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成1井东三维工区内侏罗系头屯河组发育河道砂体,已有钻探成果分析,多数井虽均钻到目的储层,但效果并不理想,砂体的含油气规律不清楚。对成1井东地区应用 AVO 油气检测技术,计算分析侏罗系头屯河组砂体的AVO 属性,进行属性交汇分析。结果表明:侏罗系头屯河组含油气砂岩为栺类AVO,成2、成3井位于有利含油气区;AVO 技术是油气预测的有效技术,处理解释一体化是应用该项技术的关键,而叠前道集资料的精细预处理是提高 AVO 检测精度的关键,针对不同气藏类型应采取不同的 AVO 资料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Biot理论和White斑状饱和模型,首先构建黏弹性孔隙介质模型,并推导出弹性参数与岩石属性之间的理论关系;然后通过3种含气砂岩储层模型,模拟地震波入射黏弹性孔隙介质反射界面处振幅随频率和入射角的响应变化,研究黏声以及黏弹性介质反射界面处精确的反射及透射系数随入射角和频率变化的关系,分析地震波在黏弹性孔隙介质中传播特征,研究地震波在传播时振幅随入射角和频率变化的理论响应关系;最后针对裂缝型储层,通过不同裂缝柔度的模拟,分析裂缝发育对反射系数产生的影响,以及弹性各向异性和频散的双重作用下地震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3.
利用储层方位各向异性地震响应差异性可预测有利储层分布,但是影响储层各向异性的因素较多,实际应用中存在多解性.首先通过方位地震正演模拟,对比裂缝、地层倾角以及岩性引起的不同方位地震波形相似系数变化,分析不同因素对方位地震波形影响的差异性,然后利用罗家高密度地震资料,通过分析不同方位地震属性的差异性,分别预测罗家地区沙一段...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研究煤层气井开采过程中煤岩储层产生的应力敏感性,通过自主研发的煤岩力热耦合渗流实验装置,开展了回压应力敏感实验.此实验在模拟煤储层原位地质条件下进行,通过下游出口端回压不断降低导致的渗透率变化反映整个开采过程中由于孔隙流体压力下降而产生的储层应力敏感性.借助实验数据拟合公式,在考虑煤储层应力敏感性条件下,推导了气...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入认识志丹油田长6油藏含油砂体内部结构,进一步研究工区储层成因及分布规律,通过取心井的岩心薄片分析、扫描电镜研究,物性分析等资料,分析了长6段油层组储层的基本岩性物性特征,总结了长6段油层组储层的岩石类型、岩矿特征、胶结特征以及岩石物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物性分析等技术手段,对七里村油田G6井区长6储层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了其宏观物性特征和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表明,G6井区储层岩性以灰色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孔喉类型主要有大孔—细喉型、小孔—细喉型,这些孔隙结构主要受成岩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涪陵页岩气田部署中部气层井主要是评价三层立体开发的可行性,针对中部气层井体积压裂存在的老井采出程度高、空间距离较小、地应力变化等问题及难点,模拟射孔参数、施工规模、排量、暂堵工艺等不同压裂工艺参数对中部气层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形成一套“段内多簇+限流射孔+暂堵转向”适用于中部气层井的主体压裂工艺模式,在充分动用中部气层的同时减小对上下部气层邻井的干扰。基于微地震监测资料叠合的方法以及邻井压力变化曲线对试验井JY-Z1开展压后工艺适应性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中部气层井储层特性以及空间关系特征与压裂工艺参数设计匹配性较好,研究成果在涪陵页岩气田主体区进行3井次试验,实现中部气层的高强度改造,压裂后取得了31.6×104 m3/d的测试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勘探试油领域中,探井的油水关系越来越复杂,通过对油水同层井油水关系的影响因素、完井技术以及试油工艺优化进行分析,并根据油水同层井两相流的渗流特征,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确定了一套合适的完井、试油配套技术方案。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有效提高该类储层的原油产量,降低油水比,使试油结论准确反映储层特征。  相似文献   

9.
油水同层储层试油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勘探试油领域中,探井的油水关系越来越复杂,通过对油水同层井油水关系的影响因素、完井技术以及试油工艺优化进行分析,并根据油水同层井两相流的渗流特征,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确定了一套合适的完井、试油配套技术方案。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有效提高该类储层的原油产量,降低油水比,使试油结论准确反映储层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以孤岛中二中Ng5水驱转热采试验区为例,对曲流河储层进行三维精细地质建模。采用确定性-随机性(DS)相结合的两步法相控建模技术,充分利用井资料等确定性信息进行相控的随机模拟井间物性参数的空间展布规律,并通过地质类比、抽稀井以及数值模拟等方式对地质模型成果进行检验,进而提高筛选的随机模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为井位优化、现场跟踪和开发中后期的开发方式的转变提供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南京报恩寺地宫考古发掘完成后,地宫出现了众多病害,直接危及到遗址保存。国内外还无针对地宫类遗址保护的成熟经验,而地宫遗址的加固迫在眉睫。在研究对象附近开挖了一个相同岩土条件、等尺寸的模拟地宫,通过对模拟地宫开挖中和成型后井体变形、含水量、井内水位的监测,查明了模拟地宫井体的变化特征。研究成果有效地揭示了地宫遗址发掘过程中及发掘后井体的动态响应过程,再现了地宫遗址破坏过程,为保护加固地宫的方案设计奠定了科学的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能够认清多井协同开发时,边、底水气藏的水侵规律与开发效果,选取多个岩心进行串、并联组合在不同开发模式下模拟边、底水气藏的开采过程。研究结果如下:在开发过程中要限制高渗区储层的采气速度,避免因为过高的采气速度导致地层水体沿着高渗储层快速锥进,造成气藏的过早水淹;不同的开发顺序水侵量和产水量差别不大,但是先开发低渗区储层再开发高渗区储层具有更高的无水采出程度和最终采出程度;高渗区储层水侵见水后气井继续生产能有效提高气藏的整体采出程度。实验结果为深入了解不同因素对多井开发水侵规律的影响,优化边底水气藏的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于超深井储层而言,地层破裂压力异常高往往制约着储层改造的成功实施.YQ8井就是由于地层破裂压力过高导致地面泵压超限不得不终止施工.结合YQ8井酸压施工情况,分析认为造成该井地层破裂压力异常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储层物性差、岩性异常致密、区域构造应力强、储层伤害严重等.  相似文献   

14.
东营凹陷陡坡带地区砂砾岩扇体发育,类型复杂多样。由于砂砾岩扇体纵横交错叠置,具有厚度大、面积广、变化快的复杂特征,同时受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砂砾岩扇体在地震上表现为反射杂乱的特点,长期以来对扇体储层分布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钻资料。以东营凹陷陡坡带砂砾岩扇体作为研究目标,开展储层地震测井响应特征研究,总结砂砾岩扇体地震沉积类型,弄清砂砾岩扇体内幕反射特征,初步建立了一套砂砾岩扇体储层预测的技术系列,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超低渗油藏宽带压裂后平面渗流规律,模拟了油田菱形反九点井网的1/4单元.采用露头砂岩平板模型,制作两种压裂带宽的特低渗透二维实验模型并进行单相流体驱替实验,分析平板模型注采井间的压力梯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与一维岩心实验相比,该模型可研究平面压力场的变化过程,从而更好地模拟压裂后实际油藏的渗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注...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注水井的吸水能力下降问题,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先后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多种增注措施,如压裂、酸化、挤活性水、物理法解堵等,但增注效果不理想,增注难度越来越大。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必须系统、全面地研究储层地质特征,实验分析储层的潜在伤害因素、各种工程作业、酸化增注过程以及注入水本身对储层的伤害机理和伤害程度,研究适宜的酸化工作液体系和酸化工艺技术,解除近井地带的伤害,恢复和提高油层的吸水能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储层岩石学特征研究、储层展布特征研究、夹层分布特征、圈闭及油藏特征、开采特征进行志丹长6油藏开发效果评价,解决目前产量下降快、自然递减大、储量动用程度低等问题.在注水区存在着开发井网距不合理,注采系统不完善,高含水关停井逐年增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提升延长油田H区块长4+5储层特征认识水平,本次研究运用录井、测井、薄片分析、电镜扫描等手段,对研究区长4+5储层岩石类型及成分、物理性质变化、喉道差异性以及岩石变化过程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分析了油层组物理性质差异性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H区块长4+5储层主要为长石砂岩,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颗粒分选较好,岩心分析平均φ为8.9%,平均K为0.86mD,综合评价属于超低渗透性储层.  相似文献   

19.
对储层产能进行定性及定量评价一直是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一项基本任务。最主要的手段是试井分析,这是目前最为准确的方法之一,但是成本高,费时长。本文论述了测井预测储层产能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法,首先选择地层和完井基本参数,然后针对油嘴尺寸、人工举升制度以及重要的地层和生产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来确定这些参数对于产量的影响趋势,进而指导实际生产中的工作制度。  相似文献   

20.
大港探区歧口凹陷西南缘沙一段下部发育白云岩储层与油页岩互层产出,是大港油田重要的增储领域之一。该区白云岩储层薄,裂缝发育,整体具有连片的特点。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三低两高”特征,即AC、GR和CN呈现低值状态,DEN和RT呈高值显示。通过分析可知研究区大部分井的 AC、DEN、GR、RT任意一种曲线都无法准确、清晰地识别白云岩。为此,利用白云岩在不同曲线上的反应特征,通过不同的数学模型,将白云岩的特征曲线值适当放大;同时,尽可能压低非白云岩岩性的曲线值,重构出一条拟声波曲线,利用稀疏脉冲地震反演技术进行储层预测,从而有效识别白云岩储层的空间分布,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