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禅宗的“顿悟”是一种直觉悟性体验,需要借助形象而又超越形象,从形象中领悟某种情致意味,但又难以用语言概念表达.由于顿悟的认识方式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和特殊的认识价值,因而在佛学中有重要地位,并对其他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顿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和艺术活动中形成的心理结构,是审美活动中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表现,具有直觉和偶发的特点,表现出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审美活动中具有突创作用和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宋之际,禅宗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其影响遍布大江南北.当时寺院僧尼的经商行为也较之前代更普遍,形式更多样,更加堂而皇之而不顾及原始佛教教义的约束.究其因,主要是受到当时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而禅宗教义和修行方法的简易及其成佛主张则更为有力地促进了寺僧思维方式和行为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佛门禅宗传教悟道,素有顿悟、渐悟之分。面对法缚、见缚、我缚等难解之题,禅师忽作狮子吼,一声棒喝,令意障痴迷者菩提自现,立登般若,此法即名"顿悟""。棒喝"顾名思义就是叫喊和棒打,是禅宗的禅师帮助"病人"觉悟的方法。这种方法大概是这样的:禅师非常了解"病人"的心理情况,以平等和真诚对"病人"给予无条件的关注和接受,了解"病人"觉悟的时机,这时他通过对"病人"大喝和用棒子惊打,而使"病人"受到触动,从而启发"病人"自己把握住觉悟的时机,并通过觉悟摆脱心理病痛。我们教育教学,实际上也可以借用禅宗的这种"顿悟",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育指引下达到"顿悟"的觉悟,从而理解教师的教育指向。禅宗用棒喝的方式让佛教徒达到"顿悟"的目的,我们教育学生也用这种方法吗?其实,我们的教育对象毕竟是一些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我们不可能采用棒喝的方式来传递我们的教育智慧,而应该抛弃棒喝这种落后的或者说与我们的教育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方式,寻找属于我们教育领域独特的达到顿悟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吴加进 《文教资料》2006,(12):57-58
本文以马祖禅学为中心,分析“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以及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在洪州宗历史上的发展情况,谈谈所谓禅宗禅法的“逻辑问题”。  相似文献   

6.
灵感是人在思维过程达到高潮阶段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全部精神力量,高度积极性的集中表现,灵感的产生来自三方面的因素:一、实践与积累;二、思考与想象;三、契机与顿悟。其中参加实践积累材料是前提,但如果只有积累,没有深入的思考,灵感也不会从天而降,灵感的产生还离不开偶然的机遇和作的顿悟。在写作过程中要善于把握机遇,捕捉灵感。  相似文献   

7.
禅宗是佛教的一支脉,在教义、教理、修炼论悟及传授方法方面主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禅宗认为要证得佛的境界“求人不如求已”,应当不假外求,深入自己的内心去体悟。  相似文献   

8.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教学应力避机械灌输,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教师的有效启发下,实现理解的"顿悟".文章重点论述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教学,促使学生"顿悟"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9.
由惠能开始的中国怫教市宗禅(以不简称禅宗),对整个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文学、艺术及至思维方式,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一点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但如何评价禅宗的思想却有不同意见。本文仅就种宗在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进程中,在认识论上处于什么地位作一分析。先让我们对禅宗的“顿悟”说作一分所。排宗所谓的“顿悟”并非指普通人的认识,而是指对人心内成佛智慧的唤醒,县一种内向思维。这一点在禅宗的经州坛经种说得很明白:“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佛教的最高智慧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悟”不能向…  相似文献   

10.
盛楠 《教育教学论坛》2015,(10):173-176
本文尝试将"顿悟"学习理论运用于英语教学,提出差异类比法英语教学的概念。顿悟的关键加工机制是类比迁移,外语学习的主导策略是类比策略,研究表明"顿悟"和外语学习都作用于人类大脑的海马体。中英语言、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类比推理具有或然性的特征,是英语学习者所犯各种错误的根源。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是形式上的差异,经由探寻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在本质上的关联,通过问题的重新表征,揭示隐藏在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底下"类同"的基础,通过差异类比促使"顿悟式"英语学习的发生。"顿悟"是对不同事物之间关系正确的领悟,是剔除了或然性的特殊的类比,"顿悟式"差异类比是外语学习所独有的一种学习策略,具有心理学、生物学、哲学、教育学、语言学存在的理据。  相似文献   

11.
"顿渐之争"古已有之,而宗密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梳理。他总结了六种关于"顿渐"的不同观点,其中他对"顿悟顿修""顿悟渐修"以及"法无顿渐,顿渐在机"这三种观点比较赞赏。不过宗密最提倡的观点还是"顿悟渐修",这是因为"顿悟渐修"和宗密的其他思想组成一个理论系统。宗密的"顿悟渐修"思想具有卓越的历史意义,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争议。不过学界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对宗密思想本身的研究,而对于相关争议的研究则略显不足,因此对这些争议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宗密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张华 《生活教育》2012,(5):55-56
今年初三年级刚刚重新分班,听到同学们称班级里的小李同学为"禅师",我感到很奇怪,难道本班来了一位佛学弟子,后来经过了解方知,原来小李同学在初一、初二的学习成绩相对落后,最严重的是平时上课坐在那里几乎不动,任尔东南西北风。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得好,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在数学教学中,若善于运用体验、顿悟原则,即在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让他们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理解知识,在观察中学会观察,在体验、感觉中产生顿悟,则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人们在学习中普遍具有通过思维或者因为有了新的经验而产生突发性领悟的能力,即具有在认知重组基础上的"顿悟与建构"的能力.而当面对一个陌生的问题时,其呈现方式又具有多样性和解决模式的相似性的特征.加强对认知重组基础上的"顿悟与建构"的基本模式的研究对问题解决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李白铁杵磨针的故事家喻户晓,鼓励人们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最终取得成功。这个故事与唐代流行的禅宗北宗"渐修"观念有关系。在渐修观念大行的宗教背景下,李白从中获得启悟,懂得学习绝非朝夕之事,不能一蹴而就,追求速成之功,而是要不断地打磨、锤炼,直到学业有成的那一天。  相似文献   

16.
“不立文字”是禅宗的标志性的思想 ,但是人们常常将“不立文字”误解为“不要语言文字”和“不要逻辑思维” ,实际上 ,“不立文字”的真正含义乃是不执著于佛教经论 ,其实质则是对待佛教经论的一种般若空观。“不立文字”思想在印度佛经中早就有了 ,禅宗只是强化了它并将其立为本宗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而已。不过 ,“不立文字”这个词乃是“中国造”的 ,直到晚唐才在禅籍中出现 ,也就是说 ,此前虽有“不立文字”的思想 ,但却还不曾有“不立文字”这个词。只有通过考察“不立文字”的源起、含义和实质 ,才能对禅宗的“不立文字”思想作出正本清源的厘正。  相似文献   

17.
在儿童舞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键是如何训练和促进儿童顿悟和创造性思维。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18.
日本文化的庞杂、多变是举世公认的,其中名目繁多的“道”或“术”实质是佛教观念渗入日本民族意识的产物。佛教“禅宗”的学说传到日本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对日本人的民族意识影响极大。“禅”的理念与“求道”的形式相结合,产生了日本文化中丰富多彩的“道”,如茶道、花道、剑道等。这些“道”虽然形式各不相同,但是本质上都是以禅的理念为依托,指导行道者潜心领悟事理及真谛。时至今日,佛教文化对日本文化乃至社会、经济、政治仍起着有形无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乔伊斯的《一片浮云》和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为例,分析了“精神顿悟”和“重要瞬间”写作技巧上的相似处和不同点。指出两者皆由外界事物引发,反映人物的心理瞬间,促成人物的顿悟和意识的流动。其不同点在于“精神顿悟”是故事循序渐进过程的必然产物,重在揭示社会背景,而“重要瞬间”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无关,重在抒发个人的人生瞬间感悟。  相似文献   

20.
在全社会都在呼唤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今天,用科学家发明创新的思维之路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意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关键是如何训练和促进幼儿顿悟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当从营造"顿悟"产生氛围作为切入点,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