反”心理学生的转化工作,这是小学教育实践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翁巧玲 《文教资料》2005,(32):23-24
本文对高校学生“校园逆反现象”进行了梳理,重点对“校园逆反现象”及其相关理论,“校园逆反现象”的表现形式、类型、原因进行了介绍和评述,以期对现实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一点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刚过完两周岁生日的乐乐,好像变了一个人。以前是个乖宝宝,现在变得犟头犟脑,经常和妈妈“对着干”。无论妈妈让他干什么,他都大声地说:“不!”妈妈不让他干的事,他却偏偏要干。妈妈拿他没办法,只能抱怨:“这孩子太任性!”逆反、任性有原因宝宝在这一时期的“任性”,实际上是一种“逆反”心理,是独立个性品质发展的一种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育现象。两岁以前,宝宝的自我意识没有发展,总是受外界刺激的直接控制,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乖宝宝”,成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很少出现反抗情绪。2岁左右,宝宝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渴望独立自主地…  相似文献   

12.
对高校学生“校园逆反现象”进行了梳理,重点对“校园逆反现象”及其相关理论,“校园逆反现象”的表现形式、类型、原因进行了介绍和评述,以期对现实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逆反思维逆反思维,是一种从相反的视角来看待和认识事物,从反面来进行构思的思维方法。因此,它是思维上的一种“越轨行为”,是思维求异的一种方式。不过,它不是一般的越轨和求异,而是特殊的越轨和求异。思维上一般的越轨求异,不恪守众口一词的思维定势,不沿着单一的常规思维线路前进,总是于同中求异,寻找新的角度,新的层次,把认识导向新的  相似文献   

14.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我们认为,用辩证的观点,对课堂提问作逆反处理,应该说是一种比较聪明而新颖的方法,恰当地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即以中学语文教学为视角,对“辩证与逆反”的提问艺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我们认为,用辩证的观点,对课堂提问作逆反处理,应该说是一种比较聪明而新颖的方法,恰当地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即以中学语文教学为视角,对“辩证与逆反”的提问艺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邵道生说:“逆反心理,与一般的“反思”不同。……它是冲动、盲目、执拗、幼稚的表现。逆反的实质是表现个性、突出自我,过分强调自我、显示自我。当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到某些方面享有的自由被剥夺时,自身激发出的一种抗拒心理,就是逆反心理。心理学界将之称为“心理上的抗拒”。逆反,就字面意义来说,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你叫向东,我偏向西;你说“是”我偏说“非”。这种心理是一种自发的反向力量,是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然而,逆反心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逆反心理表现了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增强。尤其是青少年…  相似文献   

17.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一门教育艺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笔者认为,用辩证的观点,对课堂提问作逆反处理.应该说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方法.恰当地运用,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即以中学语文教学为视角。对“辩证与逆反”的提问艺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学生“心理贫困”现象主要表现有:1.厌学恶学;2.逆反;3.不良的人际交往;4.网络成瘾;5.感恩意识缺失。造成中学生“心理贫困”的主要因素有:1.家庭不良环境;2.学校教育工作失误;3.社会不良环境;4.个体不良心理素质。解决中学生“心理贫困,,现象的对策有:1.改变家长观念,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着力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3.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培育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逆反心理的心理结构及其类型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对抗态度,是一种反常态教育要求的心理倾向。逆反心理有正向逆反和负向逆反之分。所谓正向逆反是指对教育和个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逆反心理,反之即为负向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小学生的逆反行为及其危害,不仅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那么,我们怎样看待学生的逆反行为,学生逆反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又是什么呢?逆反现象的产生,不仅是一个行为问题,还是一个生理和心理问题,它的客观性远远大于其主观性。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学生的品德问题或思想意识问题,而应该从更多的方面看待它。其一,从家庭环境看,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无形中家长对子女过度宠爱,使学生某种程度上具有既以自我为中心,又内心孤独的不良特性,导致一些心理问题。诸如适应不良症、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