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贯彻南通会议精神,我校一位老师上了一堂显示教学全过程的研究课。内容是《一件棉衣》(六年制第六册)。教学时间是两课时。不料课后引起了激烈的争议,老师们形成了两种绝然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一、背景与引言(一)背景几位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碰在一起,总是感慨:这门课太难上了!大多数课10分钟就解决了,剩下的真不知道怎么打发!是呀,又没有作业什么的,内容上好了,还有什么事能做?上完10分钟,内容‘上完’  相似文献   

3.
最近,本校的吴微老师在全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研讨会中上了一节观摩课,执教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二)》,即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研讨的过程中,出现了颇有争议的话题。这节课吴老师的设计是结合学校即将开运动会这一  相似文献   

4.
张齐华老师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展现了"一一列举"的策略这一内容是可以上出浓浓的"数学味"的。张齐华老师的课是一节"准、深、透、高"的数学课。  相似文献   

5.
呼唤人性     
晓新 《山东教育》2001,(1):110-111
《山东教育》中学版2000年第9期刊登了《老师的“BP”机》一文,文章大意是永强老师的妻子(也是教师)病重,为了不耽误课,关键时刻又能照顾妻子,永强老师借了传呼机:在课堂上,永强老师的BP机响起的“嘀嘀”声曾一度引起学生的误解。当永强老师正在给学生上《最后一课》时,“嘀嘀”再次响起,他“看了看传呼机上汉显的内容,忍着眼泪,关上机子”,接着又用“洪亮的声音”讲课。后来,学生们得知永强老师的妻子的传呼内容是“我不行了,上好你的课,永强,别了!”  相似文献   

6.
<正>我是怀着十分期待的心情阅读伍文杰老师《走近莎士比亚》一课设计的。一边阅读,一边在脑中想象着课堂的场景,一切仿佛鲜活起来。突然,脑中蹦出了梅子涵先生那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莎士比亚坐在小凳子上》。伍文杰老师不就是打造了一张"小矮凳"么?关于儿童阅读的内容,业界内外一直争议不停。有的倡导走向经典,经典是永恒的精神之宝,犹如恒星一般在人类的星空闪耀,具有穿越时间长流的魅力。有的呼吁与时俱进,尊重儿童的流行文化,正视当下快节奏、视觉化的阅读偏好。我们暂时无法断定伍老师的价值取向,但从这一课可以看出,经典阅读一定是其所倡内容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7.
网络在线     
王岚专家的发言对我很有启发,虽然问题很尖锐,但指出了一线老师经常犯的一些毛病,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也要注意这些。(网友:王玲)科学课里内容众多,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宜学生探究。探究只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之一。真正能放手让学生探究的内容并不多。因此,科学探究活动对小学生来讲要适当、适度、简洁。(网友:张超)支持“平实”的课堂!(网友:包莉)之前听了几次万(美观)老师的课,今天的课感觉是没有平时上得精彩。这让我想起一次与万老师的交流中她提到的老师情绪与学生情绪和教学的关系。关于课前听算,一开始我也有些疑惑,昨天听了罗老师三年级…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我去听了一节语文公开课,所授课文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中余秋雨写的文化散文《道士塔》。这节课是用多媒体教学的,执教的青年教师制作的画面丰富、色彩绚烂、内容丰富的课件引得下面听课的老师们啧啧称赞。毋庸置疑,这节课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执教的老师一定在课下做了大量的搜集资料的工作。课上放映的有关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品德课——采访老师,为老师写一篇小传。学校里这么多老师,我该采访哪一位老师好呢?我正想着,突然听见同学们说下节课是体育课。“对呀,不如采访孟老师!”我马上做好了采访的准备,想好了采访的内容,盼望着下节课的到来。等啊,盼啊,终于上课了。孟老师满  相似文献   

10.
王远龙 《教师》2013,(1):77-77
“同课异构”即同一节课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形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老师通过对这节课的评析,结合其取得的效果,找出其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没上过该内容的老师则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本文主要论述在“同课异构”的理念下课堂教学总结方式这一具体环节,以人教版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为例来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1.
张宏政老师按复习课的“五性”(重复性、概括性、系统性、综合性、反思性)特点,学习借鉴符永平老师的发现式复习课设计模式,展示了一节复习课教学,初看本课例,感觉不错,内容设计完整,学生活动充分,似乎就是一节“完美”的展示课.但深入研究后,发现了一些问题.因为张宏政老师是借鉴符永平老师的复习课模式上的这节课,所以有必要对两人...  相似文献   

12.
呼唤人性     
《山东教育》中学版 2000年第 9期刊登了《老师的“ BP”机》一文,文章大意是永强老师的妻子 (也是教师 )病重,为了不耽误课,关键时刻又能照顾妻子,永强老师借了传呼机。在课堂上,永强老师的 BP机响起的“嘀嘀”声曾一度引起学生的误解。当永强老师正在给学生上《最后一课》时,“嘀嘀”再次响起,他“看了看传呼机上汉显的内容,忍着眼泪,关上机子”,接着又用“洪亮的声音”讲课。后来,学生们得知永强老师的妻子的传呼内容是“我不行了,上好你的课,永强,别了 !”   最初,读过此文后,我胸中产生些许感动,多好的两位老师啊…  相似文献   

13.
一天,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品德课,内容是采访一位老师。"采访老师,那老师不成了大明星了吗?"正好下节课是体育课,我就决定采访孟老师。上课了,同学们安静地坐在座位上。"来了!孟老师来了,孟老师来了!"果然是孟老师来了。只见他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听过一节高三历史复习课,课上复习的内容是"中国古代交通运输与经济"。首先老师总结了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从秦朝的灵渠、隋唐的广通渠、南北大运河一直到元朝的京杭大运河。后有一个学生提问:"老师,历史上的漕运是怎么回事呀?"这位老师略有迟疑,然后稍作思索说  相似文献   

15.
观点正确,说理明白,使学生信服地接受教育,并指导自己的言行,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然而,有些教师没有很好地贯彻《大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教育观点或说理不明白等现象。 一是教育内容层次不清。省编义务教育思品课新教材(一册)《我爱老师》和(二册)《听老师的话》这两课,虽都是尊师教育的内容,但前一课重点是要求学生尊敬老师,对老师有礼貌。而后一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明白怎样听老师的话、按老  相似文献   

16.
在鼓楼区瑯玡路小学听了余玉茹老师的一堂看图拼音识字课(内容是“前后左右多少”)后的谈话:好久没听一年级的课。杏天;听了余老师的一堂课,很好,教得不错。看图、拼音、识字,明显是三方面的组合。  相似文献   

17.
近日在清华附小听了窦桂梅老师两课时的《牛郎织女》,此课例她也曾在南京等地教过,褒贬不一。此课的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内容选择是否恰当、长时间的聊天式教学是否可取及特定学生才有特定的表现等争议估且不论。作为学习者,窦老师此课的精彩给了我很大启发,使我明晰了许多原本朦胧的想法,更坚定了回归语文教学本真的信心。  相似文献   

18.
这里记的是南京市夫子庙小学一年级一班许桂芳老师上的一堂识字复习课。这堂复习课,主要是认读和书写下面的字词:钢铁(用处大)、(铁)桥、(钢)轨、(钢)管、(火)车、(汽车)、轮船、(起)重机、锤(子)、镐、锄。其中未加括号的十二个字词是上一堂课通过看图识字新授的,是这堂课的主要复习对象。有括号的是儿童已经掌握了的熟字。这些字词,上课前,老师把它们端端正正地写在黑板上了。刚走进教室,一看这么些内容,我有点耽心:课堂教学是否会太松?可是,从教师开始复习的第一分钟起,我的注意力就被许老师的教学吸引住了。  相似文献   

19.
今年五月我校组织任课老师听丁老师讲示范课,丁老师讲授的是<郑成功>一课,从课前师生的内容准备,课上教学内容、形式安排,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比式互动教学方式等感受颇多.不失为新课程下如何正确教与学的一个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20.
一、课前思考 本学期公开课,我们五年级选定“分数”这一单元内容来上,与同事交流,选哪一课好。我提出“分数的再认识”一课,有同事说这个内容简单,没什么可上;有同事说这个内容其实不好上,意见不一。于是在网上搜索一下“分数的再认识”,发现大家对这一课颇有研究。尤其是华应龙老师对这一内容的几个观点,给予了我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