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立行 《家长》2014,(7):32-33
正孩子的哭声完全是被家长的大嗓门儿吊上去的。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曾就与谈话者讲述某一事项时的最佳谈话方式为题进行过一次研究,结果表明,和雄辩型、演说型的讲课方式相比,沉稳型的讲课方式能够让学生对讲义达到更深程度的理解,这  相似文献   

2.
又到了上美术课的时间,可五(3)班的美术作业还没有交上来,我心里特别生气。下午第二节上课铃响时,我发现五(3)班又少了几个人,气更不打一处来,真想狠狠地批评他们一顿,让他们也尝尝“暴风雨”的滋味。可我还是忍住了,没发脾气。想想以前这样的做法,学生口服心不服,矛盾还挺严重的。为什么不能和孩子们心平气和地谈一谈呢?于是,我决定和孩子们对话。  相似文献   

3.
小芸今年6岁了,上幼儿园大班。她长着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很是机灵可爱。可是陪伴了小芸两年的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竟然没有一个人听到过小芸说话。小芸可以说话吗?她的老师要么不置可否,要么面带疑惑地说:“或许她是自闭症”。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您也许会惊奇地问:“那是什么呢?”我将毫不迟疑地回答您:“那就是爱!”爱,不是索取.  相似文献   

5.
常常听到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不懂事、太调皮,和别的孩子比起来差远了,其实这并不能全怪孩子,作为家长也得找一下原因,平时你是怎么跟孩子说话的。现代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心中的“小皇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很多时候家长们往往感情代替了理智,说话时不注意说话的内容、方法,不注重与孩子沟通,或者有求必应,一味迁就;或者出言不逊甚至打骂孩子,如果这样,就不能把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完全推给他们。因此,要让你的孩子听话,家长首先应该注意自己的说话,讲究一些说话的方法,切不可将“教子忌语”挂在嘴边。  相似文献   

6.
心澜 《家长》2012,(2):21-22
我邀请同事们带着孩子一起游市内的各大公园,一路上,女儿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同事们都夸女儿"自来熟",像个小大人儿。那一天,我接7岁的女儿放学。在回家的路上,我们遇到了同事小汪。小汪带着她的女儿去买东西,她女儿比我女儿小两岁。虽是初次见面,  相似文献   

7.
张玉香 《山东教育》2005,(13):57-57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在独生子女时代,没有哪位教师不希望学生成才,也没有哪位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在前所未有地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的同时,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恨铁不成钢”的体会:无论怎么唠叨,孩子根本“不理那一套”,你的付出,他并不领情。孩子究竟怎么了?是他们不懂事,还是我们的教育观念出了问题?孔屏在她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书中,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回答了这个问题: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家长和老师,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老师和家长自己。作为一个从事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研究十几年的有心人,孔屏…  相似文献   

8.
孩子不太懂礼貌,经常用命令的口吻与父母甚至与客人说话。每次都注意纠正,但效果并不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用什么方法纠正呢?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节"品德与社会"课,为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这节课由学生主讲.王赛负责播放课件,晗口则煞有介事地站在前面,俨然一个小老师. 他操着东北味的普通话开场了:"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生活中的快乐>这一课.谁来说说你生活中的快乐?"  相似文献   

10.
《父母必读》2014,(3):20-20
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父母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种方式。它提醒父母适时地要做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先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再解决问题。@父母必渎杂志携手@春天亲子特邀@杨谨Jane分享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商去。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时,学生的一个同答让我意外,让我惊喜,更让我惭愧,让我庆幸。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运动的含义,我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幅插图,让学生观察比较两幅图中的物体,想一想什么物体在运动?为什么说它在运动?  相似文献   

12.
徐正文 《科学课》2009,(11):17-17
在教学《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时,学生的一个同答让我意外,让我惊喜,更让我惭愧,让我庆幸。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运动的含义,我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幅插图,让学生观察比较两幅图中的物体,想一想什么物体在运动?为什么说它在运动?  相似文献   

13.
暮雪 《家长》2011,(8):61-62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第二阶段,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  相似文献   

14.
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他会给你一个不一样的答案。在今天,一个一岁半的孩子给我这个二十三岁半的老师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哲学课,使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低段孩子说话具有说话不完整、条理性差、中心不明确、语言跟不上思维的发展等特点。笔者尝试借助教材插图、填加文中的空白、续说的方式、画话结合、课外阅读等方法培养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  相似文献   

16.
长假过后的一天午后,儿子忽然唱起了歌:“时间过得好快呀,时间过得好快呀!”他满睑惆怅:“这些天放假既没有小朋友和我玩,也没有出去旅游,甚至连大街都没去逛,一转眼就这么过完了。唉!”我忍不住笑起来:“宝贝儿,你想得可真多。”  相似文献   

17.
李晓辉 《班主任》2010,(8):44-45
小倩的父亲是第三次来学校了,前两次是因为小倩带手机和考试作弊,这次是因为早恋。我向他陈述了事情的经过,小倩父亲满脸严肃地坐在椅子上问小倩:“你还想上学吗?”“想!”小倩哽咽着说。“想,就这么个上法?”说完使劲给了小倩两嘴巴。我一个箭步跃上前拉住小倩的父亲,并赶紧把小倩领到办公室对面的休息室。  相似文献   

18.
王轶敏 《班主任》2012,(3):62-63
注意到王思琪,完全是因为她的周记。她的文字总是浸染着一缕淡淡的忧伤,让你感受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不应有的忧郁和成熟。“我最怕看妈妈的眼睛,含着愁苦,带着哀戚,却又充满着期盼。那双眼睛总让我感到比鞭子抽在身上还疼痛。”“妈妈对我说:‘要想别人对你好,你应该学着讨好他们,做什么都要勤快。”’……  相似文献   

19.
王根 《河北教育》2011,(7):83-83
假如你没有任何凭借来给一个孩子讲故事,即使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使出了浑身解数。你会发现孩子听得并不专心。这时你会停下来,叫他注意听讲,于是他安静了一会儿,注意力却又被别的事吸引了。终于,你不耐烦了,放弃了那个故事。如果这时你能够钻进孩子的大脑,你就会发现他在努力以少得可怜的经验来理解、想象他听到的语句,  相似文献   

20.
自圆心理又叫“紫格尼克效应”,最初由一位叫紫格尼克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他做了一个实验:给138个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让他们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令其中途停顿。一小时后对这些孩子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多数孩子对中途停顿的作业记忆犹新。紫格尼克得出结论:人们对业已完成的工作较为健忘,因为“完成欲”已经得到满足,而未完成的工作则在脑海里萦绕不已。[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