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与音乐之间有密不可分的的联系.考察外国音乐史,特别是欧洲音乐史,我们就会发现大量的实例.音乐从文学中汲取营养,文学借鉴音乐的表现形式,二者互相阐发.自从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诞生以来,人们就感受到莎作语言中蕴含的音乐性.欧洲许多第一流的音乐家都从宏大的莎作中获得过灵感,为莎作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构成了莎士比亚文化中的音乐现象,或音乐中的莎士比亚现象.在这种超学科的渗透、比较中,只有最优秀的文学作品才有可能进入另一种艺术形式,并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研究伊丽莎白·巴雷特·布朗宁的诗歌及书信和莎士比亚作品的关系。分三个部分阐述:诗歌主题中的莎士比亚、诗歌语言形式中的莎士比亚、情书及家信中的莎士比亚。由此推论出女诗人的诗作和信件深受莎氏的影响,她可以被称为"莎士比亚文学上的女儿"。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基督教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是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歌颂友谊和爱情的同时也以文学的形式对圣经和基督教作了自己的诠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以爱、友谊、时间为重点,将基督教精神与诗中的人道主义融合在一起,才使他的十四行诗有久远的魅力。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基督教和圣经的研究是国内莎学研究中的空白,深入地探讨有助于更深刻地解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莎士比亚与莫里哀的喜剧艺术作了比较,对批评界流行的“扬莎抑莫”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指出对莎、莫的比较应在喜剧范畴内,因悲、喜剧处置角色的要求是不相同的,莎的喜剧人物也是类型化的.文章分析了莎、莫喜剧产生的文化渊源,指出莎、莫的喜剧是欧洲两种喜剧传统的产物,比较了莎、莫喜剧的不同风格,以及他们在塑造人物、编织情节、制造喜剧效果等方面的特点,提出在喜剧艺术的成就与经验上,莫里哀与莎士比亚是同样伟大的.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学传播现象。而《红楼梦》和莎士比亚作品的传播,随着曹雪芹和莎士比亚逐渐被各国人民所认识,他们的作品,已经超出了文学的意义,扩大为一种指导文学创作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从《威尼斯商人》说开去陈惇莎士比亚的创作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杰作,同时,其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莎士比亚是一个真正的教徒;他一生中许多事情与基督教有关。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是,在莎学研究中,人们往往较...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其作品既呈现了人文主义情怀,又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传统基督教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文试图通过莎士比亚悲剧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的考察,进一步理解莎士比亚独特的艺术视角.莎士比亚在思想内涵上汲取了基督教文化精华的同时,在艺术形式上也继承了基督教经典圣经的艺术精华.体现在借鉴圣经中的叙述结构,人物原型,意象等几方面.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探讨更加深化对莎比亚戏剧的认识,从而丰富读者们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
由于欧洲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莎士比亚个人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莎土比亚的戏剧创作包含了浓郁的基督教思想意蕴。这种宗教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莎士比亚戏剧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优秀代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锋芒,成为一代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无法超越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9.
如果把莎士比亚笔下的坏女人、好女人放在历史语境中去考察,就会发现她们只不过是传统文学中恶魔型女人和天使型女人的翻版,她们被否定或被肯定的特征也并未超越历史和当时关于女人的界说。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莎剧中的坏女人形象,体现了父系文化的厌女意识,这种厌女倾向以及莎氏对妇女的否定性评价是以他对“自然的”父系秩序的维护为出发点的。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是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歌颂友谊和爱情的同时,也以文学的形式对《圣经》和基督教作出了自己的诠释。目前国内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基督教和《圣经》的研究是还相当欠缺,本文拟从十四行诗的创作内容和艺术形式两大方面,以《圣经》文化为视角来解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在其戏剧创作中为他的人物写下了大量的演讲辞。演讲在莎剧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本文论述了莎剧中的演讲语言艺术,提出演讲是莎氏戏剧思想的喷火口;情节的推动力;语言的锤炼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作为欧洲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莎士比亚作品中人物性格塑造鲜明,语言表达丰富,充满人文主义精神,通过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解读,可以充分地了解英语文学。  相似文献   

13.
论《唐璜》对莎士比亚作品的引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底师专学报》2003,(4):36-41
从拜伦的创作中可以看出其与西方文学传统的密切联系,他尤其喜欢并善于从莎士比亚作品中吸取营养。拜伦常常以变形或曲解的形式运用莎典,以此丰富自己叙述文本的含义并激活读者对原始文本与在读文本的互文性理解。《唐璜》第六章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文艺复兴与中世纪教会文化之间文化精神传承认识逐步深入,研究者们开始以更加客观而且全新的角度去解读莎剧,尤其是开始关注莎士比亚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本文主要介绍了莎剧中的圣经原型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现状、在国内取得的成果、仍然存在的不足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本文在展现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圣经原型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的同时,也为人们以后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莎士比亚三十七部剧作中130多位女性人物形象的主要类型,简要分析了莎剧女性人物形象所反映的广阔而又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指出莎剧艺术魅力之所在,正是由于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与典型化、生活化以及严格地按照生活的本面貌来再现现实的创作手法。最后提出莎士比亚为人类创造出如此丰富而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使后人叹为观止,应该成为后人学习、研究的典范之一。  相似文献   

16.
就欧洲文学者而言,莎士比亚是最有成就者之一,他所创作的戏剧作品对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品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莎士比亚剧以现实主义创作为原则,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戏剧情节生动丰富,悲喜交加,对英国戏剧文学具有较为深刻的影响。本文将对莎士比亚剧的文学特色以及其对英国戏剧文学的影响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三个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评家李希曼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主题及其变体》中称.莎氏十四行诗中没有西方学传统中的两个重要主题.即“及时行乐”和“莫负青春”。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只不过.莎翁的处理办法有所不同。传统的做法是以规劝为主.莎翁的做法是以威胁为主。但都足为了达到永恒而使用的不同办法。同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还存在着西方学传统中的第三大主题.即“人生无常”。而这一点,则是以往的莎学批评家没有注意到的。  相似文献   

18.
指出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历来备受推崇,而萧伯纳的莎评代表的是另一种声音。通过对萧伯纳的莎评作简要的梳理,以实例来说明萧伯纳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所持态度不同于多数莎评家。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莎士比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主义关于人的观念是在基督教教义肯定人的价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圣经》是希伯来文学的总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对欧洲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影响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处在基督教文化大背景下和信奉基督教家庭的小环境中的莎士比亚,继承了基督教教义中益于人类的合理成分,同时溶入了新的时代内容,终于成为属于所有世纪的伟大作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莎氏戏剧入手,以大量的事实材料为依据,详实全面地阐述了“莎士比亚化”的内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及坚持该原则的意义。“莎士比亚化”的内容是:一、文艺创作要真实、正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的现实。二、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文章的特点是:首先,作者认为“莎士比亚化”不单纯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问题,这就一反某些传统提法。其次,论题虽同其具体的艺术技巧有内在联系,但不是同一概念。复次,文章自始至终贯穿着“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