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泊桑的名篇《守财奴》历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课文,其中写到葛朗台意外发现梳妆匣时,有这么一句:“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关于此句,“教参”特意作了补充注释:“用金子来形容葛朗台的眼睛,既是写实,又有寓意。因为西方人的眼睛多半是黄色的,所以用金子来修饰;又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所以说他的眼睛也变成了黄澄澄的颜色。”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反觉有画蛇添足之嫌,弄巧成拙之憾。窃以为,“金子”乃“瞪”之所及,而非眼睛之色。首先,正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那镶金的梳妆匣才会像磁石一样死死吸住他…  相似文献   

2.
莫泊桑的名篇《守财奴》历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课文,其中写到葛朗台意外发现梳妆匣时,有这么一句:“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关于此句,“教参”特意作了补充注释:“用金子来形容葛朗台的眼睛,既是写实,又有寓意。因为西方人的眼睛多半是黄色的,所以用金子来修饰;又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所以说他的眼睛也变成了黄澄澄的颜色。”  相似文献   

3.
一、“真金”和“两斤重” 葛朗台把女儿爱情的信物——镶金的梳妆匣抢到手后,一看匣上的装饰物,马上欣喜若狂地喊道,“噢,是真金!”并连声叫嚷:“这么多金子!有两斤重!”葛朗台怎么知道这是“真金”?又怎么知道有“两斤重”?按常规,鉴别金子的真假要靠化验,衡量金子的轻重要用秤称,而葛朗台在这一瞬间却只靠他的两只眼,便立刻看出是“真金”,且有“两斤重”,足见其眼力不凡。  相似文献   

4.
一、理性认识与直觉反应的对比文章开头葛朗台边检视庄园里的葡萄藤,边打定主意,决意向欧也妮屈服,巴结她,诱哄她,以便到死都能“抓着几百万家财的大权”,因为妻子一死他便要放手一部分财产给女儿。他决定与女儿“讲和”,是他理性思考的结果。但当他回到家,轻手蹑脚上楼后,看到妻子、女儿正捧着查理寄存的精美梳妆匣在把玩、咂摸,便把原先的“理性认识”抛到了九霄云外。源于对金子的痴情与执著,葛朗台露出了“本来面目”。他的直觉反应是“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而当“欧也妮扑过去想抢回”时,葛朗台又“…  相似文献   

5.
康岳东 《语文知识》2001,(11):30-31
众多名著中,大师们对人物称谓这一细节往往是精心设计,决不以“小堆的乱石”,有损于“大山的壮观”(秦牧)。如在巴尔扎克的巨著《欧也妮·葛朗台》“抢夺梳妆匣”一节中,作者除了直呼葛朗台其名外,还运用了“老头儿”(或老家伙)、“箍桶匠”这两种称谓。“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  相似文献   

6.
中师文选第六册《守财奴》一文中有这么一句:“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这个句子的表达不很妥贴,特此商榷。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守财奴》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这句话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所以课本未加注释;而在与课本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书(人教社版)中却煞有介事地出现了一条“补充注释”.这条补充注释是这样的:“〔丈夫瞪着金子的眼睛〕用金子来形容葛朗台的眼睛,既是写实,又是寓意.因为西方人的眼睛多半是黄色的,所以用金子来修饰;又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所以说他的眼睛也变成了  相似文献   

8.
在《守财奴》一文中,作者除了直接称葛朗台为“葛朗台”外,还将其称作“老头儿”“箍桶匠”“守财奴”“老家伙”“老箍桶匠”等。作者如此多次变换人物称谓,绝不是无意为之,而是隐含着特定意义的。一、葛朗台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著狂。“怎么样?”葛·朗··台冷笑着,静静地说。葛·朗·台·把刀子对着梳妆匣,望着女儿,迟疑不决。葛朗台,是对人物的一般性的称谓,但小说中的情境是亲生父亲面对着在绝望中挣扎的、被逼拼命的自己唯一的女儿。这个父亲没有一丝的亲情,在女儿生死关头,先“把刀子对着梳妆匣”——依然准备撬…  相似文献   

9.
在《守财奴》这篇节选自《欧也妮·葛朗台》的小说中,作家巴尔扎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贪婪、吝啬、凶狠、虚伪、狡诈的守财奴形象——葛朗台。“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著狂”,为了获得金子,他可以进行任何肮脏的交易。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件交易”。本文写了他人生最后的四笔交易。第一笔交易:用一百金路易换取妻子的原谅和女儿的信任。当葛朗台知道妻子死后,女儿将继承部分财产时,他感到“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于是,他决意巴结、诱哄女儿,使她放弃继承权。然而“看到金子,占有金子”的执著与狂热,使老葛朗台在上楼看到金梳妆…  相似文献   

10.
<正>在记叙文写作中,对主要人物的言行、神态等方面进行描写是检验考生写作能力的主要评价标准。那么,如何强化对主要人物的描写?我从侧面描写的角度给同学们介绍几点技巧。一、侧面描写的空间更广阔,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清代学者刘熙载在所著《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一论述形象地指出了侧面描写的重要意义及具体操作方法—将主要人物虚化的精神品质落实到周围人物和事物的具体反应。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这是世界名作《守财奴》中的精彩描写。作家巴尔扎克在刻画“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时,先采用正面描写,即“瞪着金子的眼光”来突出他对金子特有的敏感和强烈的占有欲。之后有一个侧面描写,即葛朗台太太的“叫”。这一“叫”其实非同寻常。葛朗台太太对丈夫的贪婪成性是十分清楚的,如果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不是特别骇人,她是不可能如此惊呼“上帝呀,救救我们!”这一侧面描写使读者能想象出葛朗台的眼睛里燃烧着多么疯狂的贪欲之火。  相似文献   

11.
感受形象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二.从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独特而鲜明的个性.例如,《守财奴》描写葛朗台想撬梳妆匣的金板与欧也妮展开争夺时手一摆一推的动作,读者会从这一连串的下意识行为中,感受到葛朗台占有金子的疯狂;《祝  相似文献   

12.
能够荣登“世界文学四大吝啬鬼”排行榜,便可见葛朗台的能耐了。他一生执著的是“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一生奉行的是“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如何将这么一个执著狂、野心家、吝啬鬼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呢?我决定选取“旁人眼中的葛朗台”这一视角来解读《守财奴》。  相似文献   

13.
丁一景同学问:《守财奴》的末句“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是守财奴的宗教”该怎么理解? 要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巴尔扎克的宗教思想。读过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的人都知道,《外省的爱情》一章就写到,葛朗台虽然是个基督徒,但他不相信基督教的什么教义,对祷告不感兴趣,连基督教义的核心“对来世的信仰”也置之不顾。凡是守财奴都只相信“金钱控制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风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了金子,葛朗台自私、贪婪、狡诈、不惜一切代价。他不相信死会降到他的头  相似文献   

14.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他那卷帙浩繁的小说总集《人间喜剧》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高峰,其中的《欧也妮·葛朗台》是“最出色的画幅之一”。节选人高三册的《守财奴》中,作者点染了葛朗台这个艺术形象。“看到金子,占有金子,  相似文献   

15.
在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梳妆匣通常作为女子爱情的寄托和幸福的期望,而《欧也妮.葛朗台》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梳妆匣就同样引发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却凸显了中西方文化中对情感与利益的不同态度以及选择,本文基于作品中梳妆匣蕴藏的深刻内涵,并对于造成这种文化传统差异的缘由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以探索其根源。  相似文献   

16.
课文摘要(故事节选自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主要描写了葛朗台老头,一个发“国难财”的暴发户,因为自己的贪婪、吝啬、拜金,断送了女儿欧也妮一生的幸福。) 那时葛朗台刚刚跨入第七十六个年头。两年以来,他更加吝啬了,正如一个人一切年深月久的痴情与癖好一样。根据观察的结果,凡是吝啬鬼,野心家,所有执着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总特别贯注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他专制的程度也随着吝啬而俱增;如果妻子死了,要把财产放手一部分,哪怕是极小极小的一部分,只要他管不着,他就觉得逆情悖理。怎么!要对女儿报告财产的数目,把动产不动产一古脑儿登记起来拍卖?……“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他在庄园里检视着葡萄藤,高声对自己说。  相似文献   

17.
一、目的:1、认识葛朗台老头贪婪、冷酷、虚伪的性格和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2、理解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3、理解小说中情节对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二、精讲:1、归纳概括主要情节:①梳妆匣的风波②葛朗台太太之死③财产继承权④老葛朗台之死2、重点分析“梳妆匣的风波”与“财产继承权”两节,并从这两节分析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个性化语言与细节描  相似文献   

18.
巴尔扎克“着魔”有一天,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正在伏案疾书,撰写他的名著《欧也妮葛朗台》,此刻有位朋友来访,见巴尔扎克全心投入的样子,不便打搅,就静静地坐在一旁。突然,巴尔扎克走到他的面前,一把揪住他的衣领,大声痛斥道:“你,你,使这不幸的少女自杀了!”这位朋友被弄得不知所措。原来,巴尔扎克正全神贯注地赶写书中的欧也妮自杀的一节,并误把那来访的朋友当作是查理了。罗丹忘客有一天,法国的雕塑大师罗丹邀请他的好友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维格来  相似文献   

19.
从巴尔扎克的创作思想看《欧也妮·葛朗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欧也妮·葛朗台》作了新的研究 :欧也妮是比葛朗台更为重要的中心人物 ,小说通过欧也妮与葛朗台这一正一反的形象 ,描绘了善恶兼而有之的社会的真实图画。巴尔扎克既惩恶也彰善 ,欧也妮就是他树立的道德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魏亮 《英语广场》2016,(12):10-11
与巴尔扎克的许多小说一样,《欧也妮·葛朗台》也是描写金钱造成的悲剧。小说中心故事,欧也妮的爱情悲剧,发生在1819年至1829年的法国内地小城索漠。巴尔扎克在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葛朗台老头、查理、欧也妮,描写了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人性因金钱而起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