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梁启超当年在谈到中国历史的研究时曾说过,根据中国的历史的发展,研究中国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以及“世界的中国”三个阶段。所谓“中国的中国”的研究阶段是指中国的先秦史,  相似文献   

2.
周鸿雁 《大观周刊》2012,(16):146-146,148
20世纪70年代日中邦交正常化后,大量的日本游客来到中国,在震惊于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的同时,开始关注中国以及中国文化,希望能够更加立体地了解一个发展中的中国。作为中国文化传播最主要方式的汉语日益受到日本国人的重视,人们希望通过汉语的学习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和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3.
徐黎黎 《大观周刊》2011,(29):92-93
世界动漫蓬勃发展,中国动漫的发展几乎是停滞不前,针对中国动漫的发展现状和中国动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动漫的出路。中国动漫应该改进观念,创作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发展中国动漫的关键是国家的支持和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许倬云的笔下,中国依次呈现为"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及世界的中国。"如此流转延展,正如古老的长江黄河,源于高山,归于大海,遂与天下众流无所区别。  相似文献   

5.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电视广告已经走过30多年的风雨历程。期间,中国电视广告与中国经济一道腾飞,为中国品牌的有效传播、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基础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中国电视广告的发展长卷中,中国电视广告人在艰难曲折中不断探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广告传奇。2013年,中国广告长城奖.广告主奖组委会联合中国广告协会电视分会特别推出"中国电视媒介人物奖评选"活动,旨在表彰推动中国电视广告行业发展的影响力人物。本期专题聚焦荣获中国电视媒介人物奖.台长奖的13位传媒领袖,让我们共同回顾他们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元素不仅仅是中国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更是中国的代言词,他不仅蕴含博大精深文化内涵,还能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打上一个厚重的价值标签。中国人用中国元素用的是深厚的中国情  相似文献   

7.
张革 《新闻实践》2006,(6):F0002-F0002
当下,中国元素是时尚。或许是因为缘起那颗“中国印”,或许是因为国外设计圈的推波助澜。什么才是中国元素?陈凯歌的京剧身段是中国元素; 张艺谋的黄土高坡是中国元素;李安的风动竹林是中国元素,……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并延续到我们现代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历史研究方法,从国际图书馆和图书馆学交流的角度,阐述中国图书馆学国际化和国际图书馆学中国化的发展变化历程,认为近一百年来中国图书馆学思想发展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国际图书馆标准的中国化、国际信息技术的中国化和国际图书馆理念的中国化三个层面,建议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应该在国际上积极发出中国声音,宣传中国图书馆学思想,推广中国图书馆界的创新,共同促进全球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9.
施华 《新闻前哨》2010,(7):28-30
中国水运报刊社是由中国水运报和中国水运杂志于1998年合并组建的,目前有"一报一刊"和三个网站,即中国水运报、中国水运杂志和中国水运网、中国水运研究网、中国航行通告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新兴的网络文学IP剧文化在东南亚得到了广泛的流行与传播,分析中国数字出版与网络文学IP剧融合在东南亚的现存问题,提出解决路径,有利于中国在东南亚国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和中国智慧,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民心,提高中国国家形象与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熊玄  翟晨 《新闻战线》2012,(8):79-81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受到世界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形象出现了两极分化:一种是对中国经济奇迹的极端赞美,典型的是"中国模式"的提出;一种是对中国经济与军事崛起后的担忧,典型的论调是"中国  相似文献   

12.
李伟 《出版经济》2002,(1):27-29
中国加入WTO,是中国加速融入全球化进程的持续努力所得到的一个回报,也是中国不断向外开放和国际资本持续进入中国的直接后果。这一标志性事件将极大地改变中国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面貌,而且也将深刻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精神世界。中国加入WTO,使得中国成为了全球化市场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8,(2)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新闻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呈现出了典型的中国特征。文章从研究对象、研究主体、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四个方面比较详尽地梳理总结了新闻理论研究的当代中国特征,提出唯有承认中国特征、尊重中国特征、厚植中国特征,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新闻理论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文论在其学术架构中将中国文论的议题把握为所谓的中国问题,其实质乃是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只有通过对这个镜像的探究,中国文论才能更明晰地洞察和把握自身的问题,进而向西方世界明示中国经验与中国文论的特色之所在,以求在世界文论的格局中为中国文论重塑主体性,推动立足于中国问题意识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  相似文献   

15.
文章围绕“中国大陆SCI期刊发表的中国大陆论文占中国大陆SCI论文的比重”这一指标,就其如何检索和计算、说明什么问题及相关启示展开论述。文章鲜明指出:中国大陆的SCI期刊目前依然主要为中国大陆学术界服务、20多年前中国鼓励发表SCI论文有合理性、中国大陆SCI期刊的发展没有跟上中国大陆科研的快速发展,同时认为此指标不能说明中国大陆作者喜欢或不喜欢在中国大陆的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文章认为:解决中国大陆SCI论文“外流”问题,需要更多的中国SCI期刊;时代呼唤“又强又大”的中国SCI期刊,但需要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跃升、国际影响的显著增强,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成为国内外许多人关注的热点话题。许多人在思考,中国现在走的到底是什么道路?中国未来之路将走向何方?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的新著《中国特  相似文献   

17.
2005年5月27日,突然接到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电告:爱泼斯坦同志于26日上午11时40分在北京去世.随后,爱泼斯坦治丧办公室寄来讣告,真令人震惊悲痛.就在4月17日,央视还播出胡锦涛总书记前往爱老寓所祝贺他90大寿的新闻,我们正为他的健康祝福.毕竟是90高龄的老人了,他一生为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战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直至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完成了他同中国人民结下不解之缘的自传体巨著<见证中国>.他深深热爱中国,于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正如他在<见证中国>的题词中所述:"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语境下的传播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亦随之提升,中国正日益正为世界的焦点,成为一个富有魅力的话题。中国的国际传播媒体担负着向国际公众传播中国的信息、传递中国的声音、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  相似文献   

19.
总结10年来的中国新闻史研究方法,不难发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贴合中国实际的新闻史研究方法仍未确立。中国新闻史本体意识的缺失、中国新闻史过分依赖革命史和政治史、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仍未解决。中国新闻史研究应该借鉴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以宏观视野审视100多年来丰富的新闻史料,培养研究的自信力,着力研究民族新闻史的特殊性,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成果为依托,挖掘和归纳中国新闻发展和演变规律,创建符合民族实际的中国新闻史。  相似文献   

20.
“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时任中国驻英国大使的傅莹,在奥运火炬伦敦遭袭后,发出的感慨,也是越多越多中国民众发自内心的呼喊.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的海外利益正在不断扩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切都使得中国的民众,迫切需要一个渠道去了解当今的世界,去了解世界眼中的中国,世界也迫切需要一个渠道,去倾听中国的声音,而这个渠道就是国际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