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主社会主义并非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指导思想:从理论上看,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是一种"伪社会主义",其"民主"实质是资本主义改良主义;从实践中看,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取向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理论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改革目标与社会主义的改革主张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2.
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是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在理论上作出解释的问题。毛泽东的经济改革思想,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提出的理论根据、基本矛盾的性质、基本矛盾的特点,以及基本矛盾的解决方法等方面,对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是我国20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3.
建国初期,我国借鉴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苏联模式的弊端明显地暴露出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体制和模式急需改革和调整。八大前后,毛泽东对此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为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革做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准备,并在经济、政治、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新思想、新方针,这对当时社会主义的改革的积极探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了我国的经济形态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同时指出,指令性计划也必须运用价值规律。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一大突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也为发展生产资料市场指明了方向。几年来,根据这一理论,在明确作为劳动产品的生产资料是真正的商品的前提下,我国逐步发展了生产资料市场,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它与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在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市场,逐步完善市场体系”的要求还很不适应。这集中表现为还没有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国内统一市场。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有着自身长期形成的运作机制,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性,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而且对于深化改革,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深远的实践意义。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如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是高校贯彻落实十四大精神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对此,谈谈本人粗浅的认识。 一、高校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今后我国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90年代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深  相似文献   

6.
将中苏改革之异同加以比较分析,对我们探讨苏联剧变的真正原因,吸取教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是十分必要的。中苏在1985年以后的改革中,遵循着不同的指导思想,进行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变革,改革的结果截然相反。现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在政治领域改革方面,中国的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条件下进行。因而保证了我国政治生活的连续性、稳定性,也就保证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政治体制人手,放弃和取消共产党领导,实行政治多元化,鼓吹民主社会主义,结果从地下呼唤…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改革的哲学基础,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是我国社会改革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关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思想的主体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相对薄弱.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无论就理论还是实践看,均未突破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总体评价,只有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模式"才形成.毛泽东思想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进入全面建设时期 ,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过程中 ,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 ,初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 ,使全国出现社会主义改革初兴的局面。但随后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这场以改变苏联模式为基础的改革在实践中最终偏离正确轨道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出现重大曲折。本文从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历史背景出发 ,阐明其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基本观点、主要内容 ,分析其偏轨的原因 ,以期对社会主义改革思想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而且引起人们思想的深刻变化。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分清主流与支流、正确与错误 ,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必然会引起人们观念更新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依赖于物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有了人脑并不等于就有了意识。因为 ,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 ,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这才有…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形态或模式最概括的描述,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当然,也是物资流通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根据对这一理论的理解,谈下面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分析《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与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起,全面展示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人教版在教材的处理上与其他版本略有不同,不仅谈经济改革,也谈政治改革。了解苏联的成就与挫折,对我国当今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的实质,在于执行了一条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路线。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是导致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而是苏联剧变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苏联剧变最重要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七五”期间实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在迎接这次全面改革来到之前,认真研究一下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些重要经验和教训,是有意义的。一、做好理论准备,为改革提供完整明确的理论指导和依据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准备,决定着改革的方向和改革后形成的经济模式的类型,同时也决定着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和实践中具体解决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面临的头等课题,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深刻地总结了国际和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终于在社会主义理论史上第一次明确揭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14年的实践表明,我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的全面改革,使社会主义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党的十四大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作了比较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物资流通体制是在学习苏联的物资管理中建立起来的。当时,除其他条件外,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因而其主要方式是计划调拔和计划分配。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条件的变化,和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对社会主义制度下作为劳动产品的生产资料具有商品属性,逐步有了认识。从一九五六年苏共二十大后,苏联和东欧各国都逐渐确认了作为劳动产品的生产资料是商品,并据此对物资流通体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7.
经济改革的趋势和任务王壮元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199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谈话,三月政治局全体会议,特别是党的十四大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历经十四年改革实践,我国经济改革目标越来越明确:从改革前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1984年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第一次飞跃;又经过八年的探索,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实践的发展使理论的认识实现了第二次飞跃。这次飞跃是具有革命性的质的重大突破,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远影响,将会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现出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十分丰富,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相比,理论上更彻底,实践的路子更清晰,两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所谓继承、是指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种提法有基本的共同点: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其他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平等竞争;必须遵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即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所谓发展,是指这两种改革目标的概述有着重要的差别,那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的文化思想是其在俄国革命和领导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接受和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理论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斯大林文化思想在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其文化思想中的弊端也给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应该看到,斯大林的文化思想无论其正确还是错误,都是一个有益的探索。研究斯大林的文化思想,是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的需要,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的需要,是探索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通往现代化的文化发展道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改革是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革命的根本对象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制度,革命的直接对象是我国依据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体制,革命的大旗是邓小平正式树起的,并在邓小平的麾下发展成燎原之势,但革命的星星之火——整个体制改革的唯物史观依据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体制改革的理论源头,都是毛泽东撒下的。  相似文献   

20.
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理论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党的十五大在所有制理论上的突破必然推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