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诚哉斯言!鲁迅不少作品就带有自我解剖、自我批判的精神。收集于《野草》中的《风筝》,就是这样的一篇作品。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诚哉斯言!鲁迅不少作品就带有自我解剖、自我批判的精神。收集于《野草》中的《风筝》,就是这  相似文献   

3.
《铸剑》和《奔月》从其产生的过程来看,都是作家生命意识的一种外化,是鲁迅对自我灵魂进行的无情的解剖和展示,是他信念迷失和精神痛苦、矛盾、彷徨所产生的灵魂深处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后羿"和"黑衣人"正是鲁迅内心世界分裂的人格矛盾的体现,二者分别象征着鲁迅思想对立的两极。"后羿"的形象中蕴涵着鲁迅灵魂深处的一种浓厚的虚无感和自卑感,而"黑衣人"则代表着他决绝地向黑暗势力复仇的坚强意志。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野草》贯穿着焦虑的生命体验,主要表现为孤独焦虑、死亡焦虑,反映了“五四”落潮的时代困境、进化论观念局限、伦理与情爱矛盾等对鲁迅早期思想的影响。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方式用象征手法实现了内在焦虑的平衡。焦虑的存在使他获得了正视自我批判自己的勇气,并从中激发出他独特的反抗哲学。自我生命体验哲理化,这正是《野草》深刻哲理内涵的转化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风筝》是鲁迅《野草》中的一篇。有人说:“这一篇的主题思想……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有人又说:《风筝》中的“我”,“决不是鲁迅自己”,它的主题也“不是什么‘自我批  相似文献   

6.
《野草》的写作意图、主要内容和思想倾向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的说,主要是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有的说,主要是对自己心境和思想中矛盾的解剖、思索和批判;有的说,认为仅仅“面向内心”和仅仅“面向世界”都不对,《野草》的每一篇都是既有面对现实世界的斗争也有面向内心进行自我批判;有的说,主导思想倾向是积极地战斗、讽刺和批判;有的说,苦闷、仿徨、颓唐的情绪是这本散文诗的主调.还有其它说法,有代表性的是这几种.我们是赞成主要表现作者自己内心世界这种看法的.这不仅由散文诗这种文体的功能和特点所决定,散文诗是心灵的歌,它不侧重于描绘客观世界,而强调用形象直接象征自我内心世界;更重要的是从综合各篇的主题、题材和表现方法中可以看出:《野草》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内容的确有别于鲁迅杂文的针砭时弊和小说的再现现实.这个集子虽然也有一些篇章尖锐地攻击时弊,但更主要的用意还在表现作者求索的愿望、斗争的豪情、思想矛盾的解剖以及由现实触发的感想,等等,换一句话说,更主要的是表露自己内心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分析《祝福》中“我”的双重身份以及矛盾情感、心态演变与鲁迅自我批判的表现手法,探讨作品对社会和文学创作的影响,揭示鲁迅的自我批判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风筝》犹如绍兴的老酒一样散发着浓郁的诗情。文章立足于现实小事,但经过学贯古今、融有多元社会思想的鲁迅深沉地锤炼,熔铸成了一篇"内含哲理、用意深邃"的散文。文章不仅表达出了鲁迅那种"难于直说"的挚爱,而且表现出了鲁迅固有的那种敢于透彻解剖自我、深刻批判社会的魄力,展现出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良知。我们从他冷峻的笔调中会感悟到深刻而广博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风筝》犹如绍兴的老酒一样散发着浓郁的诗情。文章立足于现实小事,但经过学贯古今、融有多元社会思想的鲁迅深沉地锤炼,熔铸成了一篇“内含哲理,用意深邃”的散文。文章不仅表达出了鲁迅那种“难于直说”的挚爱,而且表现出了鲁迅固有的那种敢于透彻解剖自我、深刻批判社会的魄力,  相似文献   

10.
巴金勇于解剖自我。揭露自身灵魂的丑小,这和鲁迅解剖自己灵魂充满鬼气与毒气并无二致。和鲁迅不同的是,鲁迅进行的是总体、整体的自我批判,是对普遍性精神特质的揭示;巴金则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回顾暴露自己的蒙昧、愚蠢与羞耻。在怀念满涛的文章中,他写道,尽管自己对满涛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很有看法。“但在学习会上心惊肉跳,坐立不安。只想如何保全自己,不敢讲一句真话”。在《怀念胡风》中,更是“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恶心,感到羞耻”。作为一个德高望重、享誉世界的作家,没有一种赤子情怀.没有一种担承精神,要做到这点是不可想象的。他完全可以推诿之,文饰之。在《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中,他自我谴责:“我怎么会是那样的人?我放弃了尊严和做人的权利,低头哈腰甘心受辱,  相似文献   

11.
《弟兄》在鲁迅众多的小说中最不受人关注,自1926年这篇小说发表到现在,关于它的评论不过区区四篇,而其中两篇极有见地之作还都是建国前的产物。这两篇评论都是极熟悉鲁迅先生的人写的,其一是许寿裳,其一是赵景深。这两个人虽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弟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弟兄》最终还是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一个经典文本。但这只看到了文章的一个表层,其实文章在更深层面上贯彻了鲁迅一惯的思路,那就是"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而这种思路,就是鲁迅的多疑。  相似文献   

12.
鲁迅曾经说过,他的哲学思想都在《野草》里。因此,要深入了解鲁迅,不能不读他的散文诗《野草》。《野草》写于五四运动的落潮期,它反映了鲁迅思想矛盾的内心炼狱。当年的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自选集自序》)目前,一切是这样沉郁、苍凉。于是,我们的诗人唱出了“寂寞新文苑,平安  相似文献   

13.
批判揭露孔家店和反动的儒学,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鲁迅光辉战斗业绩的重要方面。在“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不仅用杂文做刀枪,也以小说为武器向孔孟之道发起了猛烈进攻。写于1924年的《祝福》就是一份对孔孟之道的强烈的控诉书。《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就是被孔孟之道支撑起来的旧礼教旧制度活活吞噬的。鲁迅在写作这篇小说的时候虽然还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早已是一个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勇猛战士。他当时住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黑暗势力十分浓重。“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又已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鲁迅这时虽然还不能以明确的阶级观点来认识这种分化的必然性,不免有“荷戟独彷徨”的感觉,但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战斗和探索。他一面顽强地寻找革命力量,追求革命真理,一面对黑暗腐朽的旧社会继续进行无情的揭露。《祝福》这篇小说就是他深刻有力地解剖和批判旧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死火》是《野草》中较难理解的一篇,通过在鲁迅的日记和信件里寻找线索,我们初步探究出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蕴。《死火》中鲁迅大量借鉴了西方象征主义艺术手法,传达内心世界严峻的自我解剖,抒发不倦的战斗情怀和对青年的殷切希望。“死火”、“大石车”等都是现实社会中形象的象征性代表。内心矛盾的严峻解剖和象征手法的完美运用构成死火绚丽奇峻而又凝炼精警的艺术特色,其梦境的艺术构思也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美女蛇到底是一个什么形象?目前大家的说法不一。有的认为美女蛇是个反面形象,是“现代评论”派的象征,鲁迅是想借这个故事捎带刺一下时刻想吃他肉的“现代评论”派(这是一种传统看法)。有的认为“这是个迷信故事,吓唬孩子的,也可以说鲁迅在批判这个迷信故事。”(李何林:《十五篇鲁迅作品问题解答》)“作者对这个故事显然是采取批判的否定的态度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迷信思想。”(徐州师院中文系:《散文选讲》)另外有人更进一步批判和否定了这个形象,认为美女蛇不仅象征现代评论派,而且是阴险、狡猾的阶级敌人的化身。如一九七九年九月江苏人民出版社的《鲁迅散文选讲》说:“这个故事长期流传在民间,影响比较大。它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这对少  相似文献   

16.
《新青年》为鲁迅提供一个思想与情感的喷发口,使他得以从失望、低沉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并发出自己的启蒙声音,同时《新青年》热烈的氛围使鲁迅看到了改造国民性的希望,自愿加入写作的队伍,而他对文体的选择有着自觉的意识,不仅渗透着他的启蒙意愿而且包含着他对文体的自觉认识。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有小说、诗歌与随感录三种文体,对小说的选择源于他想通过这一文体来表达启蒙的主题。随感录体式灵活,可以涵盖许多内容,它可以使鲁迅的思想主张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与展示,“随感录”也正是在鲁迅笔下承载着文化批判与社会批判的任务,显示出深度与力度,从而在现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7.
《野草》是鲁迅一生当中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鲁迅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过,《野草》包含了他的全部哲学。鲁迅自己并未曾明言《野草》到底包含了他的哪些哲学。《野草》主要包含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对绝望的抗争、对生与死的超越和对事物发展的辩证等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8.
《祝福》表明鲁迅已经意识到了启蒙主义的局限性。启蒙主义者的"我"无法回答祥林嫂人死后有无灵魂的问题,这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理性的局限性,二是理性在中国缺乏民众基础。"我"所遭遇的尴尬,是社会思潮转向的结果,也是鲁迅这一时期思想变化的艺术反映,即他开始对讲叙者"我"和讲叙者"我"视野中的对象进行双重的批判。这种批判带有知识分子自我反思的性质,开启了鲁迅新的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19.
对于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的主题,向来众说纷纭,歧义颇著。论者有的认为《药》批判了群众的愚昧自私,有的认为批判了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脱离群众,有的认为通过对群众愚昧的批判揭示了革命者的脱离人民。总之,《药》所表现的主题无非是悲哀和批判。笔者在这里没有对上述既成的定论表示否定的意思,只是想表  相似文献   

20.
解剖余杰     
余杰很年轻,这是他的作品引人注目的一个原因。《想飞的翅膀》封底印着这样的话:“余杰的出现象征着‘70年代人’浮出历史地表,他的批判工作必定会‘惊风雨’而‘泣鬼神’”。这富于广告色彩的话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普遍观念:年轻就意味着崭新的思维方式,意味着“与世界接轨”,意味着进步。像人们的另一种误解:新的就是好的。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误会:你能说红卫兵们比他们的父母更明智吗?鲁迅早就把“青年”与“进步”之间的逻辑之链解开了,“进步”与否在于你是否从已经发生的事中学到些什么,而不在年龄。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余杰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