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初,国共谈判时,毛泽东为新华社连续写了六篇评论(史称:六评战犯求和)。《毛泽东选集》收入了五篇,在《评战犯求和》的题解中说:"这是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揭露国民党利用和平谈判来保存反革命实力的一系列评论的第一篇。其他的评论是:《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和平’》《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个答案》《南京政府向  相似文献   

2.
娱乐评论要注重新闻要素、文学要素和娱乐要素。具备这三要素,娱乐评论的个性化也就不显自明,也就不愁没有读者。一、新闻要素娱评本身就是针对娱乐新闻而发的感慨,但这里所指的新闻要素是特指潜藏在评论文字中的新闻传递。是可以借娱评传达的相关新闻事件、背景等等。如由张曼玉、梁朝伟等人主演的大片《2046》播放之际,关于该片的娱评层出不穷,各持一词。但绝大部分评论是在评演技、论剧情、谈得失、抒感觉,这样的娱评可称之为“看后  相似文献   

3.
"想好了再说",是本人即将出版的新闻评论集的书名。这部由浙江省记协编辑出版的"浙江记者丛书"之一的评论集,收入了本人近20年所写的评论、杂文、随笔120余篇,其中包括20余篇获浙江新闻奖和3篇获中国新闻奖的文章。2005年,应总编辑的要求,本人在宁波日报上开了一个评论专栏《张弓慢评》。"张弓"是我的笔名,"慢评"是有意与一些  相似文献   

4.
1949年初,国共谈判时,毛泽东为新华社连续写了六篇评论。《毛泽东选集》收入了五篇,在《评战犯求和》的题解中说:“这是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揭露国民党利用和平谈判来保存反革命实力的一系列评论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5.
佳季 《新闻实践》2007,(7):10-11
今年1月5日,嘉兴日报社同时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上刊出《探索新形势下媒体新闻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嘉兴日报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评论记者》的启事。2月10日,该报面向全国招聘了5名评论记者;3月5日,该报在头版推出“嘉兴时评”专栏,周一至周五每天一篇;在二版推出评论专版,每周五期。该报率先探索建立评  相似文献   

6.
加强党报新闻评论,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和新闻界的共识。一些县市报评论量少质低仍很突出,其主要表现如下: 表现之一:无话可说。笔者翻阅了5家县市报近期的65期报纸,只发评论、专论、短评8篇,平均每期只有0.13篇。社论一篇没  相似文献   

7.
为了报道北京申办2000年第二十七届奥运会的结果,首都许多报纸、电台、电视台都作了两手准备。得,发这一套稿子;失,发另一套稿子。人民日报也是一样,充分作好两手准备。撰写评论的任务交给了我。得,发一篇社论;失,发一篇评论员文章。总之,得也评论,失也评论。 接受撰写这两篇评论的任务之后,我到北京奥申委采访新闻发言人吴重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他是权威人士,是专家,必须虚心向他请教。我问:“能不能给我透个底,得,或是失,”他不敢下结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谁也说不准。毫无疑问,我热切盼望申  相似文献   

8.
我做记者时对外发新闻稿较多,新华社发了20多篇,《人民日报》6篇(另发20多篇评论),省部级和境外媒体大约300篇,《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和香港《大公报》等许多报刊都用过我的稿件,有的还获了奖。一个地市报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为什么能受到上级媒体和境外媒体的重视呢?  相似文献   

9.
《中国记者》2012年第7期刊发了专题文章"新传播格局下新闻评论的热点引导与应对",对微传播挑战中的传统媒体评论转型及人才培养、新媒体新闻时评的热点引导与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深度探讨。当时本刊即向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在新闻评论岗位工作了30余年的资深评论人米博华约稿。繁忙中他抽空完成了下面这篇访谈。第8期刊发出来,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交流。  相似文献   

10.
“配评”顾名思义,就是为配合当刊的新闻报道发表的新闻评论。这是既有新闻又有评论的组合式报道。在这组合报道中,读者既从新闻中得知了新近发生的事实,又从评论中领会了编辑部明确的指导性意见。这显然比单独一篇新闻或单独一篇评论更有舆论强势,读者也往往受益更多。按“事实是  相似文献   

11.
联体新闻是指就一个主题同时采写的两篇或两篇以上互为补充的新闻,且具有在同一新闻单位同时传播的特性。联体新闻在目前主要有这样四种形式:一事一评、一问一答、一正一反、一主一辅。一事一评。这是一篇新闻与评述这一新闻事实的一篇言论的结合体。在我们采写的不少新闻中,很多内容具有评论价值,重视言论的配套,方可更有效地开发利用新闻素材。目前,一些新闻工作者往往注重对新闻事实的报道,而忽略了对新闻事实的必要评论。这些稿子发出后,由编辑配发短评、编后的毕竟是少数,但因编辑部人手有限,加上其它因素,大部分本应配发评论的也漏配了。采写一  相似文献   

12.
《2011中国网评年选》近日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此书选载了2010年10月到2011年10月间发表于人民网、新华网、东方网等全国各大网站和个人博客中180篇具有广泛影响的网络评论。  相似文献   

13.
前年以来,我在20多家市级以上的新闻单位发表了100余篇评论稿件,有的还获了奖。有明友问我:“你的这些评沦是怎么‘论’得起来的?”我的回答是,评论稿件和其它新闻稿一样,总得先找个“由头”。这样才可能“说原由,讲道理”,写出一篇评论来。那么,评论  相似文献   

14.
写一篇评论文章,总要回答:议论为何而发,有什么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评论文章要阐明意义。充分而生动地阐明所评新闻事实的意义,阐明评论中提出的一项任务,或一件工作、一个主张、一种精神的意义,是使评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得以发挥的一个关键。南京有个艺光丝织厂,是个连续亏损了五年的企业,新厂长王自孚到任仅半年,就带领大家扭亏为盈。二月间,新华日报记者采写了一篇《‘艺光’重光记》,编辑同志颇受感动,写了一篇评论,回答了两个  相似文献   

15.
评论,有人说它是报纸的“旗帜”,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眼睛”,还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灵魂”……“旗帜”也好,“眼睛”也好,“灵魂”也好,总而言之,是说评论在报纸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一些报纸评论较少,在地市报纸上,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不久前,我翻阅了三家地市报,较好的一家日报,一个月里一版发了10篇评论(含各种言论),另一家日报一个月只发了5篇,一家周三刊的地报一个月竟不见一篇。评论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地市报的同志  相似文献   

16.
黄保才 《新闻实践》2008,(12):34-36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今信息化时代,都市类报纸、网络评论大行其道,相形之下,一些城市党报评论显得有些滞后,通常停留在这样一种情形:围绕某个节日或当地重大活动,偶尔发一篇社论,或者根据当地中心工作需要间断性地发一些“本报评论员”文章。这些评论在传递政策意图,指导工作固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篇好的时评应该作到这样三点:一是来自生活,有的放矢。前几年,我在基层采访时,听一些干部议论说,上级部门布置工作时,要求基层都要当作中心工作来抓,结果分散了人力、分散了精力,不能聚精会神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写了一篇时评《切勿乱用“中心”二字》,新华社发了通稿,还配发了一篇评论。好的时评,应该是从生活中来的,有感而发,切忌泛泛空论。二是以评为主,论点鲜明。不少时评篇幅不短,但述多于评,缺乏一针见血的议论,即使有点议论,也无关痛痒,毫无新意。好的时评所以给人印象至深,就是因为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论为主,观点明确,颇有…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部新闻的评论与评论中的新闻文集。作者沈清良身为《绥化日报》总编辑、高级记者,在工作中写了500余篇评报手记,这不但是作者对新闻事业的执着奉献,也是一位报人坚持政治家办报的不懈探索和实践,现在结集出版,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19.
今年第二期《中国记者》的“外国新闻佳作赏析”专栏中刊登了熊昌义同志的文章《“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介绍美国新闻史上的一篇名作》。“赏析”也好,“介绍”也好,属于评论的范畴应该无疑。然而,先读过被评论的佳作,再来读这篇评论,却使人产生一种憋闷之感,不鸣不快。首先冲到舌尖的话是一个问句——这篇新闻名作的新闻究竟是什么?《“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然而读到最后,欲从评论中获知“好新闻”内容的读者恐怕会大失所望:这“好新闻”无非是用了巧妙的文学笔法写出的“旧闻”,真真地“没有什么新闻”了。评者(为下面叙述方便,姑以“评者”和“记者”分别称评论的作者和原  相似文献   

20.
王树凯  安樱 《新闻世界》2010,(6):103-104
本文梳理了杨荫杭在《申报》副刊"常识"栏目中的评论文章,探析杨荫杭的思想观点与其评论的风格。杨荫杭的评论体现了其忧国忧民、奋力疾呼、针砭时弊、评古论今、随写随刊、借法理以评时局以及题材广杂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