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汉代辞赋的内容可分为抒情言志和体物两类。大赋可作为体物赋的最典型性代表,但与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类型的作品——室内小物赋。它使汉赋作者的视角由京都园林延及至自身环境,为作者进而探讨自己的内心世界提供了可能。托物言志赋也在此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2.
曹植赋略论     
本文就曹植现有赋作,进行综合评析,指出曹植赋既有抒发慷慨激越的情怀,亦有托物寓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态,还有的作品表现作者的淡泊、超然思想。  相似文献   

3.
华山赋综议     
为了弘扬华山文化,展现华山雄姿,我们搜集整理了历代华山赋十六篇,为之作注语译,纵观这十六篇赋文,思想内容丰富,多角度地再现了华山的人文景观,表达了诸多作者对历史变迁,社会兴衰深沉广阔的感受;艺术表现精湛多样,从铺陈、用典、夸张、想象多方面体现了赋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散文《前赤壁赋》。《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苏轼的代表作。以前人们习惯于把这两篇作品分开来看,并且比较笼统地说前赋“旷达乐观”,后赋“虚无飘渺”。而前、后赤壁赋都是诗人被贬黄州时所作,时间上也很接近。如果我们把两篇作品与作者生平联系起来考察,把前、后赋当作一个生命的整体,从寻找二赋的异同点入手,互为参照,我们就会发现,苏轼对月色的描写,实际上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整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对赋体用典的渊源进行了新的探索。作者认为,赋体用典是一种文化积淀的艺术现象,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作者以江淹的《恨赋》、庾信的《小园赋》等为例,分析了赋体用典对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艺术表现力,并对赋体追求的音韵美、形式美为律诗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赋体在文学史上应占有的地位等予以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对于敦煌赋的整理研究,代不乏人,多有建树,但一直没有辑录成帙的赋作专书问世。甘肃人民出版社于1994年5月出版的伏俊连的《敦煌赋校注》,终于填补了这个空白。该书为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与敦煌研究院遗书研究所合编的《敦煌文献丛书》之一,是对敦煌遗书保存的赋类作品进行全面整理研究的校注本,可以说是敦煌赋卷的第一次结集,共收录赋作25篇。收录赋作坚持择善而从,不拘泥于一家;校注征引繁富,博采众家之长。名为"校注",其实是集校集注,而且作者有主见、有判断,阐幽发微,时有新见。诚然,该书所辑尚有遗珠之憾,在吸取诸家校勘成果时也难免未备之虞。  相似文献   

7.
尹湾汉简《神乌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尹湾汉墓出土的《神乌赋》,有很珍贵的文献价值。本文首先在滕昭宗《尹湾汉墓简牍释文选》的基础上,力求正确解读此赋;其次从“乌”所负载的政治、伦理内涵,先秦至汉东海一带逐步形成的双重文化性格,以及西汉元成之世的社会状况,分析该赋产生的背景、作者的创作目的,并对其创作目的实行历史的透视;最后从赋家叙事、通假字的运用、通俗赋及其发展等诸方面,论证《神乌赋》的出土,对重新审视赋文学的发展状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于庚信在赋史上的地位有两种评价,一为“辞赋之罪人”,一为“四六宗臣”。“罪人“是以古赋者标准得出的,“宗臣”则是就瘐信在驿赋中的作用而言。两种评价貌似不同,实际上却彼此联系,互为因果。骈赋从东汉咏物抒情小赋发展而来,咏物抒情小赋是在汉大赋衰落时兴起,与汉大赋分属不同的审美范畴。这是赋体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瘐信作为骈赋的最高成就者,可与古赋作者司马相如分庭抗礼,在赋史上具有极其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唐代律赋简论阿忠荣律赋兴盛于唐宋两代几百年间,到明清时又有作者,几乎与整个科考制度相始终.对这样大跨度的文学创制,后来研究者大都未肯重视,有过的一些论述或发语简单或失之公允,不能够达到把握实质的目的。如清刘熙载《艺概·赋概》一书中对律赋未发一论,当代...  相似文献   

10.
清代以和宁《西藏赋》、徐松《新疆赋》等为代表的边疆舆地赋创作兴起。新疆独特的风光吸引了众多赋家的眼光,今人吴丰培辑有《新疆四赋》。就《天山赋》一文,从作者、内容、文学特色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一片冰心在玉壶 --欧阳詹文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詹之,托出了作一片胸中天;那梦寐萦绕、穷达不移的段段乡土情,唯德以立、唯德以行的人格精神和追求,以及不平则鸣的勇毅、坦诚与执着,无不展现出一位闽越之子率真坦荡的胸怀,读其犹见其人。其,其心:一片冰心在玉壶。  相似文献   

12.
历来后世学者对欧阳修晚年作品《秋声赋》的意旨持因政治生涯苦闷而悲秋或与人无争、养生保命的消极思想。笔者从欧阳修的人生经历及创作《秋声赋》的背景中探求新的解读视角,从而还原一个"夷险一心"、追求不朽的欧阳修。  相似文献   

13.
传统大学德育的弊端之一是脱离生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根基,是德育的主题和素材的来源。德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要关注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创新德育方法,采用活动教育法、案例教学法、道德咨询测验法等。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对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作品《红字》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诠释 ,揭示了海丝特·白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自身性格的弱点 ,并透过文本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剖析了霍桑寄寓其中的人生隐秘、道德渊薮及浪漫主义的悯世情怀  相似文献   

15.
传统德育主体性的缺失,德育与生活的相互疏离,是导致现代德育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新世纪谋求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实现生活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发展趋势。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完善了德育理论,提升了德育效能,拓展了德育空间,引导个体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回归生活的德育是让学生拥有一个"生活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里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注重引导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健康地成长,趋向于善的成长。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性的精神危机以及中国当代德育的实质性低迷,使得每一个关心人类命运、关注人类前途的人在审视现实与未来时不得不认真思考道德问题。这里我们从道德接受主体的道德智慧入手,再从道德智慧切入道德, 探索道德教育中如何通过培养提高道德智慧来高扬人的主体性,引导个体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体悟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并塑造完美的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的几年中,克隆尤其是克隆人类的伦理学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与争论,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其词,本文概述了克隆的定义,回顾了克隆的历史,试图将克隆人类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展现给读者,使人们对克隆人类的道德与否做出自己的判断,向时,将作者自己的观点做了表述。  相似文献   

18.
从《背影》的创作背景、作者的身世经历和个性品质等几个方面,可对《背影》作出别样的解读:作者以追悔自责的方式向专制、偏执的父亲作出妥协和让步,以求得心灵的安慰和解脱。由此也可进一步发掘出深藏于《背影》之中的某种特殊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都认为"生生"之"道"是万物之源,是道德之本,均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但二者之间的差别也是很明显的,儒家注重生命的人文性,而道家则更多的是关注生命的自然性。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生活对道德基础和本质的解构,导致社会外在规范力量的弱化,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价值定向危机;作为道德生活之最高的责任感,也变得离我们越来越疏远。安顿人类的理想、信念和精神生活,使它不再四海漂泊、无所归依,必须关注"他者"的存在和命运。"他者"不仅是个人存在的必要条件,更是生活意义和价值的源泉。如果能够站在"他者"的高度,对人类和非人类的命运给予高度沉思,也许人们能够走出当前精神生活的困境,给自己的生存乃至生活找到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