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堪称楷模的作品与人品。3.利用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等方法,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4.初步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教学过程】在事件与感受中整体感知  相似文献   

2.
黄耀红 《小学语文》2014,(11):48-52
【教学片段】 片段一:文字发现 师:我们读读文章,看一看“叶老帮我修改作文”的这段经历。书上也有当年叶圣陶先生帮我改过的稿纸。现在,我们4个人为一个小组,讨论:细细比较原稿与修改之后的稿子,看看哪些地方修改过了?想想为什么要这样修改?请每组至少举两个例子来说一说改得怎么样?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 :1.从叶圣陶先生与中学生交往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感受叶老一丝不苟、平易真诚的人品 ,培养学生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好习惯 ;2 .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积累精彩词句段 ,领悟作者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体会叶老先生的人品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2 .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 :体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象征意义。教具准备 :CAI一套。 (内含叶老先生照片、重点句以及作者对爬山虎的两处描写 )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一、交流…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史家小学孙莹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给人清新质朴的美感。在教学中.孙莹老师采用对话的方式,在文章的整体把握、内容理解、朗读指导、字词辨析等方面体现了在训练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孙莹  康静涵 《小学语文》2008,(12):29-32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相似文献   

6.
一、回顾旧知,激趣导入师:(出示幻灯片:一片绿绿的爬山虎)同学们,这一墙绿绿的爬山虎让你想起了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生:《爬山虎的脚》。师:谁写的?生:叶圣陶。师:叶老先生和他家小院那一墙的爬山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又有一篇课文将带领我们走近叶老先生,走近他家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26课《那  相似文献   

7.
一、“情”与“形” 作家肖复兴事隔30年后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自己对叶老的真切感受,流入笔端的是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领悟到的做人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笔者曾多次上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节课。在这个过程中,我对教学、课堂、学生,甚至对人生的认识随之加深。我认为这个过程就是教师作研究的过程,是向“教师即研究者”逼近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作家肖复兴回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则回忆录,讲述了叶老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达了“我”对叶老无限的崇敬与怀念。  相似文献   

1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人教版第九册)一,作肖复兴写到叶老修改他的作,是这样描写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每次读到这段话,我的心里总是隐隐的作痛,我们修改学生的习作切不可这样做,  相似文献   

11.
设计理念。学生的阅读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对话活动中,提供必要的语言依托和补充材料,给学生搭建起自主阅读的脚手架,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层解读文本,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获得语言的发展和精神成长的营养。  相似文献   

12.
《爬山虎的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篇课文,入选了诸多版本的教材。之所以编者们都对它青睐有加,我想最大的原因是文章本身散淡的语言、恬静的笔法、恰如其分的描写,足以成为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典范。尤其是其中闪现着的对事物细致观察的习惯,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文章作者叶圣陶先生,  相似文献   

13.
又教肖复兴先生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小学第七册第26课),叶老的人格魅力深深地触动着笔者的心灵,不禁想到美国权威心理学家的报告: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测验分数是全世界各种族中最高的,但如果把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按其种族分析,华人获奖者在各种族平均数之下,而犹太人是平均数的28倍。这不能不令人产生一个疑问:高智商的中国人为什么难获诺贝尔奖呢?有专家分析,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传统教育忽视了从小培养学生个性的教育。可见,推进素质教育时不容忽视人格教育的作用,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人格教育的渗透呢?笔者从文中受到了启发,并联想到其他课堂教学中感悟到的哲理,认为课堂上的人格教育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14.
15.
[教学说明] 第11册第一个重点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本课既要继续进行阅读速度的训练.又要进行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训练。针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的特点,本课教学把描摩词语、理解内容和改写结合起来,意欲收到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情感熏陶之双效。如何减少程式化的训练对学生主体性和个性的压抑,让学生自身的希望、意愿和兴趣等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  相似文献   

16.
一"、情"与"形"作家肖复兴事隔30年后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自己对叶老的真切感受,流入笔端的是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领悟到的做人的内涵。备这节课时,我在想:自己是引领学生一步步地走向文章的情感深处,让学生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一起律动,  相似文献   

17.
陈:董老师您好!我发现很多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都有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的情况,学生面对这一串串的连问、追问、碎问,要么就是越来越没有话说,要么就是必须要老师在前面大段大段地引答,学生只能接老师每句话最后的那一两个需要的词语。我觉得在课堂上出现这种现象是教师的问题设计质量不高造成的,于是努力地思考阅读教学中该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问题进行导学。最近,在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时,我就做了_些探索,结果还是不如人意。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借班试教了新课标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数星星的孩子》一文,上完之后颇有感受。上课伊始,学生们都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盯着我这位新老师看,我们彼此都互不了解,这颇具挑战性,但学生们随后的配合让我倍感欢欣、鼓舞。一开始,我利用课件出示闪烁的星空动画,让学生们看图说话,学生们争先恐  相似文献   

19.
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数学规律需要不断猜想、尝试、验证,如此循环反复,才能得以发现.但在具体探索过程中,往往出现"意外";而对于教师来说,怎样让"意外"转化为收获才是关键.本文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课的教学实录为例,重点浅析其教学过程中的"意外"收获及相应反思.  相似文献   

20.
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这样说:"唉,公开课上过之后,还得再补上一课。"我很纳闷,费尽心思、精心设计的一堂公开课,为什么让我们许多教师不喜欢?怎么样的课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深得学生的喜欢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着的问题。于是,我常常在平行班中进行不断尝试,觉得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很有意义。我执教了好多次《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每一次我都会有一种新鲜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