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旧体诗有严格的格律,注重诗歌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而现代诗歌在感情抒发上则显得更加奔放。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诗歌”开展诗歌教学呢?一、诗歌教学从朗读中开始现代诗歌语言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先教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品味到诗歌的语言,体验到诗的感情,从而领会到诗的意境。首先要读准字音和节奏。要求学生在语言层次上通读全诗。发音方面,吐字清晰,准确有力,应根据诗  相似文献   

2.
田青林 《考试周刊》2011,(34):53-54
朗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诗歌教学。本文将从内容把握、领悟意境、体味诗请、品味语言四个方面谈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建明 《考试周刊》2011,(47):41-42
现代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要教好诗歌,教师应根据诗歌的文体特征和具体的教材进行精心设计,用"放飞"的理念去教学。本文从诗歌的朗读、解读及创作三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一、激发兴趣活跃气氛 初中第五册课本诗歌单元后安排了“赛诗会”这一活动项目,我把活动渗透在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安排,运用比赛形式进行这一单元的诗歌教学。首先对课文(诗)进行朗读、听读比赛。在准备过程中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停顿、节奏,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诗的感情。因为是比赛,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  相似文献   

5.
本单元着重培养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诗歌语言凝炼,含义丰富;形象具体鲜明,富于联想和想象;感情强烈充沛;讲究节奏和韵律。要掌握诗歌的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真正学会欣赏诗歌,必须反复诵读,在朗读中逐步加深对诗歌的内容、意境的理解。朗读时要注意以下五个步骤:  相似文献   

6.
要想提高诗歌教学质量,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其次要精心设计导语;再次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最后要让学生发挥想象,口头或书面表达诗中所描写的画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教"沿袭千年。在诗歌传承中,朗读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初中是学生学习诗歌的"黄金时期",教师若能指导朗读技巧,引导朗读情感,创新朗读形式,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培养读诗兴趣,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最终将诗歌这一文化瑰宝更好地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是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从宏观的角度对当代世界华文诗歌的出路作了较深入的考察,认为目前的华文诗歌要想求得良好的发展,必须注意这样八大原则:一、最大限度地拓展诗歌生存和发展的自由空间;二、推崇浪漫主义,培育沉思品格;三、旗帜鲜明地提倡大诗;四、建立严格公正的学院诗歌批评学派;五、让诗人和诗返归自然;六、既追求诗的先锋性又追求诗的经典性;七、中外诗艺的大交流是诗歌发展的动力;八、对待诗歌文化现象要有严格和宽容相统一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学习目标:尝试用诗歌的语言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敬爱、感激之情;用个性化的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所积累的诗;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多元解读《黑板·粉笔》这首诗。学习重点:尝试用诗歌的语言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敬爱、感激之情。学习难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多元解读《黑板·粉笔》这首诗。学习过程:一、揭题引入出示:一块黑板大半生的战场一根教鞭点种桃李满园一杯清茶淡淡的苦,淡淡的甜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你们怎么猜出来的?(板书课题:献给老师的歌)(根据儿童喜猜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诗兴趣。在猜测中体会一种会读诗的成就感)二、看图说诗1.出示五幅…  相似文献   

10.
《游园不值》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课。 诗歌语言简练、意境优美、情感丰富。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感悟文本的形象,在对语言的玩味和人情入境的想象中体味诗人的情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打破古诗常规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朗读与吟诵中了解诗意,在品读中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相似文献   

11.
诗歌鉴赏,方法多样,其中“朗读·译读·品读·背诵”的一诗四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朗读朗读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在七至九年级阶段,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出浓郁的学诗气氛,使我们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对朗读的要求首先是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停顿。其次更要读出感情,读出抑扬顿挫。对朗读的比较高的要求,要建立在深刻、细致地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了内容,也就能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感情,然后试着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自然就会抑扬顿挫。比如《观沧海》中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  相似文献   

12.
高尔基的《海燕》是一篇值得大加朗读的充满了革命激情的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介乎散文和诗之间的文学体裁,它具有散文的格式,同时又有诗的意境和节奏。教学散文诗应同一般诗歌教学一样,相对地比之教学散文要强调朗读这一环节。讲读这一课时,要组织好贯穿在整个讲读过程中的朗读教学,要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朗读的基调、停顿、速度、重音作出分析,并要注意朗读方式的多样化。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海燕》的朗读所作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正>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授语文知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手段.古代诗歌以其特有的节奏和音韵,较之其他体裁的作品,更适合于采用朗读教学.搞好古诗的朗读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正确地理解诗意.朗读不是“照字念音”,理解是朗读的基础.要搞好古诗的朗读教学,教师首先必须深刻地领会诗歌内容.理解诗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对诗歌语言的理解;第二,对诗作情感的把握及对诗歌意境的领会.由于古诗受字数、平仄、韵律的限制,往往运用倒装、省略、高度压缩的方法,与散文句法有明显不同.所以,教师在进行古诗的朗读教学之前.一定要扫清语言障碍,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例如教《出塞》一诗;  相似文献   

14.
朗读的技巧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掌握和熟练运用的,这里不再赘述了。只说一说小学语文不同文体的朗读方法。范读诗歌时,可以先读后分析再读,一定要读清诗歌的节拍,注意节奏鲜明、整齐、匀称、以体现诗歌的音乐美,并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如读:  相似文献   

15.
《诗五首》     
【自读导言】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分清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言和七言,绝句也有五言和七言。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自读程序】  本课的特殊在于它是由五个独立的主体构成的。五首诗分而“食”之,效果更佳。下面的步骤针对任何一首均可适用。  1.朗读。读诗要读得抑扬顿挫,才能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这音乐美和建筑美首先表现在朗读的节拍。古诗特别是格律诗,节拍都有一定的规律。七言诗有 2221,也有 2212,前者如“昔人 /已乘 /黄…  相似文献   

16.
朗读诗歌,是一种技能,要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多年的诗歌朗读教学实践告诉我,把学读唐诗作为起点,从中领会和掌握诗的节奏、拍节、句调和力度等方面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培养学生朗读从《诗经》、《楚辞》以来的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技能,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做法,可以收到触类旁通,执一驭万的功效。 下面就谈几点必须把握的有关技巧。1)节奏的处理。不管是什么样的句式,其节奏一般都可以处理为二二一(五言)或二二二一(七言),即两个字两个字地读(这叫两字组,乐谱上为一小节),余下的  相似文献   

17.
刘静 《广西教育》2014,(34):96-97
我们今天的古典诗歌教学中,容易忽略了诗歌的朗读教学,削减学生诵读的时间,使学生无法读出古典诗歌的意韵,失去感悟中华语言魅力的良机。针对此种现象,作者从三个方面浅谈诗歌朗读教学方面的看法与做法:一、重视朗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作用,二、学诗须先提起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三、准确把握好古典诗歌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相似文献   

18.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2.理解一些形象化语言所表达的抽象的意思。3.在朗读与背诵中体会感悟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形象所表示的含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说:无论是讲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学习诗歌的重点首先要放在朗读与背诵上,至于诗歌的涵义也许刚开始并不一定能理解得那么深刻,但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增多,理解会逐渐深入的。因此,在设计本文的自读导言时,要突出朗读与背诵。虽然教材没有要求背诵,但这首诗比较短(全诗仅158字),而且没有生字词,估计1…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自人教版教材〈必修〉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一、教学设想对学生来说,想读懂王维的诗,就要了解他一生的概况;想知道他诗歌的特点,就要深知他的精神境界。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并没有仅仅定位在《山居秋暝》这一首诗的学习上,而是以本文为契机,来解读王维其人。由人到诗,再由诗到人。1.通过朗读吟诵,指导学生音读、美读、情读、意读。整个教学过程重在学生品读感受。2.诗中有画,学习王维诗歌的意境美,并且要求学生用散文式的优美语言描绘诗中画面;诗中有禅,学习王维诗歌的人性美,学习他对宁静、淳朴生活的向往,进而探究王维诗歌的画…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意象,体会蕴涵在诗歌里的哲理;初步认识古代哲理诗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