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惊张之洞     
光绪年间,孙中山出国留学归来,路过湖北武昌总督府, 想见见湖广总督张之洞,请他开设医院,为人民除病造福。走到门前,他便递上名片,上写:“学者求见之洞兄。”门官忙把  相似文献   

2.
戏改名联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是孙中 山先生留下的名联。语重心长,满怀对同志的 期望。后来,面对与孙中山先生愿望越去越远 的现实,吴稚晖将此联改为:“同志尚未成功, 革命仍须努力。”虽只调换了“革命”与“同志”  相似文献   

3.
古今戏联     
学写律诗,做好中间两联(排律则不止两联)是重要一环。本人尝试创新练习方法,拿古人优秀诗(词)句作为上联,逼着自己对出下联。反之亦然。这样,既可学会炼字炼句,有时还能收到妙趣横生的意外效果.极有利于提高学习兴味和作为一个诗人的自信心、自豪感,有同好者不妨一试。同时,推行这种方法,则不言而喻,可顺便解决用韵要不要“双轨并行”的争论。  相似文献   

4.
一个贪赃枉法的县官,大年三十晚上在县衙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下联:六欲有节,七情有度,八方兼顾,久(九)居德范,十  相似文献   

5.
妙联戏赃官     
古时候有一个贪赃枉法的县官,为了显示自己是一个廉洁奉公、受民尊重的好官,大年三十晚上,在县衙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六欲有节七情有度八面兼顾久居德范十分廉明。  相似文献   

6.
连声道谢就拿走了。半路上,他碰见一个朋友。那个朋友一看春联,告诉他说:“祝枝山骂你呢。这春联写的是‘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你听听,这是好话吗?”财主一听,又找祝枝山来了。他一进门就喊:“姓祝的,大过年的,你存心跟我捣乱,有个财主,平日净干些伤天害理的事。才子祝枝山早就看着他不顺眼,想骂他一顿,可一直没有机会。谁知这年一进腊月,他竟自己找上门来了。他对祝枝山说:“久闻先生大名,字写得特别好,能不能给我写一副春联?”祝枝山一见他来,本来挺不高兴,听他这么一说,马上就答应下来,说:“小事一桩,现…  相似文献   

7.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1857—1909),少时勤读诸子百家之书,堪称博学多才,然而生乱世,命运多舛。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刘鹗从俄军手中购得被掠奇的大仓储粟,贱价赈济市民。清廷则以“私散仓粟”罪将其充军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后病逝。在充军迪化期间,刘鹗寄居于城内的一座城隍庙内。他经常为当地百姓治病,只收一点成本费,患者大都药到病除。很快,人们都知道刘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满腹经纶。有些做小本生意的人就请他为店铺题写对联以招徕顾客。有家理发店,地处河桥下的一条小巷内。刘鹗常来店中理发,店主李文瑾就请他写副对联。他欣然命笔,联曰:流水小桥催钓影,春雨深巷卖花声。上联断取元代马致远《天净沙&;#183;秋思》中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下联意引宋代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既凝练地概括了理发店所处的幽雅环境,又富有引人入胜的诗情画意。立即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理发店生意很快兴隆起来。据说,刘鹗还经常来此把尚未写完的《老残游记》中的片断讲读给大家听。他给油条豆浆店题写的对联更是形象生动。联曰:白面生入油锅,浑身金甲;胖小子进磨口,柏水窦章。兼用了比喻、拟人、夸张、谐音等多种修辞方法,将油条...  相似文献   

8.
元末,嘉兴总管凌师德贪赃枉法,常被人讥讽,于是做对联自我安慰:竹本无心,外在自生枝节。未等他说出下联,旁边有同僚马上接对曰:藕因有窍,中间抽出丝毫。清朝乾隆年间,某知县刚上任,就在县衙门前贴出一副对联:一不要钱,二不要命;三不要官,四不要名。  相似文献   

9.
胶州湾危机之后,面对日本透出的联结之意,张之洞萌生联日的念头,他奏请总理衙门,主张结盟日本,但总理衙门从均势外交出发,否决了张之洞的主张。张之洞联日主张根本目的是为维护清政府权益,抵御列强侵略,在当时清政府积弱的形势下,所达到的效果是微弱的。但客观的评价其联日主张,这是他在慎思局势下所做的最实际的抉择。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又字香涛,直隶(今河北省)南皮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十六岁应顺天乡试考中举人。1863年(同治二年),二十七岁时考中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从此,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同治、光绪年间,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一个新的政治派别——清流派,它以军机大臣李鸿藻为首。张之洞是李鸿藻的直隶同乡,甚得李的器重和赏识,很快便投入了清流派的怀抱。他与张佩纶、黄体芳、宝廷等人常常上疏纠弹时政,被时人誉为“翰林四谏”。张之洞“遇事敢为大言”(《清史稿·张之洞传》),朝廷重大政事,必上奏评论得失、指摘弊端。1879年(光绪五年),中俄伊犁交涉,清廷使臣崇厚与沙俄擅订丧权辱国的《里瓦几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     
清道光十七年,张之洞出生在父亲张瑛的任所———贵州兴义府的知府衙门里。张之洞天资聪颖,在父亲、塾师的严格督促下发愤读书,十三岁便一举考取了秀才。十六岁参加乡试,高中第一名,成为少年解元,这在中国科举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后因洪秀全的太平军兵乱和其族兄张之万两度任会试同考官,需近亲循例回避,使得此后十年间,张之洞在会试途中屡遭不利。直到同治二年,张之洞才通过会试、殿试,高中第四名。后受慈禧太后赏识,提为第三名探花,入翰林院。四年后,张之洞出任浙江乡试副主考,后奉旨任湖北学政。在三年的学政生涯中,他大…  相似文献   

12.
13.
张之洞送客     
<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的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张之洞,因官居高位,又满腹经纶,所以一向自命清高,对僚(liáo)属多不放在眼里,失礼之举时有发生。僚属虽然心怀芥蒂(jièdì),但又都无可奈何,敢怒不敢言。有一位姓肖的布政使对张之洞的这种做派大为不  相似文献   

14.
读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人们往往会产生疑问: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同盟会,把武装起义的重点放在华南沿海地区,为什么辛亥革命却首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是起义策划重点的武汉爆发?为什么武昌起义在没有同盟会领导人指挥的情况下,一炮打响获得成功?1912年,孙中山应黎元洪的邀请到达武汉,在游览张之洞的祠宇奥略楼时曾说过:“以南皮(张之洞是直隶即今河北南皮县人,时人称之为“张南皮”)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张之洞的幕僚辜鸿铭也说过:“民国成立,系孙中山与张香涛(张之洞号香涛)的合作。”在清末中…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是晚清新政改革的领袖人物,为适应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民族自强的需要,他在从事湖北地方近代化改革事业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科技思想。他主张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倡“农工商学”;重视培养和选拔科技人才,积极发展近代化新式教育;吸收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振兴中国传统农业。他的思想在今日中国也仍然是值得吸收借鉴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败后,由于张之洞与维新派在救亡和变法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双方进行合作。张之洞在合作过程中坚持为我所用的方针和“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由于在思想等方面的矛盾,张之洞与维新派的合作关系最终破裂。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封疆大吏,历官所到之处都极为重视人才,他认为人才对国家强盛具有根本性作用,兴学教育是造就人才的根本途径,选用人才应不拘一格,因人而用。他的人才思想具有浓厚的传统特征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人才思想和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是晚清新政改革的领袖人物,为适应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民族自强的需要,他在从事湖北地方近代化改革事业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科技思想。他主张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倡“农工商学”;重视培养和选拔科技人才,积极发展近代化新式教育;吸收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振兴中国传统农业。他的思想在今日中国也仍然是值得吸收借鉴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买画     
张之洞虽是晚清名臣,但长相确实不敢恭维,而且瘦弱矮小,怎么看都没有官样儿。他刚接任湖广总督时,当地的一位画家画了一幅“三矮奇闻”的水彩画,这三个矮子,分别是张之洞和他的两个下属。画作完成后,画家公然把它挂在自己的画展上,以此聚敛人气。其他官员和百姓们听说后,纷纷赶来看画展,想一睹张之洞的“芳容”。这幅画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将本来就长得寒碜的张之洞丑化得惨不忍睹,让人看后哑然失笑。不喜欢张之洞的人因此幸灾乐祸。  相似文献   

20.
清代末年的两江总督张之洞,幼年其貌不扬,学堂读书三年,先生和同窗们常予白眼。一日乡试,先生出对,点名要张之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