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是当代瑞典的著名诗人,也是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诗歌以极具个人风格的意象与凝练的语言呈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艺术世界。这一深邃而隐秘的世界,诗意地与现实个体的生存境遇遥相呼应,构成了一个展现可见与不可见之边缘的文学舞台。在这些诗歌中,知觉的主体如何进入这一世界,与这一世界的关系何在;通过法国学者莫里斯·梅洛-庞蒂的哲学,从知觉的身体出发去探求特氏诗歌何以将自我、世界中晦暗的部分主题化。  相似文献   

2.
信息时代为人类展示出个体发展的巨大空间,给个体提供多样的创造机会,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大大改善着人们的成长方式、交往方式与生活样式。然而,在这样一个充满选择性与变化性的时代,个体对自我成长的探索能力、调节能力及主导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究其根本是一种对个体生活意义的追寻及其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意义世界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每个人都需要不断提升自己领悟变动的生活意义的能力,从而去更好地生活并获取幸福。在此背景下,教育关涉  相似文献   

3.
《讲不完的故事》是米切尔·恩德最主要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恩德将丰富的哲学思想融人了一个孩子寻找自我的经历中,这其中包含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的认同,即自我意识的萌发,也隐含了成人和孩子在精神世界中的同源和分化,而导致这分化产生的原因正是人类在物质世界的日益丰满中所忽略的精神世界的虚无。恩德借用一个孩子的形象描述了人类日渐脱离童年梦想的状态——一个失去想象的灰色空间。  相似文献   

4.
本质主义是与模态逻辑中的跨世界识别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承认可能世界,运用可能世界理论的一个结果就是必须承认有跨越不同世界的个体。因此,如何识别、辨认在不同可能世界中存在的同一个体?如何承认跨界同一与跨界识别问题是模态逻辑的可能世界语义学必然派生出来的一个问题,而对这一问题做出正面回答的一个主要办法就是诉诸本质或本质属性,即认为跨越世界的个体是可以识别的,识别的依据就是看这些不同世界中的个体是否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如果具有,那它们就是同一个个体,反之则不是。这种观点肯定对象具有本质和本质属性,把事物或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分成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因此也被称为本质主义。  相似文献   

5.
<讲不完的故事>是米切尔·恩德最主要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恩德将丰富的哲学思想融入了一个孩子寻找自我的经历中,这其中包含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的认同,即自我意识的萌发,也隐含了成人和孩子在精神世界中的同源和分化,而导致这分化产生的原因正是人类在物质世界的日益丰满中所忽略的精神世界的虚无.恩德借用一个孩子的形象描述了人类日渐脱离童年梦想的状态--一个失去想象的灰色空间.  相似文献   

6.
本质主义是与模态逻辑中的跨世界识别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承认可能世界,运用可能世界理论的一个结果就是必须承认有跨越不同世界的个体.因此,如何识别、辨认在不同可能世界中存在的同一个体?如何承认跨界同一与跨界识别问题是模态逻辑的可能世界语义学必然派生出来的一个问题,而对这一问题做出正面回答的一个主要办法就是诉诸本质或本质属性,即认为跨越世界的个体是可以识别的,识别的依据就是看这些不同世界中的个体是否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如果具有,那它们就是同一个个体,反之则不是.这种观点肯定对象具有本质和本质属性,把事物或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分成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因此也被称为本质主义.  相似文献   

7.
人·世界     
<正>人同世界的关系,是若即若离、难以分解的关系。如尘埃浮于宇宙,如星辰之于银河。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却也是宇宙不能溶解的个体。个体渺小孤寂,但麻雀亦是五脏俱全,沧海一粟中有整片海洋。我们既是世界的一部分,也是整个世界。故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既代表个体在宇宙天幕中对应的那颗星辰,也表达了对这世界和个体存在之间的理性态度。事实上,我们与这世界有着浪漫关  相似文献   

8.
道德空间既是一个由空间社会学中社会空间概念延伸而来的范畴,也是伦理学的一个新范畴。它指个体与自身、与外界之间的一种道德关系,是个体的道德气度,是个体在道德关系场域中的得居其位和与外界的共生、共处,也是个体与外界道德关系的充实、充足的展开。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网络空间、表象空间等相较,道德空间是人的空间,具有属人性;是心理空间,具有内隐性;是精神空间与行为空间的统一,具有内外融贯一致性;是价值空间,是一种道德价值;是个体独立空间与关系空间的统一,具有独享分享并存性。就道德空间与生活的关系来看,道德空间依赖但赋能生活,生活承载并展开道德空间。  相似文献   

9.
信息时代为人类展示出个体发展的巨大空间,给个体提供多样的创造机会,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大大改善着人们的成长方式、交往方式与生活样式。然而,在这样一个充满选择性与变化性的时代,个体对自我成长的探索能力、调节能力及主导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究其根本是一种对个体生活意义的追寻及其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意义世界也在不断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如“泛语文”、“反文本”、“无中心拓展”等。这一方面是对“新课标”的错误理解,另一方面是当前快餐文化的负面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文学文本的阅读中去认真细致地触摸语言,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角度看方位成分“里”的语法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里"本来是一个普通名词,后来演变成表示在某一空间范围内部的空间方位名词,最后语法化成代词后缀、副词后缀、语气助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表示空间方位的词语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凭借。"里"从实词到虚词或构词词素的语法化过程都是在空间隐喻机制下完成的。其语法化原因有:"里"自身的语义、句法位置、语义的泛化、使用频率高、语言接触、语音弱化等。  相似文献   

12.
贾樟柯的电影《世界》巧妙选择“世界公园”这样一个有着多重隐喻意味的人造景观作为叙事场所,客观真实地描述了“北漂一族”这一城市边缘人群精神世界迷失的历程。“世界”内外空间场所的反复构建直指了现代人类生存的荒诞性。对电影空间场景的精心营造,对小人物的充分关注,对人生真实性的深刻质疑,构成贾樟柯作品的重要特质,使得贾氏电影具有一种无以伦比的真诚和力量。  相似文献   

13.
扎迪·史密斯的《签名收藏家》是其最具争议之作,其运用了丰富的空间叙事技巧又被誉为"镜头感"最强的作品。文章通过从《签名收藏家》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个叙事角度对该文本进行分析,探讨原著的空间叙事形式的审美意义,阐述了英国处于边缘文化的移民的身份认同主题。文章提出空间叙事理论不是摒弃情节的前因后果和逻辑顺序,而是利用时空交错艺术创造一种新的写作手法,这种叙事手法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把读者推到了小说创作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福柯"异托邦"概念的观照下审视文学与文化研究,是当代空间诗学的重要生长点。异托邦是一些特殊空间,处于边缘、交界之处,在事物表象秩序间制造断裂。文学文本作为可能的"异托邦",呈现和颠倒现实空间的事物秩序,构筑奇特的审美场域。它与现实空间异质,却又相互促使彼此的生成。从文本阐释的角度而言,文本的空间意义凸显出来,文本空间的多元异质不仅是绘制世界之网的复杂线条,也为读者打开了多重审美之维。文学异托邦作为社会权力实践的场所,与意识形态构成不可分离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论现代电影中的“封闭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闭空间"是现代电影空间中常见且重要的类型。"封闭空间"更加注重叙事的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性:其一,封闭性与开放性,二者相辅相成;其二,独特的时空关系,其中空间表征法更好地彰显了人物的性格及其命运;其三,它的符号特征,特别是象征和隐喻的作用以及诸多空间意象的叙事功能。"封闭空间"成为现代电影重要的表现舞台,其中燃烧着电影的激情、任想象驰骋。它在彰显自身艺术魅力的同时,也暗含着一种诗意的境界,产生一种从本质上可以打动人心的强烈情感效果。  相似文献   

16.
道教和基督宗教对生命的终极关切是与其构设的理想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道教"洞天福地"和基督宗教"新天新地"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地.不过,二者又有所不同.作为神圣空间,道教的"洞天福地"多位于现实的名山胜境,既是修道者的修仙之地,又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生存场所;而基督宗教的"新天新地"与末世论有关,随着基督的复临才能临到或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17.
在海德格尔前期思想中,人这种此在的存在论表现为生存论.虽然没有明确地涉及技术问题,但技术已经作为背景发挥作用.从生存论立场来看,技术在生存“在世”中显现,技术显示为对器具等世内存在者的上手性的揭示,技术是此在的存在与世内存在者的存在之间的关联环节.世内存在者和此在的在世都显示出具有空间性.世内存在者的空间显示为位置关联,此在的空间显示为“去远”近化的接近的环围.世内存在者的空间和此在的空间,都是通过技术而被设置的和被给予的,技术参与了空间的构成.  相似文献   

18.
《豆棚闲话》的叙事中存有两个空间:一个是“私人空间”,即下层小群体认同的讲说故事空间;一个是“公共空间”,即陈斋长以儒家学说阐发为主的论辩空间。特定的历史情境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紧张与冲突,形成了两种空间分离的局面。尽管论辩的结果是“公共空间话语”以权力话语的形式压倒了“私人空间话语”,但作者认同的依然是“私人空间”里的话语,而把“公共空间”里的话语视为“迂僻之论”一笔抹倒。  相似文献   

19.
在王小波的小说作品中,空间意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寄托着作家深邃的文化隐喻。小说空间场景的变化标志着个体权益的伸张,人物从社会性空间向自然空间逃亡、从公共空间向个人空间藏匿、从“阳”的世界向“阴”的世界隐遁的诸般轨迹,勾画出主体突破圈禁、争取自由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的今天,空间理论在一定的背景下实现了勃兴。但是空间批评在当下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媒介等诸多空间元素的复杂化实质上依旧没有改变文化霸权主义在世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