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涛 《云南档案》2012,(7):58-59
<正>最近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后,火了大江南北众多吃货的心。我也赶个潮流,在网上找来视频一睹为快。伴随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跟随着主持人的娓娓述说,我不  相似文献   

2.
刘鹏 《军事记者》2008,(9):66-66
看着自己去年订阅的12本《军事记者》,我的心里满是感激。是它,给了我写作的勇气和力量。它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在写作的道路上指引我前进,激励着我不断地耕耘,伴随着我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我在心里默默地说:一定要好好地珍藏《军事记者》。  相似文献   

3.
梁可 《大观周刊》2012,(52):322-322
海,茫茫无际.精致却又奔放不羁。我爱海,爱海的大气,热情,爱与还一起的快乐时光。浪一层又一层的赶来,碰撞着卧在海边的礁石,溅起了水花又落了下来;冲湿了我的脚丫,还顽皮地带走了我留在沙滩上的印记,作为它永久的珍藏。看着大海时时奔来,好像永远不知道疲倦}听着大海刻刻喧腾,似乎永远都那么快乐。立在海边,海潮在拥抱着我,带予我一段又一段快乐的时光。  相似文献   

4.
刘晔 《出版参考》2011,(12):5-5
那天,一个朋友看见我把看到一半的书横劈着放在沙发上,就说,“一看就知道你不是真正爱书的人”。果真,把书翻起来一看,书页上压的折子如同老太太脸上的皱纹。我有点羞愧,忙在书中签上书签,把书放规整了,并谢了朋友的提醒。  相似文献   

5.
那天,一个朋友看见我把看到一半的书横劈着放在沙发上,就说,“一看就知道你不是真正爱书的人”。果真,把书翻起来一看,书页上压的折子如同老太太脸上的皱纹。我有点羞愧,忙在书中签上书签,把书放规整了,并谢了朋友的提醒。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我打开我的家庭档案,一眼就看见了一张红色的结婚证,它是一个家庭诞生的历史见证。我结婚在20世纪70年代,仔细端详着证书,封尘了三十多年的回忆,像一股绵长的细流,在心的深处缓缓流淌,它在我年轻时滋润着爱情,在中年时提醒我努力工作,担当起家庭的重任,在老年时,将见到我俩手牵手的夕阳红。想起结婚证上的"木供...  相似文献   

7.
进入1989年刚几天,偶然在我们出版社一位同志的办公桌上见到一部大开本的图片画册,封面上赫然印着红色的书名:《岁月河山》,副题是《图说中国历史》。打开封面,扉页上印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李泽奉编撰”。我被这部图册吸引住,一页一页地翻阅着,终于陷入了往事的沉思之中。我是多么熟悉中国历史图谱的名字,尽管眼前的这本图录是新鲜的。我也十分了解实物图片可以生动形象地反映历史的面  相似文献   

8.
收藏自己     
我有一个津津乐道的故事:一九五一年,十一岁的我发表第一篇作品。时隔将近半个世纪,我不仅至今保存着那天的报纸,而且保存着编辑当时写给我的信。尽管信末只盖了一个长方形的公章,没有留名,但是在八十年代,我还是凭借那封信的笔迹,找到了我的恩师——当年的编辑、老作家杨奔。 其实,那封半个世纪前的编辑来信,仅仅是我众多的收藏品之一。 我的最早的收藏品,该算是一九四六年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成绩报告单。那年我六岁。这张标明“一上年级学生叶永烈”的成绩报告单上,虽然写着“品性  相似文献   

9.
寻找幸运     
我很怀疑自己的命运,于是,我开始努力寻找幸运。风吹来了,浪涌来了,面对困难,胆怯的心理占了上风,于是,我又一次钻入了船舱,躲避着一时的风浪,任我的小船随波逐流,在大海上漂荡。当一切都恢复了常态,我的眼前除了迷茫还是迷茫,莫非我与幸运无缘?我气馁了。“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大海上突然传来了一个雄浑的声音,震撼着我的心。真的吗?我开始振作,却又带着一点怀疑,于是,我又在那苍茫的大海上苦苦寻找着……又起风了,我刚想钻入船舱,耳朵里又响起那句话,于是我打消了退缩的念头,驾驶着小船努力与狂风抗衡。看到那被船冲开的一道道巨浪变…  相似文献   

10.
坚强的鱼     
海底多么五彩斑斓。有鱼,有珊瑚,有石头,还有泪。我是一颗鱼儿的泪。我属于一条水蓝色的飞鱼。它每天载着我在海面上跳跃,飞腾。但我始终无法滚出它的眼睛,因为它是快乐的,它没有理由让我出来呼吸新鲜的空气,看那波澜壮阔的大海,感受那清凉无比海水的温度。我梦想着:假如有一天它老了,在海水深处再也飞不了了,假如飞鱼哭了,那样我就可以自由了。我盼望着飞鱼快点老去,每天想像着逃离它之后,就可以在海水中自由自在地跳舞、欢歌。于是我盼啊,盼啊。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飞鱼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痛苦无比。我大笑道:快,快哭啊,你哭了,我就自…  相似文献   

11.
良师与益友祝贺︽新闻战线︾四十华诞尹韵公尊《新闻战线》为良师,是因为多少年来它一直像师长一样地在思想认识上培育着我,在学术研究上教诲着我,在事业成就上支持着我,延于至今。记得大学一年级时,我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资料室收藏的50年代和60年代的《新闻战...  相似文献   

12.
30年前那个初冬,我怀揣着高中文凭和对国防绿的向往,穿过家乡洒落着霜花的田陌踏进军营。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使人身心疲惫,但在训练之余。我仍然抓住点滴时间努力笔耕。指导员看我爱写好画,便让我当了文书。这样一来,连队办黑板报、出墙报便成了我的分内事。一次,师组织科长到连队检查工作,觉得我写在板报上的文章不错,让我抄了两篇投到《人民军队》报,让我喜出望外的是,半个月后,竟然有一篇稿件被加编后刊登在二版头条位置。我因此被调到团政治处当了报道员。  相似文献   

13.
星星的梦     
九月的一个夜晚,我在庐山。仰望天宇,在深蓝宝石似的天幕上,我又一次见到了那璀璨的繁星! 有许久没有见到这闪烁的星星了。这般的低,仿佛要低垂到大地上。峰峦都隐在云光里,雾气在四周轻轻地飘浮着。这明耀的星月,这一腔幽辉,这境界,这匡庐的夜色,此时此地给人以幽忧,还是澈悟呢?我说不上来。  相似文献   

14.
意外来信 那还是1996年的一天.狱警透过牢门的卡槽丢进来一封信.阶下囚达米安·艾克尔斯瞧了一眼信封上的邮戳: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寄信人一栏写着一个陌生的名字:劳丽.戴维斯。他打开信封。映入眼帘的信纸上书写着凌乱的字体:“达米安.其实我并不相信上帝.但是好像在冥冥中上帝将你带进了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临帖人生     
爷爷读过私塾,写着一手好毛笔字. 幼时的一年春节,爷爷早早地张罗来一大摞红纸,戴上眼镜,慢慢地把纸裁开,仔细地折出大小均等的印痕.接着,爷爷把我拉到桌旁,紧紧抓着我的小手,使我与毛笔和纸墨之间有了第一次相遇. 那幅对联最终还被父亲乐呵呵地贴在了大门上,歪歪斜斜的8个字,每一笔粗细不匀的线条和锯齿般的纹路记录着我蹒珊习字的步履.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穷读书人。论起家庭现代化的设置,所备甚微,至今还在看着一台老掉了牙的九英时黑白电视机。论起个人生活,无所嗜好,一不爱抽烟,二不会喝酒,以粗茶代替咖啡,聊以提神;唯以青菜乳腐代替鸡鸭鱼肉,权以塞腹。但我家里也有一样一般家庭甚少,而我独多的东西,即书籍。案头上堆满着书籍,床铺上放满着书籍,挎包里塞满着书籍,四周墙壁上排满着书籍,连五斗橱上、沙发茶  相似文献   

17.
十五年前,工作刚三年的我辞了职,要去浪迹天涯。那天,我雇的小货车拉着我的书柜,穿过城市的大街小巷,在暮色中的乡间小道上一路摇晃着,终于在家门口父亲一脸诧异的神色里停了下来。对于我的远行,父亲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淡淡问了句:"都想好了?什么时候回?"然后便是一声长长的叹息,一段长长的沉寂。那年,我二十出头,而父亲则年  相似文献   

18.
老家的房子     
我在老家有一套房子。三年前这个小区刚修好,我和爸爸妈妈吃完晚饭出去散步时看到它,我说,以后我要在这里买套房子,每天走回家吃饭也就五分钟。没几个月我把北京的房子卖了,有了点钱,真的买了一套。买之前就在北京草草看了一下户型图,一年之后又草草看了一下那套毛坯房,然后就再也没有去过。唯一的印象是,房子里面有一个斜斜的小阳台,可以让我放上一张很舒服的蓝布沙发和一个小书架,坐在沙发上看书的时候,边上是一盆犹豫着要不要开放的栀子花。那套房子就那么放着,没有装修,也没有租出去,价格涨了一点我也没有卖。  相似文献   

19.
<正>我的家乡安亭,是一座美丽富饶的江南小镇,也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始了,虽说展馆都在市区,但小镇上处处都悬挂着世博标语,张贴着展馆的介绍,世博的辐射效应也在我们这个镇子上如火如荼地展现了。就说说我们这一家子吧……先是我的太外婆。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太外公很早就去世了,太外婆已经80多岁,住在小舅公家。  相似文献   

20.
无意中,在互联网上发现一组照片:两位电视台记者在做现场采访,而在被采访者面前一米左右(电视镜头不会触及到的地方),有人举着一张大大的白纸,上面用粗笔写着被采访者“该”说的话。 发布这照片的人给它起了个不无讥讽的标题:《“照我写的说”》。网友对此发表了很多评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网友的调侃:“怪不得记者不采访我,原来嫌我是近视眼,隔得远看不见那纸上的字”。 看着网友的批判,身为记者的我很为照片上的同行抱不平:记者也是出于善意啊,那不是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