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用分析法或综合法解复合应用题时,教师经常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要解决这一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知道了这两个相关的条件,就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学生能够正确地回答上述问题,复合应用题就能化“复合”为“简单”,化“难解”为“易解”。反之,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地回答上述问题,那末解答复合应用题就会发生困难。正确回答上述问题的能力在什么时候进行培养呢?根据老师们的经验,这种能力如果放到解答复合  相似文献   

2.
前苏联数学家雅诺夫斯卡娅在回答“解题意味着什么?”时说:“解题就是意味着把所要解的问题转化为已解过的问题.”这位数学家的精辟见解也就是化归法的基本思想.化归思想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基本形式有。  相似文献   

3.
张奠宙、赵小平教授在《数学教学》2 0 0 0年第 6期上发表的“编后漫笔”中指出“数学要讲推理 ,更要讲道理” .笔者认为 ,这是对当前中学数学教学时弊之批评 ,亦是对今后数学教学的要求和期望 .事实上 ,当前中学数学教学重推理轻道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本文愿就此作进一步讨论 ,以唤起大家对该问题的重视 .1 中学数学教学中为什么要讲道理 ?如果我们把推理看作“是什么”的话 ,那么我们即可将对“为什么”的回答称作所谓道理 .任何事物都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数学也是一样 ,其形式就是推理 ,其内容就是该形式后的思想 ,这些思想就是我们要…  相似文献   

4.
爆笑超市     
《小学生时代》2010,(10):50-51
自寻烦恼 上语文课时,老师叫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安东,请你解释一下‘自寻烦恼’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安东答道:“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不会回答问题,又要在课堂上举手,这就是‘自寻烦恼’。”  相似文献   

5.
明天     
老师:航航,你脑门上的包是怎么弄的?航航:是蚊子咬的。老师:什么时候咬的?航航:明天。(天津市华夏未来幼教集团供稿)专家揭秘:一般情况下,4~5岁的孩子回答“明天”的答案,可能有三种心智水平的情况。第一种可能是故意的幽默,把应回答的“昨天”或“前天”说成“明天”,含有不想回答此问题的抗逆倾向。这种“调皮”表现出孩子心智水平较高。第二种可能是时间概念发展稍有滞后。从时间概念发展看,中班孩子一般能正确辨别“昨天”、“今天”、“明天”,如果孩子不能正确回答“昨天”的话,那么他对于“昨天”和“明天”这两个概念还不清楚,因此…  相似文献   

6.
议论文写作的过程就是逻辑思维运行的过程,就是运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分析的过程。期间,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没有概念就无法形成命题,也就不能进行判断和推理。因为概念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是什么”解决了,才能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而解决“是什么”这个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界定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7.
人类理性语言是呈“递阶秩序”的结构,所谓最高概念都是假定的,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制定的。如果我们一定要用一种肯定的方式来回答,那就只能是绝对无或者“真空”。而所谓“中介性”概念,我们通常的解释和定义,其实都是近似值。所谓“是”或者“有”其实都是“不全是”或者“不全有”。表语永远无法和主语相符合或者相一致。此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乃是一种“不知之问”,而像“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等问法,其实是“明知故问”。柏拉图的“美是什么”的命题,其答案就是“美本身”,而几千年来,与其说这种提问是一种误导,还不如说是后人对他的误解。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数学概念是反映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上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这就决定了概念的教学,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然而,在当前的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还存在着只是较多地关注概念本身,强行让学生记忆概念的文字表述或公式的现象,甚至认为,概念、定义就是规定,不好问(讲)为什么.显而易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  相似文献   

9.
作文,究竟是“写什么”更重要,还是“怎么写”更重要呢?日常认识里,人们往往根据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回答这个问题。既然内容决定形式,那么,“写什么”的内容自然要比“怎么写”的形式更重要了。一篇作文,如果连“写什么”都不清楚,如何能运思下笔呢?又由于“写什么”源自学生个  相似文献   

10.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整个物理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积多年之教学经验和教训,笔者认为:讲好物理概念的关键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表示什么”,二是“等于什么”。所谓“表示什么”是指物理概念的本质和定义。众所周知,物理概念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具有抽象的特点。从识识论的角度来看,它是抽象思维过程的产物,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当学生首次接触到一个陌生的概念时,总想很快知道它到底表示什么。对此,教师应尽可能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给予科学、准确的回答。所谓“等于什么”是指如何来量度这一物理量,或者这一物理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由于物理现象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同一物理量又可以跟不同物理量之间存在不同的关系,由此造成“等于什么有多种形式。物理概念的教学也是整个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准确理解物理概念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物理教学的成效。对此,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并在讲述一个物理概念时一定要注意讲清“表示什么”和“等于什么”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果将这种教学思路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对大面积提高...  相似文献   

11.
“四人邦”反动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是在深入揭批“四人邦”斗争中必须回答的问题。我认为,“四人邦”的哲学是主观唯心主义,这种主观唯心主义又主要表现为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就是“四人邦”反动哲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学生是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如果回答:“学生就是学生”,或回答“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那么。你就完全停止了有益的思考。“学生是主体”,这是已被大多数教师认可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主体”的内涵又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恐怕有些教师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如果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就会获得一些全新的认识。学生是教育的资源。我们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这固然不错,但只局限于这样一种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  相似文献   

13.
课堂提问是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同的提问形式可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一般有以下四种形式。 1.直叙式提问直叙式提问,就是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口头叙述回答。例如,在“分数”教学中可以提出:“什么叫分数?”“什么叫真分数?”“什么叫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分数加、减运算的法则是什么?”等问题。这种提问形式能检查和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训练学生对定义、法则、公  相似文献   

14.
《地理教育》2014,(1):15-15
浙江省鄞州高级中学赵忠岳教师回答: 一、“崇文”的指导思想:传授观念更重要 地理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有专家说,对于“中学地理教育的任务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不太好回答,因为该问题有些大。但笔者认为,只要明确教育的指导思想,这个问题可以回答:地理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地理教学宜从“重知识传授”向“重思想传播”转变。  相似文献   

15.
“孩子,你最喜欢吃什么?” 如果提这个问题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回答,他们会兴高采烈地围过来,争先恐后地纷纷回答:“肯德基.”“薯片.”“麻辣烫、麻辣烫,还是麻辣烫.”“铁板鱿鱼最好吃.”…… 可如果把这个问题提给高中生,他们会怎样回答呢? 前不久,大陆高中生去新加坡留学最后的面试,新加坡测试人员给几个孩子分别提的问题就是:“孩子,说说你最喜欢吃什么?”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用辩证法来教育学生。“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写文章就是回答问题:写记叙文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写议论文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写说明文是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文中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从学术界现存的各种定义分析、实践领域的现象分析、模式论思想的理论观照等三个维度,论述了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质的规定性,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要素、特性、功能,试图回答“人才培养模式是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知识》一文是从毛主席《整顿党的作风》中节选的,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个根本问题上彻底批判王明路线的思想理论基础——唯心论的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重点是批判脱离实际、死守书本的教条主义。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份(一、二自然段)论证学生、尤其是教条主义者的书本知识不完全。这段可分三层。第一层给“什么是知识?”这一设问作一个科学的回答,为下文的论证作准备和铺垫。因为下文所提到的书本知识,就是这里所讲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作为“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是回答问题、解释概念,属于非论证部份。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也许有人会不加思索地说,这有现成的结论:“教育是适应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第1页),当然也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发展的。如果认为这种回答是对的话,那么,“适应这种需要”便可看成既是“发生”的成因,又是‘‘发展”的成因,“发生”和“发展”这两个不同概念在这里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