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虹 《辽宁高职学报》2013,(12):95-96,1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教育部门,应当把“立德树人”当作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高职院校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当前教育的关键。要解决这一关键问题,首先要全面深刻理解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其次要始终把“立德树人”的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再次是探索、创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周明 《江苏教育》2023,(7):27-28
<正>“根”是基本,“魂”是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的目标是树人,立德树人,是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各学科教育的共同目标。一、坚持方向性,明晰立德树人的意蕴内涵1.从时代价值看立德树人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这份文件明确了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时间表与路线图。时间已经指向了2023年,在新的形势下,立德树人落实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要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凝练与升华,是发展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根本与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百年演进呈现出于“不变”中求“变”的发展趋向,主要体现为“树什么人”“立什么德”“如何立德树人”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立德树人进程中,始终在“不变”的前提下创新求“变”,其一脉相承之处在于坚持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相结合;层层递进地提倡树立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践行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途径、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保障机制。通过对立德树人中“不变”与求“变”的规律梳理和动因探析,揭示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百年发展经验,为正确把握我国未来教育发展方向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从教育的基本问题、本质、方法、价值的逻辑理路去把握好: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中心环节、"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这三个重要论断。必须准确理解"立德树人"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人的全面发展四个方面的关系,并确实落实好"立德树人"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5.
王学英 《成才之路》2023,(14):49-52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内学术界对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从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重大意义、难点及实践进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总体上,已有的研究奠定了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研究的理论基础,提升了该领域研究水平,并对后续研究有深刻的启示。推动相关研究向纵深发展,还需从以下方面着力:在研究内容上把握不同教育阶段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体系化建构、构建家庭与社会层面的立德树人机制、建立“大思政课”“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在研究方法上注意规范性研究与实证性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当前我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总目标所在,是教育实践层面、教育理论层面、教育政策层面为教育整体事业有序改革与发展发力、发声、发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立德树人”的实现过程有其本身内有的节奏,并且内蕴着丰盈的过程哲学光芒。一是“立德树人”是文明传统精华的思想提炼;二是“立德树人”是破解现实僵化枷锁的精神钥匙;三是“立德树人”是启迪未来之路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7.
深入理解“立德树人”基本任务中的三个关键要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教师角色,是理解课程思政“道”与“术”的基础。其中,思政课程是实施“立德树人”任务的核心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该任务的关键步骤;教师是成功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这三个要素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各有重要性,并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共同完成“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为了推动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在理论上理解这三个关键的关系和大思政课的实质,还需要教师追求育人之“道”,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之“术”。课程思政的“道”与“术”不仅是建立新时代大思政课框架的必经之路,也是对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意识的必然要求。只有掌握了课程思政的“道”与“术”,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教书育人的“道”与“术”;只有“道术相济”才能系统培养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继人才。  相似文献   

8.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追求。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实际上就抓住了教育的本质特征,课程思政本质是一种育人理念,主要是利用专业课、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为载体,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推动思政课程的实效性,有助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是:转变教书育人理念、激活课程隐性思政元素、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优化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孙叔豹与晋国大夫范宣子有过一段关于立德的对话。范宣子问:"古人有言:‘死而不朽’,何谓也?"孙叔豹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说的是世事流转,万物不居,有什么能成为不朽呢?其实,世间很难找到不朽之物,但人有三种行为,即立德、立功、立言所形成的精神却能够世代相传,久而不废,应属不朽。其中立德最为珍贵,当居太上首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不朽"学说。  相似文献   

10.
杨燕 《文教资料》2014,(22):88-89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结晶,它有力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必须秉持“立德树人”育人观,以此培养“德技兼备”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倪中华 《上海教育》2013,(27):76-77
《左传》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  相似文献   

12.
道德沉思录     
<正> 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是谓三不朽。”聪明的祖先精要地概括了人生“不朽”的内容,使我们懂得了获得永恒生命的要义,但是,这里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把修身立德作为第一要义,作为最重要的事情了而把建功立业,著书立说看作其次? 儒家大师荀况认为,“立德”是做人的起码条件,有德无德是人区别于动物草木的唯一标志。他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  相似文献   

13.
中学思政课要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初中阶段的思政课,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凸显立德树人价值,要培养一颗赤子之心,培养一种思维方式,培养一种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与郭吉成老师相识已逾十年。郭老师有一张照片令我印象尤其深刻,高大儒雅的他站在一块照壁之前,照壁上以飘逸遒劲的行书写着一句话:“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显然,这句话化用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的名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众所周知,这“三立”乃是古代读书人孜孜以求的“不朽”境界,窃以为这“三立”在郭老师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习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职院校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从把握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内涵入手,分析“立德树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立德树人”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希望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范陈 《西藏教育》2023,(2):17-20
立德树人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精髓,回应了科教兴国战略背景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从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和实践逻辑分析其思想形成渊源,基于伦理学视角,对立德树人教育思想进行伦理辨析,阐明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伦理内涵。当下,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思想,需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发挥学校在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主阵地作用、重视家庭在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主导性作用以及发挥社会在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主渠道作用,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被摆在首要位置,可见树立高尚的道德对于“树人”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人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正好给出了合理的答案:培养有着健全道德的人。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初步形成阶段,其是非观念较为模糊,缺乏明辨能力,易受周围环境和人物的影响,但又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只有抓好小学的德育工作,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校及德育工作者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效开展“立德树人”,要把德育工作做得小一点、离学生近一点、实一点,让学生知行统一,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品格。  相似文献   

18.
“立德”就是要培养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其核心是培养“公民精神”,包括平等意识、责任意识等;“树人”就是要开展“立人教育”,包括体育立身、规则立形、心理立格、科学立真、人文立善、文化立魂等。这是对教育本原的回归,需要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数学教育工作者将立德树人放在教育活动的首位。教师要想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就应该在备课环节提炼立德树人的关键点,新课引入环节找准立德树人的切入点,新课推进环节渗透立德树人的育人点,课后作业环节抓好立德树人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正>"立德树人"的思想古已有之,且在古代教育思想中占有半壁江山。"立德"出自《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也不朽"。"树人"语出《管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是强国之基,是为人之本,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