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郭海霞 《文教资料》2006,(14):164-165
亲属拒证权的确立与和谐社会之构建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亲属拒证权是家庭和谐的基础,社会和谐的保障,也是法治秩序得以形成的内在根基。  相似文献   

2.
“亲属拒证权”作为既存于世的两大法系中的一项重要证据制度,被明确规定在许多国家的诉讼法典或证据立法当中。该制度在我国“清末修律”时被引进后,又在新中国成立时被摒弃。“亲属拒证权”在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上的“缺席”,不仅与现代法治理念相悖,也不利于亲情关系的维系和人权的保护。因此,以家庭秩序维系为基点,确立亲属拒绝作证的权利,在倡导“和谐司法”的时代背景下,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法治国家,证人拒证制度被视为一项重要的证据制度不断得以完善.其对具有特殊身份的证人基本权利的保护功能及对社会各种利益的平衡价值,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和认可;在刑事法律或证据法律中规定拒证权制度,成为世界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依据中国国情,正确设定亲属拒证权,将对我国的司法制度在正确轨道上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亲属拒证制度在大多数东西方国家的刑事法律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其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中并未体现,而该制度的缺失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法治进程。亲属拒证权在我国法治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该制度的确立符合刑事诉讼法律保护特定社会关系的需要、保护人权的需要、符合人性的需要等方面详细论证了亲属拒证权制度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价值意蕴,并对亲属拒证权在当代中国的具体构建提出了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5.
作为世界范围内诉讼立法中普遍存在的制度,亲属证人拒证权有着重要的意义。运用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司法机关和亲属证人不同主体的作证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更加明晰设立亲属拒证特权的价值性,为我国建立完善的亲属拒证权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法二次修正草案关于亲属拒证权的规定,意味着我国强制出庭制度条款将不再适用于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亲属拒证权规定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法文化的继承,也是对西方相关法律的借鉴,反映了现代刑事诉讼理念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相兼顾的精神,标志着我国证据制度正在接近国际公约所规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尉兰琴在《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大义不灭亲”——试论犯罪嫌疑人亲属的拒证权》一文中指出,亲属拒绝作证制度也称特免权,是以证人拒绝作证权为基础的有关证人的范围、拒绝作证的内容等一系列法律规定而形成的制度。这一制度在英、美、法、德、意、日等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盛行。我国大陆到目前为止尚未设立亲属拒绝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8.
证人证言是刑事证据中最为广泛、最为直接、最为普通的证据之一,是案件真实再现的主要依据,证人的这种作证义务是不是绝对的,作为证人,可否在一定条件下享有拒证权,拟从拒证权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及拒证权制度的具体构建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我国证人拒证制度的建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证人拒证规则的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人拒绝作证规则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的证据规则。文章从介绍证人拒绝作证规则历史考证及国外立法出发,分析我国设立证人拒绝作证规则的必要性,并从制度层面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记者拒证权主要是指新闻记者在司法活动中享有拒绝作证的权利。域外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均对记者拒证权进行了相关立法。记者拒证权实质是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之间的一种博弈,我国可以通过相关立法将其构建成为两者之间的平衡杠杆,进而通过规范权限的大小达到二者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宜宾学院学报》2016,(11):86-92
新《刑事诉讼法》188条有关于近亲属证人免于出庭作证的规定,这并不代表近亲属证人拒绝作证权的确立,仅是回避了近亲属证人出庭作证的尴尬。建立近亲属证人拒绝作证权虽然在短期内会影响证人证言的收集,但从长远看,它既维护了家庭伦理道理又保障了证人证言的真实性,既是保障人权的需要也是各种价值权衡的必然结果。我国近亲属证人拒绝作证权应在权利主体范围、权利内容及权利的限制方面加以完善,达到提高诉讼效率与保障人权兼顾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亲亲相隐"思想出现于先秦,制度正式确立于汉,沿用至清,新中国成立时将该制度废除。该制度以儒家"孝道"和法家"忠君"思想为理论基础、以维护社会秩序为价值追求。我国新刑诉法规定的"亲属拒证权"只保留了容隐制度的外壳,而内部精神实质完全是现代法哲学理论,因此前者不是向后者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亲亲相隐"思想出现于先秦,制度正式确立于汉,沿用至清,新中国成立时将该制度废除。该制度以儒家"孝道"和法家"忠君"思想为理论基础、以维护社会秩序为价值追求。我国新刑诉法规定的"亲属拒证权"只保留了容隐制度的外壳,而内部精神实质完全是现代法哲学理论,因此前者不是向后者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1996年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该条吸收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合理因素,是刑事司法改革的重大进步,然而在本质上更着重于强调人民法院的统一定罪权,并在本法中相应废除了免予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五十四条有关公务员抵抗权的一般规定意义重大,即公务员依法不执行上级明显违法的决定或命令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行政相对人行使抵抗权,应当完善这一制度使之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法典》未规定不动产物权期待权,其性质及效力处于尚不明确的状态,因此司法实践中二者的权益对抗处于相持不下的境地。虽然《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8条和第29条中规定了不动产买受人对抗强制执行的效力,但仅凭借该程序法律规定无法彻底解决冲突问题。因此,应首先通过司法解释来明确不动产物权期待权之性质,将其确定为一种类似物权的权利;其次确定其效力应低于所有权却又高于抵押权等其他物权。实体法应赋予不动产物权期待权真正的力量,使其足以对抗抵押权人的强制执行,从而保障买受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7.
经典文本往往蕴含着深邃的思想魅力和"看似寻常却奇崛"的艺术魅力,教学中应当引领学生进行深度价值解读.教学张中行的<汪大娘>一课,应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围绕汪大娘的人物形象、文中反复提到的"常理"的内涵,以及文末提出"读书明理"的困惑理解这三个问题展开深度研读,以透视文本的隐含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62条第3项之规定,吸收了无罪推定关于疑罪从无的内容,正式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原则,是立法上的一大进步,体现了我国民主与法制的进步.但是该项之规定也并非是十全十美,无可挑剔的,也存在不当之处,需要加以修改与完善.本文即对于该项规定之修改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9.
《刑法》第63条第2款之适用在刑法理论与司法实务中都有不同的理解。以引起广泛关注的许霆盗窃案及其他相关案例的判决为蓝本对“案件特殊情况”的范围进行考察,它应当包含国家利益和个案特殊情况两个方面的内容。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时直接改判和复核程序不应设置应是该条款的当然之义。减轻处罚既可以是刑种的减轻,也可以是多种刑格的减少,但不能减轻为免除处罚。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中国面临的“上访洪峰”,引发了学者间对传统信访制度的存废之辩。上访权是宪法权利——表达自由权的实施方式。依据当代中国国情,上访权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上访权利不容压制和废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