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三者联系起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反馈与互生性,从而论证同一“文本”的可读性、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存在的必要性及如何正确对等和运用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2.
欧文·白璧德文学批评思想理论内核蕴涵的深入研探,将触及四方面主要内容的论析:一、文学批评应持守古典精神之内在标准;二、文学批评应谨防滑向浪漫情感之病态及人道主义之泛同情;三、现代文学批评尚且缺乏"男性特征";四、白璧德思想学说之现实价值及启示意义。显然,对白璧德颇具内驱张力与不乏新见的文学批评学说展开拓展性、突破性的深层阐发,对当下文学批评前沿性的现实走向将具有别开生面的指引与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学批评形态研究,是运用形态学的观念与方法,对文学批评的系统结构及历史形态进行描述与分析。它的难点在于确立研究的理论基点及系统坐标。从韦勒克、艾布拉姆斯等关于文学批评坐标和系统结构的分析中,可以概括出四个基本的批评学理论范畴,即本体论、文本论、文体论、价值论,它们互相联系并以作品存在为轴心,构成文学批评形态学的元系统坐标。在进行具体的文学批评形态研究时,需要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转换,以“四论”中的某一个为基点和轴心,从而构建适用于研究对象的文学批评形态学研究坐标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出现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全新的文学批评理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它的出现给文学批评界带来了新的生机,成为一朵令人诧异的奇葩。该文重点阐述英美女性主义与法国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及观点的差异性,同时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出现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全新的文学批评理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它的出现给文学批评界带来了新的生机,成为一朵令人诧异的奇葩。该文重点阐述英美女性主义与法国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及观点的差异性,同时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文学批评生态平衡已遭破坏,只有文学批评与大众文化语境之间、文学批评内部各要素之间、文学批评与大众传媒之间建立和谐、健康的生态关系,文学批评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根据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的社会形势与文化语境,提出“非主流文学批评”的概念。在同主流文学批评的对比中,分析非主流文学批评的性质、观念、方法、成就及其特点,同时也分析非主流文学批评内部的构成及其不同批评家之间的个体差异。指出非主流文学批评对于三十年代文学批评格局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雾霾评论"被喻为文学批评圈中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文学批评实践中的雾霾现象在当下的文学批评界已成一定气候,且达到不可小视的程度。如若不及时对其加以有效治理和正确规引,"雾霾评论"必定会让整个文学批评活动面临"烟雾缭绕"和"粉尘漫天"的巨大考验。理论至上、内心迷失和精神匮乏等雾霾笼罩下的文学批评正在背叛自我,远离现实生活,呈现出逐步滑向悲哀与没落之趋势。今天的文学批评已经处在必须反省与审视自己的时刻,文学批评活动需要坚守自己的批评精神、社会良知与责任担当,批评家需要守住底线、记住良知,营造客观公正的文学批评氛围,让文学批评远离雾霾、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9.
“首届全国文学批评期刊与当代文学走向学术研讨会”围绕当下文学批评的尴尬及其各种不良症候,和文学批评期刊自身建设所遭遇的困境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文学批评及批评期刊在文学健康发展上负有重要责任,应在当下语境中强化社会风尚的引领功能,重新认识文学批评的价值,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形成共识,指出困难既是考验更是一种抉择,批评家应和批评期刊紧密合作,实现困境中的突围。  相似文献   

10.
迟子建从八十年代中期登上文坛后,学界对她的研究从未停止。迟子建小说研究的三十年,大体可分为80年代后期及整个90年代的文学批评、新世纪前十年的文学批评以及2010年之后的文学批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反映了文学批评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对"文学批评"的说法经常与"文学批评学"相互混淆或不加区分。随着"文学批评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时代的发展变迁,文学批评的概念已经明晰。当代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了专业批评、媒体批评、网络批评三局鼎立的局面,也出现了跨学科的文学批评等特点。当然,文学批评也出现了诸如"缺席"、"失语"、缺乏传统文化根基等问题。文学批评理想状态应该是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上的开放性的社会历史批评,文学批评在未来的发展是应该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建设已经走过了30年,其发展历程令人瞩目,发人深思。大体来说,这30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代是它的"黄金"时期,文学批评回到自身,从独断式政治批判转向社会性文化批评,再到审美批评;1990年代,文学批评一度在政治和"商品化"潮流及外来理论、批评等因素的冲击下,迷失自我,陷入困惑和低落中,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在之前发展的基础上,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趋于平实、稳健,有走向"交流对话、综合创新"的自觉意识。无疑,对30年文学批评的检索、剖析与反思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及意义,而且能够为建构充满学理、富有特色和创造性的当下文学批评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对"文学批评"的说法经常与"文学批评学"相互混淆或不加区分。随着"文学批评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时代的发展变迁,文学批评的概念已经明晰。当代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了专业批评、媒体批评、网络批评三局鼎立的局面,也出现了跨学科的文学批评等特点。当然,文学批评也出现了诸如"缺席"、"失语"、缺乏传统文化根基等问题。文学批评理想状态应该是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上的开放性的社会历史批评,文学批评在未来的发展是应该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14.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范式与理论关键词研究》是一部展示近四十年来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产生、发展总体概貌的著作,它将理论探索与文本研究相结合,梳理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厘清亚裔美国文学的若干批评范式和基本理论范畴,分析亚裔美国文学理论关键词在不同时期及不同批评范式中的呈现,堪称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简史”。该著作为亚裔美国人和亚裔美国文学正名,深度阐释亚裔美国文学理论关键词和多维度解读亚裔美国文学,一方面呈现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史图,另一方面为研究者提供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理论关键词索引和文本批评范例,在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史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大众传媒时代,文学批评呈现出泛文化、娱乐化、大众化的特点。批评主体的迷失;批评功能的弱化;基于文学文本的感悟的缺乏是文学批评的主要缺失。建立起文学批评内在的价值尺度和伦理尺度、构筑一种大众传媒与文学批评的双向互动的双赢局面是文学批评的未来构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在过去、现在若干维度的非线性游弋中跨界之旅的结果。在“中国形态”这一标识性概念的统摄下,以唯物史观为文学批评指导思想,文学意识形态功能为文学批评的鲜明特征,具体实践为文学批评现实品格,人民大众为文学批评基本指向,建构和生成一系列具有强烈民族特色、未来指向和先锋意识的批评理论、批评标准、子概念与新方法。传统文脉资源及其当代创造性转化为“中国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提供绵延而独特的源头活水,在世界文论格局中,让“中国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用自身话语模式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展开对话交流,以拓展其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学批评主要是以生态伦理、生态哲学等思想观念作为指导,对文学作品进行剖析的现代化文学批评理论,宗旨是探索文化、自然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拟从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基本内涵出发,对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思想文化基础进行深入探讨,全面阐述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阶段,旨在推动生态文学批评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8.
我们将文学批评看作是一个由批评主体、批评对象、传播媒介、接受主体等因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成的生态长链.只有文学批评内部各要素之间、文学批评与大众文化语境之间建立和谐、健康的生态关系,文学批评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老舍的文学批评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文学批评家的老舍,他的文学批评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及西方文学批评的某些特色,从而形成了颇富个性色彩的艺术审美型的文学批评观.抗战后,他的文学批评观逐渐向社会功利性倾斜,但基本上保持了艺术审美和社会功利的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20.
郑振铎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上自先秦,下迄清代,从宏观上把握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全貌,简单勾划了中国文学批评演进发展的历史。其研究与朱东润、郭绍虞、罗根泽、方孝岳等学者的研究互为补充,拓展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